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对政事很感兴趣,而且权力欲很强。显庆五年(660)以后,高宗患风疾,目不能视,朝中大事多由武则天处理。再加上高宗懦弱,遇事无主见,上朝理事,往往根据宰相的意见做出决定。于是,武则天索性直接上朝参政,当时人们把高宗和武后并称为“二圣”。

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手段强硬,贬褚遂良出京、逼长孙无忌自杀,同时罢免了20多位反对他的大臣。把那些反对她的老臣一个个降职、流放或者杀掉。唐高宗体弱多病,他看武则天能干,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给她管了。武则天掌了权,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唐高宗心里气恼,但武则天权势越来越大,高宗想废掉她,也没有机会了。

武则天临朝听政后,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建言十二事,主要内容是:劝农桑,轻赋敛,息兵戈而以德化天下,增加官俸,量才擢升官吏,广开言路,杜绝谗言,禁免大兴土木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大唐自“贞观之治”以来的既定国策得以继续,使唐王朝仍然保持着繁荣发展的局面。接着,武则天又着手调整宰相人选,罢免了若干资望高深的宰相,另提拔一些资历较低的下层官僚委以相职。就这样经过一番努力,武则天基本上控制了政权。

弘道元年(683),高宗病死,太子李显继位,即唐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改立第四子李旦为帝,即唐睿宗,朝政仍由她把持。

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就不满足太后执政的地位了。有个和尚猜到了太后的心思,伪造了一部佛经,献给武则天。那部佛经里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让她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

又过了几月,有个官员名叫傅游艺,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上劝进表的有6万多人。

唐载初元年(690),武则天接受了大家的请求,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南周,她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这些排斥异己的做法,引起了唐宗室和旧臣官僚的强烈不满,他们暗中策划用武力反抗武则天的统治。

光宅元年(684),眉州刺史徐敬业因被贬为柳州司马而心怀怨恨,途经扬州与其弟徐枷猷及被贬官的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策划起事,发布了由骆宾王起草的讨武檄文,并以匡复庐陵王(即中宗李显)为旗号,号召各地起来响应,十多天内,兵力扩充到10多万人。武则天采取铁血手腕镇压叛乱,首先除掉了和徐敬业有联系的宰相裴炎和大将程务挺,接着派兵南下扬州镇压,仅用50多天就彻底剿灭了叛军。她对大臣们说:“你们中间有的是先朝老臣,可是倔强难治有超过裴炎的吗?你们中间有不少将门之后,可是纠集亡命之徒有超过徐敬业的吗?你们中间也有不少握有兵权的宿将,可是领兵打仗有超过程务挺的吗?这三人都是颇有声望的,但他们不利于我,我都能杀死他们。你们有比他们更厉害的吗?要有异图,请早点动手,不然的话,就该洗心革面,老老实实,免得身败名裂,贻笑天下!”大臣们谁都不敢言语。武则天对于反对她掌权的人,进行无情镇压,这表现出她极其强硬的一面。但她又十分重视任用贤才,在她的手下,涌现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就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狄仁杰还向朝廷推荐了几十个有才能的人,后来他们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大臣。张柬之就是狄仁杰推荐的,有一次武则天要狄仁杰推荐一个贤能的人,于是,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说此人虽然年纪大了一些,但确有宰相之才。武则天很快将他提拔为洛州司马。过了一些日子,武则天又向狄仁杰求贤。狄仁杰说:“臣上次举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有重用呢!”武则天说:“不是已经升迁了吗?”狄仁杰说:“臣举荐他是当宰相,现在不过是一个洛州司马,还没有真正派上用场。”过了不久,武则天就提拔张柬之做了宰相。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把他称作“国老”。他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说:“老天为什么这样早夺走我的国老啊!”

武则天对有才能的人也不存偏见。徐敬业在扬州起兵的时候,请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骆宾王替他写了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讨武檄》。武则天叫人把这篇文章拿来念给她听,当她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两句的时候,反而连连称赞写得好。后来听到“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两句,更加赞不绝口,问道:“这篇檄文,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有人回答说是骆宾王写的。武则天十分惋惜地说:“有这样的人才,让他流落民间,得不到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呀!”由此可见,武则天是非常重视人才的。

武则天称帝后,为了防止旧臣反抗,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实行酷吏统治。同时为了培植、扩大自己的势力,她又大批录用人才,并把此项政策看成治国之本,天子之责。为招揽人才,武则天一方面在洛成殿亲自考试贡士,以示重视,从此开创了殿试制度;又专门设置武举,选拔有武艺的人做官;还允许各级官吏和百姓自行荐举。另一方面,她以修书为名,广泛召集有才学的文人进宫,称“北门学士”。这些人除修书外,还为朝廷出谋划策,参议国事,以便集思广益,治理好国家。武则天任用人才不拘一格,又知人善任,所以她当政期间,人才济济,不比贞观时期逊色。从唐高宗驾崩到武则天让位的21年间,她曾任用宰相70多人,大多为一代名臣良相,其中著名的有李昭德、魏元忠、苏良嗣、狄仁杰、张柬之等等。其中一些人,如姚崇、宋璟等直到开元年间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与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武则天施政时期也颇有政绩。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她坚决抵御,给予反击。天授三年(692),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重新在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之后,朝廷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武则天统治时期还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大足元年(701),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5年,“军粮可支数十年”。屯田对边疆地区开发、减轻人民运粮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武则天还重视农业,奖励农耕,兴修水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到了武则天结束执政的神龙元年(705),户口总数从永徽初年(650)的380万增加到615万。武则天的统治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巩固了贞观之治的成果,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