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奘所处的时代,正是佛教各派争鸣的时代,南方流派和北方流派都有各自的主张,并且佛教盛行的北方更是分为很多不同的学派,争论了几百年而没有结果。玄奘拜访全国各大流派的大师,认真听取了他们讲论的佛法之后,详细考察,发现各有各的道理,但各家之间也有出入,为了真正搞清楚哪家佛法是正统,他溯本求源,西赴印度求取真经。

受玄奘西行取经的影响,其后有很多的高僧前去印度等佛教兴盛的国家求取真经。他们其中有些人,除了途经西域之外,还经吐蕃到达佛教文化也很发达的尼婆罗(今天的尼泊尔),还有经广州从海路到南亚各国学习佛法的。与此同时,许多天竺、狮子国、尼婆罗和西域的僧人也来到大唐交流并翻译佛法,使当时唐王朝的佛学成就会聚了各家之长,为佛学在我国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来自各国的翻译经文的僧人先后就有二十余人,佛学交流的频繁由此可见一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唐王朝宽松的文化政策。

在唐太宗时期,政府还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翻译佛教经典的活动。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在政府的支持下,组织了宏大的译场,除他本人参加翻译外,还有证义12人,撰文9人,笔授、书手若干人,共译出佛经74部,共1335卷,内容包括般若、瑜伽等,内容丰富全面。其后又陆续译出61部,共261卷,主要是一些律典。不空法师又译出61部,共260卷,因为他本人是密宗流派的代表,所以这些都是密宗的经典佛法。

从贞观三年(629)到元和六年(811)的182年间,共译出佛经372部,共2159卷,是我国历史上翻译佛学经典最多的一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