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因1789年7月14日的法国革命被推翻。1793年1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将国王路易十六公开处决,这让英国找到了一个开始争端的借口。随后,英国人驱逐了法国驻英大使。反法联盟(英国联合奥地利、普鲁士、那不勒斯和撒丁王国组成)的成立,使得双方在陆地和海洋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一手掌握法国的军政大权。1800年6月,拿破仑击败奥地利军队,获得了著名的马伦戈(Marengo)大捷。随后,俄国、土耳其等国家纷纷与法国缔结和约,第二次欧洲反法联盟彻底解体,英法两国于1802年3月25日签订《亚眠和约》,暂时休战。

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214,人们也习惯称他为小皮特。小皮特有大战略,他要通过一场绝杀完成自己重掌大权的梦想。他清楚地意识到英国的国力已经在战争中获得增长,英国能经受得起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亚眠和约》签订以来,看似双方已经休战,但是暗藏的汹涌巨浪终将到来。因此,《亚眠和约》被撕毁是早晚的事。

自从《亚眠和约》被撕毁,英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采取的政策都是防御性的。法国则表现出处处锋芒毕露的样子,拿破仑倚仗他的十全武功肆无忌惮地践踏着由他订立的种种外交约定(如拿破仑不遵守1801年签订的《吕内维尔和约》,迫使荷兰与法国结盟),这样做的目的在英国人看来,就是要将英国孤立于欧陆之外。

这一时期统治英国的是阿丁顿政府。这是一个追求和平的政府,如果要说得更深入一点,这是亨利·阿丁顿(Henry Addington)215对法媾和的彰显。但是,英国人无法忍受了,面对法国的咄咄逼人,阿丁顿政府终于在1803年5月13日对法国宣战了。

可宣战是一回事,进行战争则是另一回事。事实证明开战已经超出了该届英国政府的能力,他们完全受制于法军的入侵威胁,让拿破仑夺取了主动权。由于陆军弱小,英国在欧陆发动攻势的希望完全破灭,而自信的拿破仑则能够得意地向那些试图抵抗他的国家发动攻击。

陆上的优势无存,只能寄托于海上。考虑到在之前的一些海战中的精彩表现,英国所能具备的攻势将体现在海战上。采取这样的战略,就是要摧毁法国的海外贸易及其不稳固的殖民地,显然,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作为对法国肆意行为的回应,英国拒绝按照《亚眠和约》的约定从马耳他撤军,新的战争因此而起。在西印度群岛的英国海军夺取了多巴哥(Tobago)216,德梅拉拉(Demerara)217,艾斯奎博(Essequibo)218,伯比斯(Berbice)219和苏里南(Suriname)220这五处属于荷兰的据点——实际上,法国已经吞并了荷兰诸多据点,这意味着矛盾焦点最终定格在英法之间。

英国人严厉地指出,如果法国不让英国在欧洲格局中占据一席,法兰西也别想在大海的对岸享有任何余地。面对英国从海上发动战争的策略,拿破仑倍感头疼,因为英国人较为严重地破坏了法国的海外贸易。

这么好的战略,阿丁顿政府却无法将之完美地发挥。小皮特趁着这样的时机重掌大权。在他的努力下,英国本土的正规军由之前的5万余人,到1804年的夏天就增长到8.7万人,另外还有8万名民兵和34.3万志愿兵,其总兵力超过了50万。小皮特在完成这样的部署后,开始着手增强正规军的兵力。

但即便如此,对于像小皮特这样有着睿智与谋略的人来说,他不会冲动得不考虑后果地就像拿破仑这样的厉害对手一样采取单边行动。因此,他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来为自己的战略实施提供保障。那么,能够与英国结盟的国家会是谁呢?

英国在拿破仑眼中孤立无援,但他可能忽略了俄国的存在。况且,拿破仑在荷兰、意大利与瑞士的行为会使俄国相信他想建立欧洲帝国的野心一刻也不会停息。因此,俄国不可能坐等法国强大到无法与之抗衡的地步。

俄国人感受到一种类似于失势的危机,如果英国能够给予他们有效帮助,那么,这两个“同病相怜”的国家就能走在一起,抱成团了。

适逢拿破仑正在进行一项计划,打算从阿尔巴尼亚与希腊两路攻略奥斯曼帝国。俄国人仿佛嗅到了某种威胁,这种威胁感和英国人的感触是多么相似,两个国家必须密切关注拿破仑的动向。如果奥斯曼帝国被拿破仑击败,法国就能完成攻向印度的重要一步。英国人对印度,包括俄国人对印度都是非常看重的。无论从海上贸易还是从控制出海口而言,此时的两国有着共同的敌人拿破仑。从战略上考虑,俄国在克基拉岛与伊奥尼亚群岛保持一支小舰队与一支驻军,英国固守位于东西地中海交界之处的马耳他岛就可以。拿破仑曾公开表明意图,拿下南意大利,让其成为近东攻略的起点,而俄国已将那不勒斯王国纳入其特殊保护之下。同时自克伦威尔时代以来,英国人的防御目的,特别是要防止两西西里王国(西西里和那不勒斯)落入法国之手。

在这样的背景下,沙皇的大使沃龙佐夫(Vorontsov)向刚刚上任的英国首相小皮特传达出一份建议:俄国准备从黑海调出一支大军,随时做好调往伊奥尼亚群岛或是意大利的准备,希望英王陛下能在马耳他保有一支部队作为呼应,必要时两国军队可以联合作战。

倘若两国联合,按照英国著名海洋战略家朱利安·斯塔福德·科贝特(Julian Stafford Corbett)所著的《特拉法尔加战役》一书中的观点:“英俄两国的联合意图正是那条最终导致特拉法尔加海战的线索的起点……如果拿破仑不是被它困扰,这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海战就根本不会发生。”

2

法国在欧洲大陆有着称霸的野心,如果这种野心得不到控制,将对英国甚至其他欧洲国家造成极大的威胁。英国人惯以施行均衡战略——英国似乎对欧洲大陆崛起的国家有着一种天然的敌视。其实,核心的问题还是各国在扩张的过程中,都不能损及各自的利益罢了。显然,这样的理想均势不可能长久,当双方的矛盾无法协调,战事纷争就不可避免。英国人借助英镑的巨大**力图组建一个反法同盟。

因此,不仅俄国是该同盟的理想成员,奥地利也是。

按照沙皇的意图,他也希望在英国的支持尤其是财政支持下与奥地利、普鲁士、瑞典组建一个防御同盟。然而,这些的国家是否愿意加入尚不得而知,且组建起这种同盟也势必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拿破仑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时间强化他的实力。于是,英国和俄国都感受到事态的严重性,时间对它们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因此,只需能快速地结合在一起,至少能够共同阻止拿破仑在地中海继续向前拓展的势头。

根据《亚眠和约》中的规定,拿破仑撤出在那不勒斯的奥特朗托以及塔兰托的军队。众所周知,《亚眠和约》不过是一个停战协议而已,至于遵守与否,很难因为协约精神而让彼此有所顾忌。拿破仑深知这两个地方的战略意义,从这里出发,拿破仑不仅威胁着亚得里亚海对面的陆地,而且还可以穿过卡拉布里亚,向西西里岛发起突袭。所以他又重新占领了这两处意大利南部的海港。

这是对当前局势最为致命的威胁。重新掌权的小威廉·皮特必须要消除这样的威胁,否则他很有可能再次失权。

小皮特有自己的战略,或者说“阴谋”,虽然这样的说法很不好听,但他的确向俄国采取了非常手段。根据战略部署,英国要在地中海投入军力,而这又必须获得俄国的支持才行。于是,他向沙皇阐明,法国的威胁是巨大的,而反法同盟必须要有进攻性,且应立即展开行动,否则同盟的成立就形同虚设。

正如沙皇之前的意图,沙皇认同了英国人的观点,随即要求英国加强在地中海的驻军力量,并组建一支能在意大利作战的部队。对于沙皇的要求,小皮特也完全同意,希望在时间上充裕一些。

小皮特要求宽限两三个月,因为英国目前还没有足够兵力进行这样一场远征。英国驻俄大使约翰·博莱斯·沃伦(John Borlase Warren)221将军马上补充道,英国可以在马耳他与直布罗陀的驻军中腾出一大部分来组建一支军队,剩余兵力将在沙皇组建攻守同盟之后很快抵达。

于是,俄国要求拿破仑“撤出普利亚(Puglia),妥善处理意大利问题,对撒丁国王做出赔偿,并从北德意志撤军。如果法方在24小时内未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应,俄国大使就将离开巴黎”。222

小皮特则希望俄军立即夺取从塔兰托通向卡拉布里亚的道路,而沙皇则认为其首要目的是独自将法军逐出那不勒斯王国。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沙皇的目的在奥地利加入同盟之前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如果沙皇能与英国达成一致,至少会得到英国在马耳他的2000兵力的支持。另外,在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前,英国还需要防范法国穿越卡拉布里亚奇袭西西里。一旦失去了西西里这个绝好的补给基地,英国在地中海的舰队就很难继续保持在有效的阵位上。

综上所述,在英俄的利益融合中,英国手中的王牌在于地中海的制海权,而这又取决于霍拉肖·纳尔逊对法国土伦舰队的控御。正如英国外交大臣哈罗比(Harrowby)勋爵达德利·赖德(Dudley Ryder)对驻俄大使格兰维尔·莱韦森―高尔(Granville Leveson-Gower)勋爵所言:“如果西西里陷落,能否像现在这样保持对土伦(Toulon)的有效封锁就会成为问题。万一法国舰队从港口逃出,并向亚得里亚海派出任何足够强大的分舰队,俄国政府就会担心他们在这一海域中的舰队有暴露的风险,而法军也就有机会向阿尔巴尼亚或者希腊南部的摩里亚半岛(MoreaPen,今伯罗奔尼撒半岛)发起成功的攻击。”223

对此,纳尔逊也持有相同观点。并且,他极力主张用不着近距离封锁土伦,只要在一定距离上积极地监视着土伦舰队就可以了。一旦这支舰队向东方出击,危及他所特别保护的地区,自己一定会果断出击。他分析道:“法军有可能向西驶出直布罗陀海峡,也可能向东。英军最理想的海军基地应驶向那不勒斯或地中海东部,唯有撒丁岛与西西里岛是英军战略位置的关键。”224

自纳尔逊统领地中海舰队以来,他一直向英国政府强调撒丁岛的战略意义。小皮特上台不久就在给纳尔逊的指令中表达了本届政府对这一观点的赞许。法国方面,在布雷斯特(Brest)的舰队即将有行动。然而,拿破仑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最终意识到入侵英国的计划不可行,此原因至今尚不清楚。一种可供参考的说法是,1804年秋天来临之际,拿破仑意识到小皮特与沙皇达成的阴谋,因此,他将工作重心投入到加冕称帝去了。这一年的冬天,他放弃了所有侵英计划,拆除了大部分运兵船。花费数百万法郎挖掘的水道很快就被海沙填埋。这一举措,无疑让国民失望,军队士气低落。为了转移矛盾,拿破仑开始把战争焦点转向奥地利。

奥地利感受到威胁,在沙皇的施压下,奥地利对法国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并开始扩充军队。考虑到亚得里亚海末端和蒂罗尔(Tyrol)具备建立弹药补给站的重要作用,奥地利打算利用这样的地理优势直接对拿破仑夺取的意大利发动突袭。此时,英国和俄国的联盟谈判即将完成,奥地利就更加倾向于英俄了。

在拿破仑看来,这一时期法国的局势已经非常严峻了。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他发现西班牙将是解除困境的切入点,它的中立早就形同虚设——西班牙迫于法国的威胁已对法国舰队开放港口225。因此,只要再对它施加压力,西班牙就会加入到自己的阵营。小皮特不愧为卓越的战略家,他不宣而战地对西班牙运宝船发动了突袭。自骁勇的弗朗西斯·德雷克惯用这样的伎俩后,英国人似乎乐此不疲。

1804年9月底,纳尔逊正在地中海,亚历山大·英格利斯·科克伦(Alexander Inglis Cochrane)则在费罗尔(Ferrol)226港外,两人都接到小皮特突袭西班牙的命令,要求两人夺取从蒙得维的亚(Montevideo)归航的西班牙运宝舰队。此外,一支由约翰·奥德(John Orde)爵士统领的舰队正在组建,主要用于封锁加的斯与安达卢西亚海岸。1804年10月5日,格雷厄姆·穆尔(Graham Moore)227的特遣巡航舰队采取不宣而战的策略,成功捕获了4艘西班牙运送黄金的运输船队,劫掠成功后他的特遣队加入了罗伯特·考尔德(Robert Calder)海军中将的费罗尔封锁舰队。英国的种种行为,加之拿破仑的一再施压,导致西班牙与法国结盟,随后西班牙没收了在其领土范围内的英国资产,在费罗尔修建海军基地,并下令攻击英国船只。1804年12月12日,西班牙正式向英国宣战。

西班牙的参战意味着拿破仑的舰队实力得到了较大的增长,因为西班牙至少提供了32艘战列舰。不过,由于西班牙是在尚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参战的,因此拿破仑最终在1805年春的时候,能得到大约25艘战列舰。在这之前,拿破仑只能单独行动。

拿破仑有着自己的战略,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大规模地进攻,而是采取袭击殖民地的方式,进而颠覆英国小皮特政府。然而,英国人对制海权的重视程度最终让该计划未能实现,因此除了静观其变,或许没有他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三支舰队正集结在某一处的海港里,如果西班牙能早点完成备战,那么法国还可以利用海军与英国一决雌雄。

3

1804年11月6日对英国人来说简直太重要了——组建同盟的谈判终于取得重要进展,彻底划清界限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意味着英国再也不用孤军奋战了。当天俄国与奥地利签订防御同盟,“约定两国将在法国继续攻掠德意志、意大利与东欧之时,联合加以阻击。普鲁士仍坚决要求取得对汉诺威(Hanover)的保护权,以此作为参与欧洲事务的报偿”。“但瑞典已同意向英国提供吕根岛(Rügen)与施特拉尔松德(Stralsund),作为英国与俄国联合行动的海军基地”。经过一系列磋商,英俄两国间的谈判取得了更多的成果,随后,小皮特与沃龙佐夫在伦敦商定了联盟的主要条款。

然而,盟约的生效却被推迟了——主要是英俄两国就马耳他的问题未能达成一致,沙皇希望英军能撤离马耳他。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两国比较有争议的,沙皇希望英国能修改英国战时航海法典,因为这部法典规定可以在战时检查公海上的中立国船只。于是,两国为了这样的问题展开争论,这就导致盟约的最终生效时间推迟到了1805年7月。

现在,让我们回归到“小皮特大战略”这个问题上。

早在战争的准备阶段,小皮特就对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寄予了某种期望,他把战争的目的归结于“是为了地中海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这不仅仅是一场海上战争,陆地战争同样也要进行。为了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他以及他的政客团队进行了这样的阐释:英国在马耳他驻军是符合整个欧洲利益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在马耳他建立骑士团就是为了让他们保护基督教国家,对抗共同的敌人。1522年,驻守罗得岛的圣约翰骑士团被奥斯曼帝国逐出罗得岛。当时,查理五世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及西班牙国王,是欧洲权力最大的君主。骑士团的投降让查理五世强烈地意识到奥斯曼帝国才是欧洲最大的威胁,厄恩利·布拉德福德在《大围攻:马耳他1565》中记录了查理五世的话,他这样说道:“将马耳他岛、戈佐岛、科米诺岛(Comino,今凯穆纳岛)赏赐于圣约翰骑士团,以使他们能够安宁地执行宗教义务,保护基督教社区的利益,凭借其力量和武器打击神圣信仰的奸诈敌人。作为回报,骑士团应于每年万圣节向兼任西西里国王的查理五世进贡一只游隼。”1530年,他决定将西班牙统治下的马耳他永久租给圣约翰骑士团,即后来的马耳他骑士团。而现在,即便骑士团得以重建,他们也没有力量执行这一任务228。大不列颠这个在地中海沿岸没有领土野心的头号海军强国才是骑士团的合法继承者,只有作为英国的港口与军事基地,马耳他才能在对抗欧洲公敌的战争中发挥作用。

而根据英俄在盟约中的内容,我们也完全有理由再次强调“小皮特大战略”的重要性。历史上曾经将特拉法尔加海战看作是英国对法国入侵的防御战。实际上,这里面还隐藏着英国的一个战略阴谋——英俄同盟的建立使得英国在战略上获得了“攻势回归”的益处。

我们不妨来看看盟约中的部分内容。“第一条规定,俄国有义务尽力组建一个大陆国家的联盟,并与它们协调一致,提供一支规模超过50万人的大军。”“第二条规定,迫使法国从汉诺威与北德意志撤军;重新让荷兰和瑞士恢复独立;将皮埃蒙特还给撒丁王国;确保那不勒斯王国的主权完整;从包括厄尔巴岛在内的整个意大利撤军。”由此可以看出,两国同盟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捍卫本国利益那样简单。

根据20世纪初才被研究者发现的一份国防方案,同样可以证明上述观点。曾是法国著名陆军将领的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Charles Francois Dumouriez,1739—1823年)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非常活跃,一度成为法国最有权力的军事领袖。这样一位厉害人物却在雅各宾派(雅各宾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的激进派政治团体,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政权)与反法联军的夹攻下流亡国外。1804年,他移居到英国,在英国陆军部担任对法战争的重要顾问。在此期间,他提出了一份著名的国防方案,小皮特政府执政后,很快就将该方案呈给了英国国王。迪穆里埃这样说道:“现在,是时候让波拿巴高悬在英格兰头上的利剑落下来了,没有什么比一味固守更加危险,它为敌人提供着用各种手段展开攻击的广阔空间……毫无疑问,我们需要从防御至上转变为进攻性策略。如果从今年开始进攻政策还不能取代固守政策,你们就将看到,波拿巴得手的机会将迅速增加。”从这个层面来讲,“小皮特大战略”的确具有更多的内涵。229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只是将特拉法尔加海战看作是英国为本国安危所进行的一场海战,那就完全忽视了这背后的诸多细节和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