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就像是唐王朝后期统治的一个定时炸弹,不消除这个隐患,下一个“安史之乱”随时都可能发生。

“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原来只在边境设立的节度使随之在内地也迅速增加,并且有一些节度使趁机扩充势力,在叛乱中积蓄自己的力量,平定叛乱之后,就各据一方,表面上听从朝廷,其实各有各的打算。在平定叛乱后期,唐王朝接受了很多叛军将领的投降,他们在表面上归顺朝廷,其实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以图后事,他们大多数被任命为新的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藩镇,实际上是地方割据。

这样,藩镇割据的局面就一步步形成了。

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征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对全国的统治,中央成了一个空壳的“司令部”。唐德宗费了四年时间,用征讨和妥协的办法,勉强平息了河北藩镇的叛乱。可是,藩镇势力并没有真正肃清。许多节度使仍然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继续对抗朝廷。

其中最著名的是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吴少阳和吴元济,他们相继以蔡州为老窝,盘踞淮河上游地区三十多年,不听朝廷调遣,成了国中之国。他们时常派兵出去掠夺烧杀,人民长期处在暴虐统治之下,生活水深火热。唐朝朝廷先是运用政治手段,限制藩镇的发展,但割据一方的这些“土皇帝”对中央的政策阳奉阴违。后来朝廷意识到,靠政治手段不可能达到目的,只有靠武力才能解决藩镇割据的局面,但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将领,士兵的战斗力也无法和藩镇的士兵相比,虽多次出兵征讨,却没有取得多少成效。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正月,朝廷任命李愬为唐(今河南唐河)、随(今湖北随州)、邓(今河南邓州)三州节度使,可以自己扩充军队,准备讨伐吴元济;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赴前线督战。

李愬出身名将之门,很有军事谋略,又善于骑马射箭,是个难得的将才。他经过对唐朝近几十年的作战分析得出,由于唐朝政府军连年打仗败多胜少,官军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所以当他走马上任的时候,经常到营房去探望负伤的官兵,进行慰问,使军心日益高昂。他见此时蔡州比较空虚,正是袭击的好时机,如果能成功地打一个袭击战,对鼓舞士气是很有帮助的。他一面扩充军队,赶造兵器,一面对敌军分化瓦解,优待和重用俘虏,把淮西各方面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为袭击蔡州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同年十月十五日深夜,李愬带领官军冒着大雪奔赴淮西地区最不设防的蔡州,并一举攻克,还抓住了吴元济,士气大涨。这年十一月,吴元济被押送到了京城。唐宪宗下令把他杀死在长安的独柳树下,为患三十多年的淮西割据,就这样被消灭了。平定淮西之后,使东都洛阳和江淮地区免除了威胁,意义十分重大。其他藩镇看到朝廷有决心有力量征讨叛乱,不得不收敛一些,表示服从朝廷。唐朝暂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这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都非常有利。

点 评

藩镇割据是唐王朝的一大特点,这些藩镇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在封建社会,一般都采取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而藩镇一般都建立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条件及人口条件相对适合藩镇的独立生存,有充足的粮食和兵源,让他们即使没有中央的支持,也能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唐王朝前期疏于对藩镇的限制,给了其无限的权利,在“安史之乱”

中又加强了藩镇的自主权,有些藩镇甚至可以任意任免辖区内的官员,可以制定自己的法律,减免农民的赋税。一般情况下,藩镇管辖下农民的赋税反倒比唐王朝少一些,这也是各藩镇为了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总之,每个藩镇就是一个独立的政治机构。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这是他们能长期割据一方的保障。这些军队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大部分都是节度使自己一手组建的,他们对这支军队有绝对的领导权。这些将领都很有军事经验,士兵的军饷都很丰厚,并且很多都是父子兵或兄弟兵,从而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沉痛打击,军事力量已相当薄弱,军队都被各藩镇所掌握,朝廷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可以作战,再加上统治腐败,所以,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藩镇。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藩镇割据的局面长期存在于唐王朝的统治之下,他们就像蛀虫一样,蚕食着唐王朝这片本就破碎的疆土。唐王朝经过几代皇帝的共同努力才改变了这种状况,但也只打击了一些极其嚣张的藩镇,其他藩镇虽然有所收敛,但也只是起到了治标不治本的作用。

相关链接

节度使制度

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为在授予职位之时,朝廷赐以旌节,由此得名。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

唐代节度使制度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又改为都督。贞观年间,天下太平,内地都督府减少至消失,只有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设立此职,以统驭州、县、镇戍。镇戍是容易发生战争的地点,是唐朝重要的防御据点,但比较分散,兵力薄弱,只起到哨所的作用。因此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后才能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必须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其他将领。唐高宗、武后时期,由于边疆常有少数民族骚扰,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越来越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

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被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