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司马懿也很嫉妒那个素未谋面的诸葛亮:这家伙比我小两岁,却已经在赤壁之战这样的重量级战役中出尽风头;而我司马懿,至今不过是个低级文官,不知何时方有出头之日。
不过,他现在已经找到了比战争更快速、更便捷的晋身之阶。这个阶梯,就是曹丕。
曹操迟早要称王称帝,也迟早会荣登极乐。他所留下的庞大政治遗产由谁继承,这是一个大问题。就目前来看,曹丕继承的机会显然很大。如果将来曹丕上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曹丕时代最得势的人肯定不是曹操时代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而是为曹丕上位出过最多力气的人。
一个集团新老首脑交替之时,正是集团内部势力重新洗牌、重新排座次之日。所以,中国历史上往往出现“内朝”“外朝”的区分——外朝是老主公留下的班子,内朝是新主公自己的人;外朝在新主公的时代,往往有位无权,敬而远之;而内朝才是新主公的心腹,权力炙手可热。
你在老主公时代没有上佳的表现没有关系,好好看准一个新主公候选人并力挺他上位,正是一步登天的捷径。
司马懿决定放弃曹操时代,争取曹丕时代。
司马懿在以经学教育曹丕之余,也指引他积极结纳朝中重臣和少壮派新人。根据史书记载,老臣荀彧、荀攸、钟繇,正当得势的人事主管崔琰、毛玠,都在曹丕的拉拢之列;而新人陈群、吴质、朱铄,也被曹丕深自结纳——这三个新人,后来和司马懿一起,被称为“太子四友”。不过,除四人中做人高调的吴质以外,另外三人在曹丕上位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已经没有记载了。
关于司马懿的作用,史书只留下了一句“每与大谋,辄有奇策”,至于都有哪些奇策,都已经出我之口、入君之耳,烂在了司马懿和曹丕的肚子里。
通过这一句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曹丕即位前后的策略奇谋,大多出自司马懿,至少司马懿也是重要的知情者和赞成者。因此,后文中会写到曹丕夺嫡上位的不少重大事件,虽无史料直接证实,但可以看作司马懿在这一时期的杰作。同时,也可以看出司马懿为人之低调。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司马懿处世的基本准则。
司马懿与曹丕关系越来越亲密,自然逃不过曹操的法眼。老谋深算的曹操决定验一验司马懿的成色。
有一次,曹操给司马懿交代任务,司马懿领命离去。
曹操眯起眼睛盯着司马懿高大的背影若有所思,忽然叫了一声:
仲达!
司马懿转过头来,望着曹操。
曹操一怔,眼睛里掠过一线杀机。
没事了,你下去吧。
司马懿疑惑不解,出去了,而曹操却坐不住了。
曹操精通相术,相术上说,有一种相叫“狼顾之相”:回头看人的时候,整个身子朝前不动,脑袋一百八十度向后转。据说有“狼顾之相”的人都不会安为人臣。
司马懿刚才就做了这个高难度的回头动作!
曹操找来曹丕谈心,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司马懿很危险,不会甘为人下,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你注意一些。”(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丕此时正和司马懿处在蜜月期,转头就把这事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从此更加兢兢业业干事,夜以继日办公,以至于喂马这样的事情都亲自动手。(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我以前看张国良先生的三国评话《千里走单骑》,里面说喂养护理赤兔马的是司马懿,还觉得是小说家言、无稽之谈。现在想来,也是渊源有自。“司马”如今真是名副其实了。
由于司马懿的勤恳敬业和为人低调,再加上曹丕的一力保举,他很快由文学掾转黄门侍郎转议郎转丞相府东曹属,最后升到丞相府主簿。
司马懿平步青云的这段时间,发生了几件大事。
建安十六年(211年),傀儡天子汉献帝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为丞相副(帝国的二把手)。如此看来,曹丕的世子地位似乎稳如泰山了。
同年,西北马超、韩遂终于造反,曹操求计于贾诩;贾诩木木地说了四个字:“离之而已。”曹操用离间计,导致西北军内讧,马超大败。
同年,刘备入川。
同年,司马家再添新丁——次子司马昭出生。
建安十七年(212年)春,傀儡天子汉献帝赐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一如汉朝萧何。
给司马懿震动最大的是,建安十七年底,曹营首席谋主荀彧,死于随曹操东征孙权的途中。
死因:自杀。
荀彧,字文若,是汝颍世族的代表。他祖父荀淑,是老一辈的名士。荀淑有子八人,号称“八龙”,平均水平比司马氏的“八达”还高。
荀彧少举孝廉,为汉官。他是个很干净的人,甚至有洁癖。荀彧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他的洁癖,还体现在政治上。董卓进京,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立即弃官如草芥,深藏身与名。
这位干净、低调而身带香气的二十九岁男子,终于邂逅了命中的主公曹操。但从此以后,他消失在曹操的幕府之中,成为曹操背后的一个影子。每当曹操在战场上战无不胜,背后总有一个文弱的身影,在给他运粮、征兵,默默地支持。
曹操为的是开创霸业,荀彧想的是兴复汉室。
同床异梦,殊归同途。
悲剧的种子,也许在两人亲密无间的蜜月期就已深深埋下。
荀彧前后为曹操保举了很多人才,司马懿的入府,正是荀彧的功劳。因此,司马懿对荀彧印象很好,他把荀彧列为自己暗中学习的师长。不过,荀彧不能带兵打仗,是其一个缺憾。司马懿觉得,自己不能像荀彧一样,一辈子站在幕后;有机会定要像祖先一样,立功疆场。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似乎从主公身上,看到了当年董卓的影子。他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
本年五月,一些大臣在曹操的授意下,劝曹操进位为魏公,加九锡。表面上这不过是一种礼仪待遇,更深层意义上看,则是王莽以来的一个潜规则:加九锡是篡位的信号。
荀彧坐不住了。
一向低调而谦让的荀彧居然脸红脖子粗地指责劝进的大臣:“主公兴义兵以匡扶朝廷,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应该如此。”
荀彧很清楚,自己实际指责的是谁。
曹操更清楚,荀彧实际指责的是谁。
曹操很生气。两个貌合神离了大半辈子的男人,终于要说再见了。
这年,曹操出兵打孙权,荀彧照旧留守后方仿佛和以前一样的亲密无间。
有点不一样的是,曹操突然要求荀彧去前线劳军。荀彧很意外。他心中忐忑不安,却不好多问什么。他似乎有些预感,临行前把自己的文书手稿全部焚毁。他与曹操之间的一切机谋密划、一切因缘际会,都化作袅袅青烟,随风散去。
荀彧刚走到寿春,曹操又来了命令:您不必到前线来了。荀彧感到不知所措。
荀彧死在了寿春,时年五十岁。
怎么死的?说法很多,罗列如下。
《三国志》:“彧疾留寿春,以忧薨。”忧病而死的。
《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猜出曹操的哑谜,自杀。
《献帝春秋》:“彧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曹操因为荀彧之前隐瞒汉室中的反曹谋划而嫉恨于心,荀彧自杀。
总之,荀彧非正常死亡,而且与曹操有莫大干系。
王佐之才成绝响,人间不见荀留香!
后来,功成名就的司马懿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曾经这样赞叹荀彧:“我亲耳所闻、亲眼所见这近百年来的人物,没有及得上荀令君的。(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那是后来司马懿的感慨,如今司马懿所得到的,是血淋淋的教训。反对曹操篡汉的人,即便劳苦功高如荀彧者,一样难逃死亡的下场。司马懿原先不知道如何在曹操手下自处,总觉得战战兢兢。现在他明白了。
不怕领导不腐败,就怕领导没欲望。
一个领导,总有一些欲望。比如曹丕的欲望是当世子,曹操的欲望是篡汉。但表现形式不同。就表现形式而言,曹丕是在曹操面前表现杰出,曹操是跟一干大小军阀斗。如果司马懿能帮助曹丕表现杰出,帮助曹操打倒大小军阀,当然很好,也能得到他们的青睐,但毕竟隔靴搔痒、事倍功半。
所以,不妨直奔目标。
荀彧没有白死,他给司马懿留下了血的教训。司马懿决心以河内世族子弟的身份,积极推进曹操的篡汉大业。这个活儿,风险低,回报高,比沙场搏杀、帷幄决计,更能带来丰厚的效益!
建安十八年(213年),荀彧尸骨未寒,曹操晋爵魏公,正式在汉帝国内有了国中之国——魏国。但出人意料的是,曹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是谁,反而饶有兴致地对两个最优秀的儿子曹丕、曹植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试。
司马懿明白,夺嫡的战斗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