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军队抓住这个机会,派兵进攻史朝义。史朝义眼看唐军节节胜利,一步步逼近洛阳,无奈之中只好把他的数万精兵全部调出,在洛阳城郊摆下了阵势,与唐军决战。唐军几次冲击,都没有成功。镇西节度使马璘决定亲自出击,突破敌阵。他独自一个人驰上前去,犹如猛虎下山,左冲右突,东砍西杀,把敌人杀得东倒西歪,终于把敌阵冲开一个缺口,唐军大队人马跟着奔腾而下,像山洪一样席卷了过去,把叛军杀得哭爹喊娘,狼狈不堪,争先恐后地逃命。唐军收复了洛阳,史朝义带着剩下的几百名骑兵逃回了叛军的老窝范阳。留守范阳的叛军将领和士兵,逐渐得也向朝廷投降。最后,史朝义身边只剩下几名骑兵,他带了这几名骑兵,想往北逃到奚和契丹的部落去。唐军穷追不舍,史朝义最终走投无路,在一个叫温泉栅的树林中上吊自杀。唐军把他的脑袋割下来,送到长安。
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最终以唐王朝的胜利而告终。
点 评
“安史之乱”经过八年时间终于被平定。
叛乱虽然平定了,可是,安禄山、史思明带头搞起来的分裂、割据势力,不但没有消灭,反而恶性膨胀起来。在后期消灭叛军的过程中,很多新的割据势力又冒出来,为唐王朝的统治又一次埋下了隐患。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唐王朝一直受这种势力的扰乱和破坏,没有办法摆脱。
唐王朝的另一个大的隐患就是宦官当权,这是唐朝后期急需解决而迟迟解决不了的问题,争权夺利成了当时政治生活的主题。
这两大问题一直困扰着唐王朝此后的统治者,政治的混乱给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在这种情况下,又一次战争——农民起义爆发了,这都是后话。但从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长期困扰着唐王朝的统治。
相关链接
李光弼小传
李光弼(708—764),唐朝著名将领,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自幼好学,善骑射,初任右卫郎,官至太尉兼侍中、天下兵马副元帅,被封临淮郡王。唐天宝十五年(756)初,他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率兵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在河北击败史思明。
至德二年(757),史思明、蔡希德等率兵十万进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时,北都留守李光弼以不满万人之兵力,大败蔡希德,歼其部众七万,守太原五十余日,击退史、蔡等军,扭转战局。
乾元二年(759)七月,李光弼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史思明突然渡河,攻打汴州(今河南开封),直逼洛阳,李光弼因兵力悬殊,丢弃洛阳,在地势险要的河阳(今河南孟州南)驻守,威胁叛军侧翼,使其不敢西进。随后伺机出战,挫败了叛军对河阳三城的进攻,歼敌两万。
上元二年(761),朝廷强令李光弼收复洛阳,他不得已而出兵,当时叛军尚锐,加之大将仆固怀恩违反节度令,因而兵败邙山(今洛阳北)。
宝应元年(762),李光弼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曾参与镇压浙东袁晁起义军。
广德二年(764),因惧宦官程元振陷害,李光弼不肯入朝,卒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