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推断,他极有可能参加了萨拉米斯海战,其编剧的《波斯人》曾于公元前472年公开上演,是现存唯一的取材于历史题材的古希腊悲剧。
2 约45—125年,罗马帝国时代的希腊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主要作品有《希腊罗马名人传》,其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受欢迎,像蒙田、莎士比亚都受其影响,尤其是莎士比亚,很多作品都取材自他的记载。
3 指大流士一世为颂扬自己,让人用埃兰文、波斯文、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将其战绩刻在贝希斯敦悬崖上的铭文。
4 主要根据波斯文献中的说法,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主要资料可以参阅理查德·弗赖伊(Richard Frye)所著的《古伊朗的历史》(The History of Ancient Iran)。
5 僭主庇西特拉图统治期间,在梭伦的主导下实行宪法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了雅典下层阶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的地位。
6 狄奥多罗斯的《历史丛书》,中文版书籍可参阅《希腊史纲》。
7 主要引自普鲁塔克在其传记作品《塞米斯托克利斯》中的说法,更多的相关资料可参阅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
8 中文相关资料可参阅《罗马帝国的崛起》。
9 城邦国家,关于其起源目前尚没有定论,一般认为他们于公元前11世纪从小亚细亚渡海而来,活动在亚平宁半岛中北部。
10 说法不一,一种比较通行的观点是在北方的西西里岛上还有作战能力较强的迦太基军队在活动,罗马人担心这次非洲征战有被截断后路的可能,加之元老院急于想把在北非捕获的2万多名奴隶一并带回,兜售后获取金钱继续用于支持罗马同迦太基的战争。
11 此人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以羊河战役为例,仅1小时就摧毁了称霸几十年的雅典海军,由此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
12 塔兰特为古代中东、希腊、罗马使用的货币单位,具体换算说法不一。1塔兰特的重量大致介于20~40千克之间,根据《新约圣经》里的说法,耶稣曾经提到过即便是1塔兰特也是巨款。
13 公元前700—前630年,古希腊政治家,斯巴达王族,莱克格斯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让斯巴达走向了强盛之路。
14 当时小庞培控制了西西里岛,切断了罗马的运粮通道,遂造成罗马物价飞涨、人民怨声载道的局面。后来,盖厄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的舰队在西西里岛附近的瑙洛库斯击败了塞克斯特斯·庞培的舰队,从而结束了两人的战争,帝国才得以继续向前发展。这场战争的更多详情可翻阅“后三头同盟”相关历史。
15 迦太基城最后陷落的情景,最真实、最全面的记录当数古罗马历史学家波里比阿的记载,可惜他的许多著作都已失传了。今天我们能见到的相关资料主要源于古罗马史学家阿庇安的记载,他记录了一些波里比阿著作里的内容。
16 特洛伊战争中,受困的埃涅阿斯冲出被焚烧的特洛伊城后,漂泊在地中海一带。后来,他的船在非洲海岸遇难,迦太基女王狄多救了他。
17 说法不一,犹太历史学家瑟弗斯认为狄多忠贞于丈夫,拒绝了利比亚国王的疯狂追求,为了躲避这场婚姻,她选择了火祭殉情。
18 庞培·特罗古斯是古罗马屋大维时期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学家。他写了一部长达44卷以记载罗马以外世界的历史为主要内容的通史著作——《腓利史》。因为这部巨著,特罗古斯被西方列为四大拉丁文历史学家之一。成书两个世纪以后,修辞学家查士丁进行摘录、删减和压缩,写成了《〈腓利史〉概要》。此后,查士丁的《概要》广为流传,而特罗古斯的原书却逐渐失传,最后只剩下了各卷的《前言》和保存在他人著作中的一些残篇。相关内容还可以参阅《查士丁对庞培·特罗古斯的〈腓力史〉的摘录》(Justin's Epitome Of The Philippic History Of Pompeius Trogus)。
19 关于迦太基负面形象的描述内容后文有叙述,主要依据《腓利史》中的内容。
20 依据理查德·迈尔斯《迦太基必须毁灭》和约翰·理查德·黑尔《海上霸主》中的相关论述。
21 依据理查德·迈尔斯《迦太基必须毁灭》和约翰·查理德·黑尔《海上霸主》中的相关论述。
22 地中海的一处海湾,在意大利西海岸与科西嘉岛、撒丁岛和西西里岛之间,通过墨西拿海峡与伊奥尼亚海连接,沿海港口主要有奇维塔韦基亚、波佐利、那不勒斯、萨莱诺和西西里岛的巴勒莫。
23 依据理查德·迈尔斯《迦太基必须毁灭》中的论述。
24 关于品达的诗篇,相关史料可参阅《迦太基和希腊人,公元前580—前480年:文本和历史》(Carthage Et Les Grecs, C. 580 - 480 Av. J. -C:Textes Et Histoire)中的描述。
25 依据理查德·迈尔斯《迦太基必须毁灭》中的转述。
26 参阅埃克斯坦的著作《元老院和将军:个人决策和罗马对外关系,公元前264—前194年》(Senate and General: 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 and Roman Foreign Relations), 264—194 B.C.
27 依据理查德·迈尔斯《迦太基必须毁灭》中的论述。
28 依据理查德·迈尔斯《迦太基必须毁灭》和波利比乌斯《通史》等史料中的论述。
29 依据理查德·迈尔斯《迦太基必须毁灭》和波利比乌斯《通史》等史料中的论述。
30 依据理查德·迈尔斯《迦太基必须毁灭》中的转述。
31 公元前100—前44年,罗马帝国的奠基者,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32 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布鲁图为首的共和派元老刺杀了凯撒。
33 相关内容可参阅波利比乌斯所著的《历史》(The Histories)。
34 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代表人之一,与维吉尔、奥维德并称为古罗马三大诗人。
35 参见H.F.乔洛维茨·巴里·尼古拉斯的《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
36 关于埃及艳后的更多内容可参阅雅各布·阿伯特所著的《埃及艳后:罗马内战与托勒密王朝的覆亡》。
37 385—420年,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弟子,主要作品有《反对异教徒的七卷本历史》。
38 雅典传说中的著名人物,相传是他统一了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并在雅典建立起共和制。
39 意大利最大河流,其流域大约占了意大利国土面积的15%,发源于意大利与法国交界处科蒂安山脉的维索山,该河最后注入亚得里亚海。
40 引自菲利普·内莫的《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41 引自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42 约95—165年,主要作品《罗马史》。
43 参阅蒙森的《罗马史》。
44 参阅普罗佩提乌斯的《哀歌集》(The Poems)。
45 相关史料可参阅普鲁塔克所著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46 428—477年在位,曾征服罗马帝国阿非利加行省的大部分,鼎盛时期其舰队控制了西地中海,占据了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
47 该句的原文navigare necesse est,属拉丁语,这里依据的是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著作《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的中文版。
48 参阅特威兹穆尔的《奥古斯都》。
49 应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也就是腓特烈大帝区分开来。他于1198年加冕西西里国王,1212年加冕德意志国王,1220年加冕意大利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25年加冕耶路撒冷国王。他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母亲是西西里王国的公主康斯坦丝。
50 位于意大利北部、利古里亚海热那亚湾北岸,意大利最大商港和重要工业中心。历史上的热那亚多以独立的共和国形式存在,具有很强的贸易能力,也是当时的威尼斯的主要对手。
51 1227—1241年在位,13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皇之一,有《教会法典》一书传世。
52 754—1870年9月20日,由罗马教皇统治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位于欧洲亚平宁半岛中部,与神圣罗马帝国有着密切关系,是当时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53 也叫五月节,被定于复活节后的第50天,据《新约圣经》载,耶稣复活后第40日升天,第50日差遣圣灵降临,门徒在领受圣灵后就开始传教。
54 1229—1249年在位,出身于威尼斯共和国的望族之一蒂耶波洛家族,这个家族与丹多洛家族并称,雅各布·蒂耶波洛是第43任威尼斯公爵。
55 1154—1198年,曾为西西里执政女王。
56 1165—119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西里国王。
57 1175—1218年,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著名的狮子亨利之子,与腓特烈二世有渊源,详情可参阅韦尔夫家族谱系及争夺王位的历史。
58 中世纪法兰西王权扩张中的一次重要战役,起因则源自英格兰国王和法国卡佩王朝国王之间的权利争夺,相关内容可参阅“诺曼征服”这段历史。布汶战役标志着金雀花-卡佩王朝战争结束,相关历史可参阅丹·琼斯的《金雀花王朝》一书。
59 当时的地中海商业中心之一,位于萨莱诺湾畔,那不勒斯南方,曾是阿马尔菲航海共和国的首都。
60 位于佛罗伦萨西北方向,是当时的重要商业中心之一,曾以强大的海上共和国的形式存在。
61 基督教圣物之一,据说是钉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真十字架是耶稣为人类带来救赎的标志,在罗马天主教圣人历中,5月3日的寻获十字圣架的瞻礼、9月14日的光荣十字圣架瞻礼均是为此而设。
62 引文转述自阿尔内·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的《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63 约1200—1259年,英国编年史作家。
64 引文转述自阿尔内·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的《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65 1276—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银行家、外交官、编年史学家,主要作品有《佛罗伦萨编年史》。
66 引文转述自阿尔内·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的《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67 引文转述自阿尔内·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的《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68 依据阿尔内·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的《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的转述部分,相关内容可参阅马太·巴黎编著的《大编年史》(Chronica Majora),这部编年史除了叙述迄1066年至1259年的英国史事,也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某些重要事件亦有记载,是了解13世纪前半期欧洲大事的重要资料来源。
69 参阅《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70 13世纪时期,里昂是欧洲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
71 参阅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更多关于君士坦丁堡的论述可参阅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瓦西列夫的《拜占庭帝国史》一书。
72 主要在大不里士,Tabriz,这是一处重要的商业通道之地,位于雷扎耶湖盆地东北侧的山麓,今天是伊朗的重要城市之一,阿塞拜疆地区的最大城市、东阿塞拜疆省省会。
73 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一个中世纪国家,是拜占庭皇室后裔建立的王朝,后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74 也叫加拉塔,与金角湾毗邻,是防御君士坦丁堡的重要之地。
75 1217—1346年,由尼曼雅王朝统治,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76 Catalan Company,历史上欧洲的第一支雇佣军团,主要由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人组成,创立者为罗杰·德弗洛尔。
77 帝国第二大城市,位于哈尔基季基半岛的西北角,濒临塞萨洛尼基湾。曾是古代马其顿王国的都城,在拜占庭帝国时期的重要地位仅次于君士坦丁堡。
78 引自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79 1392—1448年,曾在1432年成功抵御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
80 一共有三次,这里指第二次,即1418年在德国康斯坦茨召开的选举教皇的会议。第一次是1409年召开的比萨会议,但毫无实际性成果;第三次是1449年召开的巴塞尔会议,旨在帮助拜占庭帝国抵御土耳其人的入侵。
81 1403—1472年,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拜占庭人文主义学者。
82 他本人非常喜欢意大利文化,师承著名的拜占庭学者,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格弥斯托士·卜列东。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他曾尽力援助逃难的希腊同胞,为世人所敬仰。
83 1406—1456年,匈牙利王国摄政,一生战绩辉煌,多次以弱胜强,最著名的战绩是1456年在贝尔格莱德围城战中打败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此役后,因感染鼠疫去世。
84 穆拉德二世原本已经把帝位传给儿子穆罕默德二世,自己找地方休养去了,但为了这场战争,他又被儿子逼着出山指挥军队作战。
85 依据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的转述,也可参阅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的《拜占庭一千年》。
86 依据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的转述。
87 1891—1967年,主要作品有《征服者穆罕默德和他的时代》。
88 相关内容可参阅罗杰·克劳利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89 参阅罗杰·克劳利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90 另一种说法是1500磅,与之相关的详情可参阅罗杰·克劳利在《君士坦丁堡的火炮》一文中的描述。
91 1405—1453年,约翰八世的弟弟。
92 位于亚得里亚海滨、杜布罗夫尼克地峡的顶端。曾为匈牙利王国的附属国,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这个公国与奥斯曼帝国关系相处融洽。这缘于拉古萨人高超的政治手腕,他们在扮演中立角色的同时还能成为教皇的被保护人和苏丹的封臣。从结果来看,拜占庭指望拉古萨的救援几乎是不可能。
93 1397—1455年,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位教皇。1447年2月尤金四世病死后,在一批学者的支持下当选教皇。人们给予他的评价大都说他是一位宽容的教皇,就算晚年多次遭人暗杀,他也表示原谅。
94 相关内容可参阅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的《拜占庭一千年》。
95 前基辅大主教,希腊人后裔,威尼斯教皇起用他成为天主教会主教,以教皇特使的身份于1452年5月前往君士坦丁堡。
96 要塞距离君士坦丁堡北面6里,对扼守海上重要航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塞配备了3门巨炮,能对可控制海域实施有效打击,土耳其人骄傲地把它称作“割喉之刃”。
97 更多的相关内容也可参阅瓦西列夫的《拜占庭帝国史》。
98 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99 参阅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的转述。
100 关于尼科洛·巴尔巴罗的描述,相关内容可参阅唐纳德·M.尼科尔(Donald M.Nicol)的《不朽的帝王》(The Immortal Emperor)。巴尔巴罗的记述应该是真实的,他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也是海军医生。热那亚人中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叛徒存在,其实就跟拜占庭与奥斯曼土耳其双方都使用了“间谍”一样。很多商人既扮演着本来的角色,也扮演着刺探情报的角色。
101 参阅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的描述,关于“新的角度”说法不一,朗西曼的描述表明土耳其人的大炮可以轰击到布雷契耐区,但根据巴尔巴罗的说法,应该是土耳其人为了避开君士坦丁防御武器的攻击范围。由于史料缺乏,这里以朗西曼的描述为准。
102 参阅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03 参阅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04 现在存世的只有两部,分别是《小纪事》(Chronicum Minus)和《大纪事》(Chronicum Majus)。不过,有学者认为后者是一个叫马卡里奥斯(Makarios)的历史学家伪托之作。上述内容,读者可以参阅《波恩拜占庭历史作品大全》,也叫《波恩文集》。
105 1485—1547年,西班牙贵族,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军事家和探险家,阿兹特克帝国的征服者,在历史上可谓“臭名昭著”。
106 阿兹特克帝国首都,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大的城市,位于墨西哥特斯科科(Texcoco)湖中的一座岛上,遗址位于今日墨西哥城的地下。
107 为方便叙述,本文墨西哥人和阿兹特克人都属同一类人,不加以区分。
108 西班牙殖民征服者,生于塞哥维亚的库埃利亚尔,1493年随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去美洲。1511年受迭戈·哥伦布的派遣征服古巴,为首任古巴总督。
109 更多关于美洲的资料,可参阅凯斯·海恩斯作品《拉丁美洲史》、乔治·C.瓦伦特作品《阿兹特克文明》。
110 约1475—1520年,阿兹特克的特诺奇蒂特兰君主,曾称霸中美洲。
111 与阿兹特克人同属纳瓦人的后裔,帮助西班牙人征服了特诺奇蒂特兰等城邦,是西班牙最坚实的盟友,直到今天许多墨西哥人认为特拉斯卡拉人是叛国者,不过他们自己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保住了自身原住民族的传统。
112 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听信部下的谗言;另一种说法是科尔特斯不顾上司的命令,抵押了自己的家产招募了许多远征人员,于是贝拉斯克斯决定撤销他的职务,但科尔特斯对此置之不理,自己带着远征队出发了。
113 1485—1541年,他一位训练有素的军人,也是科尔特斯的得力助手。以用残酷的方式对待原住民而闻名,因此他被人称为“太阳”或“红日”。显然,这样的绰号不是对他的称赞,而是给他的残暴烙上一个深深的印记。
114 1511—1562年,西班牙编年史学家,他是埃尔南·科尔特斯的私人老师。大概是因为这层关系,他随科尔特斯一起参加了阿尔及利亚的远征。德戈马拉根据一些征服者提供的信息写下《印第安人的历史概况》(Historia general de las Indias)一书,在这本书中,他专门写到了征服墨西哥—阿兹特克这段历史,虽然后来人们发现他的作品存在诸多不实,但也是西班牙早期征服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他对科尔特斯的描述可能更接近于心理层面的真实。外文版书籍可参阅克里斯蒂安·A.罗亚-德拉-卡雷拉(Cristián A. Roa-de-la-Carrera)《臭名昭著的历史: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戈马拉和西班牙帝国主义的道德观》(Histories of Infamy: Francisco López de Gómara and the Ethics of Spanish Imperialism)。
115 依据维克托·汉森的《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中的转述,相关史料也可参阅威廉·普雷斯科特的《墨西哥征服史》。
116 位于墨西哥湾的西南侧,是墨西哥东岸的最大港口,西班牙人控制该港就是要打通这条交通线,为物资和兵力输送提供方便。
117 约1495—1522年,古代墨西哥阿兹特克人首领,在反西班牙殖民者的战争中以英勇著称,被捕后宁死也不愿吐露阿兹特克人财宝的埋藏地,最后因感染天花而死去。
118 参阅维克托·汉森的《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
119 1487—1524年,西班牙冒险家,科尔特斯的军需官,并担任其中一支部队的指挥官,多次拯救长官于危难之中。
120 阿兹特克人信仰的羽蛇神,即一条长满羽毛的蛇,它是大地力量和植物生长之神,也象征着死亡和重生,常被祭司用人的心脏进行祭祀。
121 阿兹特克神话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其意指“会冒烟的镜子”,因为他的右脚上一块有用黑曜石做的镜子,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特斯卡特里波卡神相貌奇异,全身漆黑,是一个能使用雷电的巨人,统辖着太阳,具有至上的神力,并能操纵人类的命运。
122 详情参阅贝尔纳尔·卡斯蒂略的《墨西哥的发现与征服》。
123 此处依据维克托·汉森的《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中的转述,费尔南多·伊斯特利尔斯奥奇特尔曾以印第安人的视角写下了这段征服历史。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曾展览过一部由无花果树树皮制成的珍贵古抄本,这部古抄本是有关于阿兹特克人、玛雅人……的诸多珍贵史料。由齐马尔帕赫恩和伊斯特利尔斯奥奇特尔两位土著历史学家共同完成。
124 依据《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中的转述,详情参阅帕特里夏·德富恩特斯的《征服者:征服墨西哥的第一人称叙述》(The Conquistadors:First Person Accounts of the Conquest of Mexico)。
125 更多的相关内容可参阅凯伦·法林顿的《宗教的历史》。
126 也叫异端裁判所,1231年,天主教会教宗格列高利九世决意由道明会设立宗教法庭,用于侦查、审判、裁决天主教会认为是异端的人士。卡洛斯五世时代的宗教裁判所于1481年正式开始实行。
127 详情参阅帕特里夏·德富恩特斯的《征服者:征服墨西哥的第一人称叙述》。
128 西班牙语称为Isla deLa Espa?ola,也叫西班牙岛,加勒比海地区第二大岛,位于古巴东南方,波多黎各的西边。1492年12月5日,哥伦布首次踏足此岛,并以西班牙的国名命名,现属海地共和国。
129 参阅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戈马拉的《印第安人的历史概况》。
130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这是古希腊青铜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因史料缺乏,无法获得更多的描述。
131 这里指高加米拉战役造成的结果,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战败以后,仍一心想重建军队,期待能再跟亚历山大决一死战。然而经过高加米拉战败和波斯波利斯沦陷,他的威望遭到沉重打击,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少了。相关内容可参阅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
132 约公元前496—前406年,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安提戈涅》《俄底浦斯王》《特拉基斯妇女》等,相关中文版作品可见《古希腊悲剧喜剧集》。
133 1520—1566年在位,是奥斯曼帝国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被西方誉为“苏莱曼大帝”。
134 1515—1578年,奥斯曼帝国海军上将,他参与了帝国征服途中的许多重要战役。
135 帕夏相当于总督、司令等官职,拥有很大的权利。奥斯曼帝国时期有多位穆斯塔法,由于史料缺乏,在围攻马耳他时期的穆斯塔到底是哪位,无法给出确切信息。这里根据推断应该是追随苏莱曼一世的老将,后文有述及。
136 1500—1558年,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时代的揭幕人。在对美洲的征服中,他起到了重要作用。据说,他曾豪言“在我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137 公元前7世纪由腓尼基人建立,是奥萨、布雷撒和莱普蒂斯的统称,1551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此前属于西班牙。现为利比亚首都。
138 诗人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曾有一句名言“Timeo Danaos et dona ferentes”,即“当心希腊人的礼物”,其意指“特洛伊木马屠城”的悲剧。
139 依据厄恩利·布拉德福德在《大围攻:马耳他1556》中的引文。
140 本笃会医院于11世纪在耶路撒冷建立,1113年,为了感谢这所医院为十字军做出的贡献,教皇帕斯加尔二世将其纳入教廷的保护下。也就是说,医院骑士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组织,圣约翰骑士团是一个纯军事组织,主要致力于同穆斯林作战。
141 1494—1568年,圣约翰骑士团团长,死于中风,葬于圣约翰大教堂的地下室。
142 法国中世纪贵族封衔,可追溯到墨洛温王朝时期,这个家族的成员在十字军中颇有影响力。
143 相关史料可参阅奥贝尔·德韦尔托(Aubert de Vertot)所著的《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骑士团、罗得岛骑士团以及今天的马耳他骑士团的历史》(Histoire Des Chevaliers Hospitaliers de S. Jean de J Erusalem, Appell Es Depuis Chevaliers de Rhodes,Et Aujourd'hui Chevaliers de Malthe)。
144 马耳他岛的天然港口,1551年,奥斯曼土耳其曾试图在这里发动攻击,因骑士团防御严密而未果,骑士团也因此发现了这里存在问题,修建了圣艾尔摩堡垒防御马萨姆塞特和大港湾。
145 基督徒称他为Dragut,著名的希腊裔穆斯林出身的海盗,奉苏丹之命为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开疆拓土,人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海盗战士”,后被苏丹任命为阿尔及利亚和的黎波里帕夏。
146 依据厄恩利·布拉德福德在《大围攻:马耳他1565》中的引述内容。
147 参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中的相关描述。
148 16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国王,1515—1547年在位,在他的统治下,法国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全面发展,逐渐让法国变得强大起来。
149 参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
150 1502—1558年,真名不详,苏莱曼一世皇后,谢里姆二世的母亲。
151 引自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的转述内容。
152 天主教托钵修会主要派别之一,由西班牙人多明我于1217年创立,获教皇洪诺留三世批准。多明我会以布道为宗旨,着重劝化异教徒和排斥异端。1232年受教皇委派主持异端裁判所,残酷迫害异端,多明我会在18世纪后趋于衰弱。
153 参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
154 参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
155 参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
156 又叫绞刑架角,因骑士团在这里绞死海盗和其他罪犯而得名,进入大港湾后,首先就会看到一些被吊死的人的尸体在铁链上晃动着。
157 依据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中的转述内容。
158 参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
159 手段极其残忍,像勒马斯、德瓜拉斯这两名骑士,头颅被砍下挂在大港湾的木桩上,一些骑士的心脏被活活挖出,尸体被扔进海水里。骑士团也给予了回应,当土耳其人正在庆祝的时候,一颗“炮弹”落在他们中间,这颗“炮弹”很特别,是土耳其俘虏的头颅。
160 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图尔古特手下的一些海盗将9名骑士作为人质,以便日后获得赎金。但似乎没有一个人被赎回,他们极有可能沦为奴隶,也有可能因伤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死亡。另一种说法是有5人成功逃脱,他们从圣艾尔摩堡所在的岩石峭壁上跳入大海,最后游过大港湾。
161 参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
162 参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
163 参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
164 佩拉杰群岛的一个岛,在西西里岛与突尼斯之间的佩拉杰群岛东北端,该岛缺少淡水资源,以渔业为主,现属意大利。
165 埃加迪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与西西里岛西海岸上的马尔萨拉相对。
166 参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
167 为了纪念马耳他保卫战的胜利,骑士团在希贝拉斯山建立了新城,并以骑士团团长名字命名——瓦莱塔,而团长则葬于这座城市的圣约翰大教堂的地下室。除此之外,比尔古、森格莱阿也被重新命名为维托里奥萨(Vittoriosa)和伊斯拉(L-Isla),其寓意分为胜利之城和难攻之城。
168 参阅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
169 勒班陀海战的资料以及这场战争的相关史料,可参阅威廉·希克林·普雷斯科特(William Hickling Prescott)所著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统治史》(History of the Reign of Philip the Second, King of Spain)。
170 1524—1574年,奥斯曼帝国的第十一任苏丹,1566—1574年在位。他被称为“酒鬼谢里姆”,此外,因其头发与胡须皆为淡金色,也获得“金发谢里姆”的绰号。
171 更为详尽的内容可参阅帕特里克·贝尔福的《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172 1547—1578年,西班牙帝国全盛时期的将领,勒班陀海战中的表现让他声名大噪,他在让布卢之战中同样表现不俗。不知道为什么,腓力二世没给他多少赞誉。低调的唐胡安在勒班陀战役仅仅2个月后,就对自己的命运做了悲哀的描述:“我的时间花在了建造空中楼阁上。但最后,所有的楼阁,和我自己,都随风消散。”
173 详情可参阅尼科洛·卡波尼(Niccolo Capponi)的《西方的胜利:勒班陀战役中基督教与穆斯林的大冲突》(Victory of the West: The Great Christian-Muslim Clash at the Battle of Lepanto)。
174 原名安东尼奥·吉斯莱乌里,1566—1572年在位,1571年发动十字军在勒班陀海战中打败土耳其,次年死去。
175 1526—1588年,第一代圣塔克鲁斯侯爵,在勒班陀海战中,他率领预备队立下重要战功。后来担任西班牙无敌舰队司令,一生战果辉煌,曾多次大败英法舰队。
176 著名的科隆纳家族成员之一,这个家族人才辈出,教皇、将领,军事家和政治家都是家族荣耀的彰显。
177 1419—1501年,威尼斯总督,巴尔巴里戈家族成员之一,这个家族声名鹊起,效忠于圣殿骑士团。
178 依据维克托·汉森的《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中的引述。
179 也叫西昆币,是意大利威尼斯铸造的金币,12和13世纪时在威尼斯共和国开始流通,因具备便于铸造和携带的特点,在中世纪的欧洲很受欢迎。
180 神圣同盟联合舰队的秘密设计让人叫绝,这是他们制造出的钢制登船网,用于保护桨帆战船和火绳枪士兵,按照唐胡安的说法,没有一艘战舰被土耳其人成功跳帮,可见这种保护网的强大作用。
181 手法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风格始于佛罗伦萨,鼎盛于威尼斯,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丁托列托偏爱透视强烈、甚至唐突的构图,笔下人物姿态各异,动势激烈,具有强烈的短缩效果,主要代表作有《基督受难》《最后的晚餐》。
182 丁托列托之后非常重要的画家,主要代表作有《在利未家中的耶稣》。
183 米开朗琪罗的学生,佛罗伦萨绘画学院的发起人之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理论家。
184 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主要作品有《西班牙拯救了宗教》《乌比诺的维纳斯》《圣母升天》。
185 约1466—1536年,荷兰哲学家,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
186 参阅威廉·斯特林-马克斯韦尔(William Stirling-Maxwell)的《奥地利的唐胡安:或十六世纪史中的段落1547—1578》(Don John of Austria: or passage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1547-1578)。
187 1900—1984年,中世纪历史,尤其侧重于研究威尼斯地区历史的专家。其所著的《威尼斯:一个海上共和国》(Venice:A Maritime Republic)也可作为勒班陀海战相关史料查阅。
188 1525—1571年,被欧洲人称为穆罕默德·西洛可,其名西洛可取自地中海的西洛可风。
189 依据维克托·汉森的《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中的引述内容,拓展内容可参阅威廉·爱德华·戴维·艾伦(William Edward David Allen)的《十六世纪土耳其权力问题》(Problems of Turkish Power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190 利伯维尔是加蓬首都,是殖民者建立的商业城镇,意为“自由”,利伯维尔场主义就是古典自由主义。
192 1545—1592年,帕尔马贵族,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起初,他认为主要依靠天主教徒起义,就可以在没有海军保护的情况下,以3万兵力成功入侵英格兰。腓力二世驳回了他的建议,希望他能更好地为西班牙舰队工作。
193 1550—1615年,西班牙王国最悠久的公爵封号之一。此人并没有海战的经验,能成为国王器重之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显赫的家族地位以及勇猛、果敢的作战风格。关于他以及这场战役的详情可参阅安格斯·康斯塔姆(Angus Konstam)的《1588西班牙无敌舰队:侵英的宏图大计》(The Armada Campaign 1588: The Great Enterprise against England)。
194 参阅加勒特·马丁利的《无敌舰队》。
195 相关内容可参阅熊显华的《海权简史:海权枢纽与大国兴衰》;科林·伍达德的《海盗共和国》。
196 参阅加勒特·马丁利的《无敌舰队》。
197 摘自加勒特·马丁利的《无敌舰队》。上述对话是依据教皇特使穆齐奥·布昂乔瓦尼在1588年4月写给枢机主教亚历山德罗·佩莱蒂·蒙塔尔托的一封信。
198 摘自加勒特·马丁利的《无敌舰队》,也可参阅科林·马丁(Colin Martin)和杰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所著的《西班牙无敌舰队》(The Spanish Armada)。
199 依据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的引述。
200 法王路易十四与西班牙腓力四世之间的条约,订于1659年11月17日,它结束了1648—1659年发生的法西战争。
201 1585—1642年,法国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202 1594—1632年,为了谋求瑞典在波罗的海的霸权,古斯塔夫二世在“三十年战争”中表现不俗,虽然不幸在吕岑会战中阵亡,但他在清教徒眼里荣誉崇高,被称为“北方雄狮”。
203 即八十年战争,也叫低地国叛乱,是尼德兰联邦清教徒为反抗西班牙帝国统治展开的战争,主要通过一系列海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也使得荷兰共和国在欧洲崛起,成为强大的海上国家。
204 详情可参阅熊显华的《海权简史2:海权枢纽与大国兴衰》。
205 1795—1886年,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对现代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被誉为“近代历史学之父”。
206 参阅艾尔弗雷德·马汉所著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207 1598—1657年,17世纪最著名的英国海军上将之一。
208 1579—1653年,也叫老特龙普,荷兰共和国最伟大的海军上将之一。他长期与法国海盗和西班牙海军交锋,具有很高的统帅艺术,特别是在1639年的唐斯之战中击败西班牙舰队,使西班牙海上霸权渐趋式微。
210 意为“瀑布附近”,特拉华河的出海口,今属美国。
211 1607—1676年,荷兰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海上杀手”,在第二次、第三次英荷战争中表现极为出色,成为首屈一指的海军战略家。1676年4月22日,在与法国地中海舰队的交锋中被围攻,69岁的老将德勒伊特身负重伤,一周后伤重不治。他死后,荷兰海军迅速走向衰败。
212 黄丽媛、陈晓律的《对1670年英法〈多佛尔条约〉的重新解读》,外文史料可参阅利奥波德·冯·兰克所著的《英国历史·第三卷》(History of England.Vol.Ⅲ)。
213 相关内容可参阅弗里德里希·席勒《三十年战争史》一书。
214 1759—1806年,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的英国政治家,英国最年轻的首相。
215 英国政治家,1801—1804年担任英国首相,以在其任内签署《亚眠和约》而著名。1800年,小皮特为解决爱尔兰叛乱而提出爱尔兰合并法案与天主教徒解放法案,但英王乔治三世作为英国国教守护者,强烈反对解放天主教徒。随后,小皮特辞职,由阿丁顿接任首相。
216 该岛位于加勒比海西南部,格林纳达东南,特立尼达岛西北。哥伦布第一次见到多巴哥是在1498年8月14日,随后几个国家为占领该岛展开斗争。1962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从英联邦独立出来,1976年成为一个共和国。
217 位于南美洲北海岸的圭亚那,现在是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的一部分。
218 位于圭亚那中部,是圭亚那最大的地区。
219 位于圭亚那东部。
220 南美洲北部国家。
221 1753—1822年,英国海军将领、政治家、外交官,他于1802—1804年期间担任驻俄大使。
222 详情参阅约翰·霍兰·罗斯(John Holland Rose)所著的《威廉·皮特与大战》(William Pitt and the Great War)。
223 更多内容可参阅朱利安·科贝特的《特拉法尔加战役》。
224 相关内容可参阅艾尔弗雷德·马汉的《纳尔逊传》。
225 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西班牙曾一度加入反法同盟,与英军一起入侵土伦,摧毁了法国在地中海的舰队。之后,西班牙遭法国入侵,1796年8月被迫与法国媾和,并签订反英同盟。1803年10月19日,西班牙再次与法国签订协约,宣布中立,代价是向法国舰队开放港口。
226 西班牙加利西亚自治区阿科鲁尼亚省的一座城市,位于大西洋海岸,是西班牙海军的重要基地,也是重要的造船中心。
227 1764—1843年,英国海军军官,英国著名陆军中将约翰·穆尔爵士的弟弟,1803年后负责指挥4艘巡航舰组成的舰队。
228 马耳他大围攻后,骑士团在马耳他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世纪。1798年6月11日,拿破仑通过军事手段迫使骑士团投降,占领了马耳他岛,骑士团的大部分成员前往俄罗斯。离开了马耳他岛之后,骑士团就此失去了领土。1802年《亚眠和约》内容虽然得到英、法等国的承认,但骑士团却从未被允许回到马耳他。
230 1775—1851年,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擅长展示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因其卓越的绘画艺术,他成功地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代表作有《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沙丁鱼季节的圣莫斯》等。
231 詹姆斯·库克,1728—1779年,英国皇家海军军官、航海家、探险家和制图师,曾创下首次欧洲船只环绕新西兰航行的记录,1776年,获得由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科普利奖章。
232 1564—1642年,著名的观测天文学之父。
233 参阅达娃 · 索贝尔( Dava Sobel)的《经度》(Longitude)。
234 也叫铁梨木,属蒺藜科。主要用于造船工业,是稀有的重要的造船资材。其产地分布在赤道附近与北纬30度之间。特别集中在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一带,如巴哈马诸岛、大马尔岛、马尔提哥岛等。
235 更多关于纳尔逊的详情可参阅艾尔弗雷德 · 马汉的《纳尔逊传》。
236 参阅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的《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237 1763—1806年,法国海军中将,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的法军指挥官。
238 语出《孙子·行军篇》,指敌人渡河渡过一半的时候再去攻击。这表明作战时的灵活度,能够善于捕捉有利时机攻击敌人,就是制胜的法宝之一。
239 更多内容可参阅朱利安·科贝特的《特拉法尔加战役》。
240 他本人爱好和平,不喜欢打仗,经常给妻子写信透露他的心迹,他甚至早就预言法国人会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只是,作为军人他不得不服从命令。他也因此被欧洲人嘲笑,可能是由此患上了恐惧症。
241 参阅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的《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242 一种用蛋黄、糖、橙汁、朗姆酒和水调制而成的热饮,可以抵抗坏血病,在那个时代算是很好的海上补给品之一了。
243 饶有名气的英国水手舞蹈,主要以滑稽的形式表现船员的平常生活。
244 参阅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的《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245 摘自罗伯特·索锡(Robert Southey)所著的《纳尔逊的一生》(The Life of Nelson),该书目前没有中文版,相关内容可参阅马汉的《纳尔逊传》。
246 参阅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的《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朱利安·科贝特的《特拉法尔加战役》。
247 参阅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的《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朱利安·科贝特的《特拉法尔加战役》。
248 参阅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的《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朱利安·科贝特的《特拉法尔加战役》。
250 依据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的相关描述。
251 依据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的相关描述。
252 依据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的相关描述。
253 1807—1882年,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另两位是撒丁王国的首相卡米洛·本索·加富尔和创立青年意大利党的朱塞佩·马志尼。
254 1820—1878年,撒丁王国国王,也是1861年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个国王。
255 1817—1895年,出身非常显赫的第三代特申大公爵,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之孙,拥有奥地利、俄国和德意志帝国三国陆军元帅军衔。
256 依据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的相关描述。
257 意大利中部濒临亚得里亚海的港口,属天然良港。
258 在教皇国于1870年被终结前,教皇都维持着一支小型海军,这支海军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都无法满足19世纪中叶的海战要求。1861年,海军上将迪佩尔萨诺在炮轰安科纳时,不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这支海军。因此,他的冷嘲热讽也算合情合理。
259 1875—1955年,享誉世界的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1924年发表长篇作品《魔山》,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60 欧洲历史上著名的王朝,曾统治萨伏依公国、撒丁王国,也是1861—1946年统治意大利王国的王室。
261 依据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的相关描述。
262 1854—1856年,指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小亚细亚地区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
263 依据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的相关描述。
264 依据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的相关描述。
265 引自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的转述。
266 依据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的相关描述。
267 详情可参阅《现代的异化:日本陆军史(1878—1945)》《日本帝国陆海军档案》。
268 相关背景、更多详情可参阅横手慎二《日俄战争:20世纪第一场大国间战争》、朱利安·S.科贝特《日俄海战1904—1905》。
269 相关内容可参阅横手慎二《日俄战争:20世纪第一场大国间战争》。
271 关于日本人向英国人学习的内容可参阅熊显华《海权简史:海权与大国兴衰》第二章。
272 德国西南边陲的一座城市,是德国文化的基因之一,因为它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273 相关内容可参阅熊显华的《海权简史:海权与大国兴衰》;劳伦斯·桑德豪斯的《德国海军的崛起:走向海上霸权》。
274 相关内容可参阅劳伦斯·桑德豪斯的《德国海军的崛起:走向海上霸权》。
275 原文中的蒙古种族,更贴切的意思应该是指蒙古人种(Mongoloid),后来被西方人用来泛指黄种人,最早由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赫提出,是他划分的五大人种之一。“人种”是一个带有殖民色彩的概念,现在已经不主张使用了。十九世纪末期,取得甲午战争胜利的日本成为亚洲武力最强大的国家,所以西方才有“以日本为首”这样的认识。
276 1841—1920年,第一代费希尔男爵,英国皇家海军历史上最杰出的改革家和行政长官之一,通过他的努力,英国海军得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确保海上优势,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277 1863—1928年,海军元帅提尔皮茨的坚定拥护者,1909年任公海舰队参谋长。在1916年的日德兰(Jutland)海战中,他表现勇敢、指挥卓越。他还是主张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的积极践行者。所谓“无限制潜艇战”是德国海军部于191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著有回忆录《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
278 除了俄国人交给英国人的这套名为“SKM”的密码手册外,英国人还弄到了德国海军的另两套分别代号“HVB”和“VB”的密码本,因此德国海军的电文被大量破译。
279 1859—1935年,后晋升皇家海军元帅,为英国海军贡献良多。同时,他著作等身,代表作有《1914—1916年的大舰队》和《决定性的海战》。
280 1871—1936年,1916年11月继任约翰·杰利科的职位,领导英国大舰队。他为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议的签署立下汗马功劳。1918年11月21日,贝蒂接受整个德国公海舰队的投降,战后晋升海军元帅。
281 由于火炮大都安置在船舷两侧,要实施炮击就必须侧面对敌。也就说,舰队在作战时应尽量排成一线,用自己的侧面对准敌方船头,这样两支相互作战的舰队就形成了“T字横头”。这种战法一直到导弹出现并成为主要打击手段才停止使用。
282 参阅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拉德的《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283 相关内容可参阅阿瑟·J.马德(Arthur J. Marder)所著的《从无畏级到斯卡帕湾》 (From the Dreadnought to Scapa Flow)。
285 参阅维克多·克伦佩雷尔所著的《简历:回忆1881-1918》(Curriculum Vitae.Erinnerungen 1881-1918)。
286 详情可参阅安格斯·康斯塔姆的《日德兰胜败攸关12小时》。
287 1888—1964年,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期间,指挥第五舰队作为北方部队负责进攻阿留申群岛方面的作战。
288 1887—1944年,死后追晋海军大将。在日本海军军部颇具威望,太平洋战争时期任联合舰队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曾指挥部队偷袭珍珠港,塞班岛战役失败后自杀。
289 1892—1969年,塔萨法隆格海战的胜利者,这是日本人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取得的少有的胜利,有意思的是,他在日军中得不到重用。因为军部不喜欢冷静且耿直的智者。
290 1889—1977年,是日本海军军历最长的指挥官,时长34年,据说以擅长逃跑出名,因此有人认为他不是真正的武士。
291 1886—1953年,山本五十六的副手,曾任海军军令部次长。
292 1884—1944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西南方面舰队司令官兼第二南遣舰队司令,深受山本五十六的信赖。
293 1885—1966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担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等职务,主导对日作战。
294 参阅维克托·戴维斯·汉森的《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
295 就是将起飞、降落的空间隔开,以便合理利用空间并发挥相应的功能。三段式构造的分布大致是这样的:最上层甲板作降落用;第二层甲板作战斗机等小型机种起飞用;最下层也是最长距离的甲板,则作轰炸机等大型机种起飞用。
296 1892—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帝国海军高级将领。中途岛海战中,他与“飞龙”号舰长一起随舰沉入海底。
297 参阅维克托·汉森的《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
298 参阅维克托·汉森的《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
299 1892—1971年,联合舰队参谋长,精通无刀流剑术,他也是有名的武道家,和山口多闻海军少将被认为是日本海军最有前途的将领。
300 依据维克托·戴维斯·汉森的《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中的描述。
301 参阅维克托·汉森的《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
302 1863年8月15日至17日,因1862年9月14日神奈川县生麦村的武士攻击4名“不尊重日本礼仪”的英国人而起,即生麦事件。事件发生后,英国出动了7艘军舰炮轰鹿儿岛,史称萨英战争。
303 相关详情可参阅渊田美津雄、奥宫正武的《中途岛海战》;堀越二郎、奥宫正武的《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