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这种武器到底是什么,历来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多种说法。总体来说,这是罗马人把陆战战术运用到了海战上的产物。

波里比阿的《历史》、德国历史学家阿内尔·卡斯滕(Arne Karsten)和奥拉夫·布鲁诺·拉德(Olaf Bruno Rader)的《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以及威廉·伍德索普·塔恩(William Woodthorpe Tarn)的著作《希腊的军事和海军发展》(Hellenistic Military and Naval Developments)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由于船只造得拙劣和笨重,有人提出一个建议,建造一个装置来协助作战,它后来被称为“乌鸦吊桥”(Corvus)。这个装置的结构如下:在甲板上竖立一根圆木,高4寻(约7.31米),宽4掌(40.6厘米)。这根圆木顶端有一个滑轮,用来拉拽一架梯子。这架梯子钉有许多横木板,长6寻(约11米),宽4步(约1.2米)。梯子两侧都装有护墙,高可容膝。在梯子的顶端有一个钩子,向前凸出。它的上端安着一个环,整个钩子看起来有点像面包师用的槽钩。在环上系一根绳索,在冲撞敌船的时候“乌鸦”就通过圆木上的滑轮放下,钩入敌船的甲板中。有时候是安在甲板前,有时候通过旋转这个装置来对抗试图从侧面冲撞过来的敌船。一旦“乌鸦”扎入敌船甲板中,两艘船就被钩在一起,船舷与船舷也挨在一起。罗马人就从各处跳到敌船上。如果是船艏对船艏,那么罗马人就排成密集的两列队形穿过“乌鸦”,为首的士兵用盾牌保护前方,而其后的士兵则将盾牌边缘放到护墙上以保护侧翼。他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武装起来,等待有利的时机发起进攻。

按照波里比阿记载,罗马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除了使用通用的撞角战术外,还使用了这种秘密武器“乌鸦”。据说,这种武器十分有效,但只在公元前260年的米拉海战和公元前256年的埃克诺穆斯角(Cape Ecnomus)海战中出现过。只要我们细心揣摩就会发现这种武器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在古代的计量单位中,1寻相当于现在的1.828米。那么悬挂“乌鸦”的圆木就高达7.31米,跳板的长度约11米,这样的高度在具体作战中明显会让舰船的行驶极不平稳。在放下跳板之前,船桨必须插入水中以保持船身的稳定。我们不说敌方的干扰因素有多大,海战中至少要考虑到风速、划桨力度这两种因素的存在,因此,我们有理由去怀疑这秘密武器——“乌鸦”是否真的存在过。

波里比阿的重要著作《历史》用了40卷的篇幅讲述自第一次布匿战争直至迦太基和科林斯的毁灭历程。遗憾的是,这样一部研究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地中海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仅保存下来三分之一。他这样用“文学性”的修辞手法去描述罗马帝国是如何一步步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其目的何在呢?

在他看来,罗马人的胜利主要取决于其勇敢、坚毅、慷慨的高贵品质。这里的“慷慨”实际上是指共和体制下的公民法带来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在罗马人成功走向海洋并击败了当时最为优秀的海洋民族后,这个帝国的现实权力就与海权密不可分了。若干年后,马汉理论的横空出世证明了这一点。

回到罗马人的秘密武器“乌鸦”上,如果能从其他的史料中获得相关的记载,结合两者的论述,我们或许能更为接近真相。

在8卷长的《罗马史》中,古罗马历史学家卡修斯·狄奥(Cassius Dio,150—235年)用希腊语进行写作,其中关于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记述虽然现在已经残缺,来自拜占庭帝国阿历克塞一世时期的历史学家约翰·佐纳拉斯(John Zonaras)却采用节录或完整摘抄的方式保存了这部历史作品中的诸多内容。

约翰·佐纳拉斯是12世纪的历史学家,致力于研究公元前3世纪的那段历史。关于米拉海战前罗马人造船的情况,他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在到达西西里后,指挥官盖厄斯·杜伊利乌斯就意识到迦太基的战船在坚固程度和大小方面相比罗马战船并不占优势,但是在划桨的速度和完成战术动作方面却超过了罗马人。因此,他下令将所有三列桨战舰都安装上一些机械装置,包括锚、固定在一根长杆上的铁爪篙和另外一些类似的辅助设备。罗马人打算把这些东西扔向敌船,从而将之与自己的船钩在一起,这样士兵便可以登上敌船展开肉搏了,就像是在陆地上战斗一样。这里依据的是阿内尔·卡斯滕和奥拉夫·布鲁诺·拉德在《大海战: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中的引文,也可以参阅卡修斯·狄奥在《罗马史》中的描述,目前中文没有全译版。作为皇帝的密友,狄奥的记载有着很重要的历史价值。更多的详情可参阅洛布(Loeb)古典图书馆典藏的《罗马史》,以及佐纳拉斯等人对《罗马史》的表述。

至此,更为接近真相的一面或许出现了。

书写罗马历史的史学家,特别是波里比阿一类的采用了修辞手法,以作家的笔调将罗马人的胜利尽可能彰显得更伟大些。再者,这场持久的战争本身就属于帝国霸权争夺战,谈不上什么正义与非正义。事实上,是罗马人通过进攻墨西拿挑起了战争。

或许罗马人早就知道一旦战争开始,如果表现出从未接触过海战的样子,他们的胜利就显得更加荣耀了。

2

公元前264—前146年,罗马和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沿岸霸权爆发了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米拉海战就发生在这期间。

罗马在拿下整个亚平宁半岛后,其扩张的野心日益增强。作为地中海西部比罗马更古老、更富裕的迦太基帝国,其势力已经从北非发展到伊比利亚半岛及西地中海。罗马想要对外扩张,就必须除掉这个强大的海洋帝国。

因此,这两个国家迟早是要发生战争的,只需要一根导火索就可点燃。

在地中海及意大利和北非的交通要道上有一个小邦国叫锡拉库萨,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地带。公元前485年,位于西西里南部的希腊城邦盖拉(Gela)的僭主格隆(Gelon)占领了锡拉库萨,并自立为锡拉库萨僭主。锡拉库萨在他的治理下,国势日趋强大。公元前480年,格隆在希梅拉(Himera)附近大败迦太基军队,随后,他的继承者希伦一世(Hieron Ⅰ)也极力对外扩张,并插手亚平宁半岛一些城邦之间的争斗。在打败迦太基的同盟者伊特鲁里亚(Etruscan)9后,锡拉库萨终于成为地中海西部实力不容小觑的海上强国。公元前289年,僭主阿加托克利斯(Agathocles,他曾在公元前304年自封西西里国王)死后,这个国家陷入到不安定的境地中,尤其是他在意大利坎帕尼亚(Campagna)招募的自称马墨尔提尼人(Mamertines,意为“战神之子”,荷马在《伊利亚特》中把战神马尔斯说成是一名百战不厌的英勇武士)的雇佣军,于公元前288年脱离锡拉库萨的统治,占领了西西里岛东北角紧靠意大利的墨西拿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这是一个好战的政权。他们在墨西拿站稳脚跟后,以此为基地开始了对周遭区域的肆意杀戮。公元前265年,当时还未成为锡拉库萨国王的希伦二世(Hieron Ⅱ,公元前269年加冕为王)为了加强统治,确保海上贸易安全,同时也是为了称霸整个西西里,决定出兵围攻墨西拿,赶走这帮残暴的家伙。

锡拉库萨是西地中海实力不容小觑的强国,墨西拿瞬间陷入到困境中。这时,城内出现了两派:一派建议寻求迦太基的保护,另一派建议与罗马结盟。当时罗马的想法是不介入这场纷争,毕竟这个好战的雇佣军政权危险系数较高——罗马也曾出现过雇佣军反叛的事件。但是,问题出在迦太基这方,它没有丝毫考虑就答应了,并让在墨西拿海峡巡逻的迦太基军队开进了墨西拿城。

让人倍感戏剧性的是,迦太基一插手墨西拿,锡拉库萨的军队竟然没有抵抗就撤退了。罗马这边恐慌了:一方面想夺取西西里及其商业城市,特别是墨西拿,不能眼看着这个重要的商业城市落入迦太基人的手中;另一方面又担心迦太基强大的军力,特别是海军的实力,如果贸然出兵就等于公然开战,以目前的实力而言胜算不大。

其实,罗马人心里很清楚,只要能成功地利用这次事件,就能进而控制整个西西里,继而封闭西地中海。换句话说,就能对迦太基产生巨大的威胁,为帝国的扩张之路开启更好的局面。

罗马元老院对此事的意见也不统一,就把问题提交到森都里亚大会(即百人团大会),最后森都里亚大会做出了出兵西西里的决定。公元前264年,由罗马执政官克阿皮乌斯·克劳迪乌斯·考德克斯(Appius Claudius Caudex)率领的军团登陆西西里岛,于是墨西拿事件则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罗马人的计划是先与马墨尔提尼人联盟,在进军西西里岛后逼迫锡拉库萨加入他们的联盟。

罗马军队在渡过墨西拿海峡后,迫使迦太基军队后撤,随即占领了墨西拿城,并与马墨尔提尼人结盟。

于是,迦太基帝国勃然大怒,向罗马宣战。

3

罗马人并非像波里比阿说的那样对海洋一无所知。

在米拉海战之初,迦太基的部分舰队试图采用纵穿和迂回的战术对付罗马人,两次都失败了。被波里比阿描述得厉害无比的秘密武器“乌鸦”却在米拉海战后的战争记录里少有提及,除了公元前256年的埃克诺穆斯角海战的相关记述里提到过一次。

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将给予我们一些思考:罗马人发明的秘密武器是否是他们制胜的关键?如果这种秘密武器真的那么厉害,为什么罗马人在取得波恩角海战胜利后竟然因为它遭受了一次可怕的经历?

在公元前260年的米拉海战中,几乎没有海军的罗马人出奇制胜。我们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是一场属于陆军和海军的交战。换句话说,罗马人是在用陆军作战的思维对决海上强国的优势舰队。

公元前264年,已经称霸亚平宁半岛的罗马人不甘现状,在权衡利弊后开始向海外扩张,出动高达4万人的军队包围了西西里岛的迦太基人据点阿格里根图姆城(Agrigentum),这座位于西西里岛西南部的城市当时也叫阿克拉加斯(Acragas),现在的名字叫阿格里真托(Agrigento)。面对来势汹汹的罗马军队,迦太基军队拼死抵抗,围城战打得异常惨烈,罗马人付出损失3万人的代价后获得了胜利。

可惜,夺取的却是一座空城。

罗马人伤亡太大,以至于基本没有什么力量阻止敌人的突围。此后,双方的战场开始转向海上,罗马人的陆军军团是能征善战、久经考验的,如何在海战中也能发挥同样的作用成为罗马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迦太基的海军实力是罗马人望尘莫及的,为了弥补这短板,罗马人硬是凭借秘密武器“乌鸦”让这短板凭空消失了。

如前文述及,这是一种把活动的吊桥用滑轮固定在桅杆上的特殊装置,在吊桥的另一端有一个铁爪篙,因这种小吊桥可以像乌鸦嘴一样牢牢地抓住敌船,罗马人就把这套特殊的装置叫作“乌鸦”。当舰船安上这样的装置后,就能够在海战中利用接舷战术放下吊桥。这时,具备超强作战能力的罗马陆军就可以通过吊桥跃上敌舰,在敌舰的甲板上展开肉搏。

米拉海战中罗马人用陆军作战的思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迦太基海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迦太基海军面对不成气候的罗马海军产生了极度轻视的心理。当罗马舰队出现在西西里北岸的米拉海角附近时,参战的130多艘迦太基舰队竟然连战斗队形都没有展开就迎面向罗马舰队冲撞过去。这正好中了罗马人利用接舷战术发挥秘密武器“乌鸦”作用的圈套。

战局就这么轻易地开始向罗马人倾斜了,而迦太基海军也终于明白这种奇奇怪怪的装置是干什么用的了。

迦太基的舰船想拼命摆脱这可恨的“乌鸦”,无奈为时晚矣!那些铁爪篙就像是有魔力一样死死地钩住了他们的舰船。一场海战就这样演变成犹如在陆地上发生的对决战。凡是被“乌鸦”钩住的舰船,上面的士兵要么被杀死,要么被俘虏,而那些没有被“乌鸦”钩住的舰船一看不妙,根本无心恋战,狼狈而逃。罗马人以较小的代价俘获或击毁了40多艘敌舰。米拉海战之后,罗马人一度控制了西西里海域,西西里岛上的许多城邦也纷纷归附,迦太基只保留了西西里岛西端的一些城市。

让人悲哀的是,米拉海战后的迦太基舰队竟然没有吸取教训。

公元前256年,双方在埃克诺穆斯角又发生大规模海战。这次罗马人故技重施,投入了330艘舰船,10万余人的桨手以及4万人的陆军;迦太基则投入了350艘舰船,船上各类人员总数达到15万人,仍妄图以海军的绝对优势控制战局,其结果又是惨败。

我们是否可以判定罗马人的胜利取决于“乌鸦”的使用呢?答案是否定的。

尽管在两次海战中罗马人都取得了胜利,我们也只能说这种特殊装置仅在短时间内使用于舰船,也的确起到过一定的作用。然而,一个让人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此先进的“乌鸦”最后却从舰船上消失了,难道罗马人遭遇了什么吗?

一个最重要的解释就是:它不适合海上作战。

这样的论述与上文并不矛盾!罗马人在埃克诺穆斯角海战中取得胜利后,由于其陆军在非洲战场的战事迟迟没有结果10,于是元老院决定调回一些军队。这批军队乘船到西西里南部海岸的时候遭遇了巨大的风暴。罗马人想继续用“乌鸦”这种特殊装置快速上岸,结果遭受到了惨重损失。370艘舰船中有300艘沉没,约10万人遇难。波里比阿将这次失事称作古代最著名的海难之一。

这次失事的原因是舰船侧翻。

如果“乌鸦”这种特殊装置的确如罗马人所说的如此厉害,那么罗马人肯定会在历史书中大量记载。然而,就连波里比阿也没有再次提及,究其原因只有一种可能:罗马人已经知道“乌鸦”不适合海上作战,最终放弃了它。

在埃克诺穆斯角海战胜利后,迦太基军因遭到很大的损失而被迫撤退。随后,罗马军队在非洲登陆,目的是想尽快摧毁迦太基帝国的根基,以便结束战争。由于战线太长,补给出现严重问题,元老院决定抽调回一批军队,由执政官马库斯·阿提利乌斯·雷古卢斯(Marcus Atilius Regulus)带领大约1.5万人的部队继续与迦太基军队作战。迦太基在经历几次失败后,开始反思,决定雇用来自斯巴达的将军克桑提普斯(Xanthippus)对决强悍的罗马陆军军团。

斯巴达为什么要帮助迦太基?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斯巴达已不是之前那个让世人震撼的军事强邦了。特别是在希波战争后,奴隶制经济得到发展,那些在战争中表现突出的将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耀和财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了城邦的没落。像斯巴达海军统帅来山得(Lysander,?—前395年)11仅一次就能运回2000塔兰特的巨款12,在雅典被击败后,他又轻易地获得整车的黄金,其他跟随他的将领也收获颇丰。

一时间,斯巴达人的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莱克格斯(Lycurgus)13改革带来的良好局面也接近于崩盘。公民平等原则、艰苦奋斗的传统(如禁止奢侈,男子自7岁起至60岁在军营过集体生活,以便培养在艰苦环境里生存、作战的能力)被冲垮,人们变得金钱至上,疯狂追求财物且不择手段。从此,斯巴达开始走向衰败,大量的公民因破产而沦为二等人或黑劳士农奴(被斯巴达人征服的拉科尼亚和麦西尼亚地区的原有居民被称为黑劳士,也叫希洛特),许多斯巴达人失去了尚武精神。不过,还是有很多不甘于现状的斯巴达人谋生于海外,成为一些君主国(如塞琉西帝国和托勒密王朝)的雇佣兵。由于这些能被雇用的斯巴达人大都军事素质过硬,他们常以军官身份为当地君主训练军队。

克桑提普斯是晚期斯巴达的职业军官,他出现在海上帝国遭受困境的时刻,迦太基人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果然,克桑提普斯不负众望,他利用希腊化世界的最新军事技术,在较短的时间里提升了迦太基军队的战斗力。执政官雷古卢斯担心罗马元老院派遣别人抢其功劳,因此急于求胜。双方在巴格拉达斯(Bagradas)展开对决,克桑提普斯利用强大的雇佣兵团和巨兽(战象)顶住罗马人的正面突击,并成功地运用骑兵两侧包抄战术痛打罗马步兵。结果,罗马军团在非洲战场遭受了惨重的失败,雷古卢斯本人也被俘虏。

此后,主战场再次移到西西里。

罗马人深知再建立一支舰队的重要性,在许多贵族的支持下,一支由200艘舰船组成的新舰队建成了。随后,这支舰队在埃加特斯(Aegates)群岛(今埃加迪群岛)附近海域大败迦太基舰队。

大势已去的迦太基不得不向罗马求和。

纵观整场战争,罗马能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取得胜利,主要得益于海上舰队。而在面对北非战斗结束后罗马人打造的新舰队时,迦太基人仍然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