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保持适当距离,才能保证威严和神秘性

司马懿渐渐感到,曹叡这个小皇帝不是简单的角色。

曹丕临终,给曹叡安排了曹真、陈群和司马懿三位辅政大臣。曹叡上台以后,并没有把腹心大任都交托给这三位长辈。

从礼节上讲,曹叡对他们毕恭毕敬;从权力上看,他们原来干啥,现在还干啥。

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皇帝,一上台就已经把中枢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至今都没有朝廷重臣与曹叡有过深入接触。

曹叡在东宫时,不像他爹曹丕那样交游广泛,而是深居简出。再加上他本来就口吃,而且沉默寡言,跟外人更是少有来往。新君即位之后,司马懿受封舞阳侯,爵位高隆,但职权不变。自从托孤之后,他也很少见到曹叡。

群臣议论纷纷,不知道这位新君是个怎样的人物。司马懿却不禁暗暗赞叹:君主与臣下保持适当的距离,正能保证其威严和神秘性。看来这小皇帝年纪轻轻,却深得驭下之道啊!

曹家有帝初长成,养在深宫人未识。

突然有一天,刘晔一大早被召进宫去,直到傍晚时分才出来。门口早就聚满了不明真相的群众,大家纷纷询问:“怎么样?咱们陛下是什么样的人物?”

刘晔很久没有得到这样的重视了,环顾四周,清清嗓子,说:“可以比作秦始皇、汉武帝一类的人物,才能略有不及罢了。(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刘晔看人,确实精准。曹叡可以说是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也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曹叡的身世首先成谜。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他终年三十六岁,死于公元239年;逆推出生时间,当在公元204年,历史上的建安九年。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攻克邺城,曹丕乘乱纳甄姬。即便曹叡生于年底,那也是曹丕得到甄姬之后四个月的事情。根据医学常识来推断,甄姬在见到曹丕之前,已经怀了六个月的身孕。

甄姬是袁熙的妻子,袁绍的儿媳妇。如此推来,那么曹叡就是袁绍的孙子,而非曹操的孙子!

但是,以曹操之精明,曹丕之刻薄,如此大事岂会不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根据《文帝纪》和《明帝纪》对曹叡受封武德侯年份的矛盾记载,推出曹叡应当是生于公元206年,终年三十四岁。

虽然小道消息更抓人眼球,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不容肆意八卦。

曹叡是曹操的第一个孙子,自然格外得到祖父的疼爱。曹丕后来的几个儿子都早夭,曹操更加把曹叡当成掌上明珠,对他说:“你是我曹家的第三代传人啊!”从此,时常把曹叡带在身边,放在谋士堆里,让他观摩学习权谋的运用和军事知识。

可以说,曹叡也是曹丕当选太子的一颗重要筹码,但是曹丕一度不想立曹叡为太子。

缘故还是在于曹叡的生母——甄姬。

甄姬死前,把曹叡托付给曹丕的另一个妾李夫人;然而曹丕却令没有子嗣的郭女王抚养曹叡。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曹叡虽然不知母亲被赐死的详细内幕,但也隐隐知道与这位养母郭女王脱不了干系。他克制了最初的仇恨与愤怒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要以一百分的孝顺,博得郭女王的欢心。

曹叡现在还不是太子,不是太子就当不了皇帝,当不了皇帝就不可能有机会为母报仇,因为仇人是当今天子最宠爱的女人。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从此,曹叡每天早晚向郭女王请安,分外孝顺;而郭女王因为没有儿子,也想在晚年找个靠山,居然就把曹叡当自己的亲生儿子般,对其慈爱有加。

母慈子孝,其乐融融。曹丕看在眼里,也很欣慰。但他绝想不到,这天伦之乐背后洋溢的,居然是一个十几岁少年的隐忍与杀机。

有一天,曹丕带着曹叡骑马打猎。突然,一只母鹿领着小鹿掠出,曹丕眼疾手快,箭似流星正中母鹿。曹丕兴奋地大喊:“快!快射小鹿!”

曹叡却黯然神伤,丢下弓箭。

曹丕眼睁睁看着小鹿逃走,气急败坏责问曹叡:“为什么不射?”

曹叡默默地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

说完,潸然泪下。鹿犹如此,人何以堪?

曹丕闻得此语,如遭电击,弓箭脱手落地。一种对于甄姬的内疚之情油然而生,转化为对曹叡的深深疼爱。

终于,曹叡毫无悬念地被立为太子。

这些故事,司马懿也有耳闻。他听到刘晔的评价,更是心惊胆战。秦始皇、汉武帝是什么样的人物?年少即位,摆脱太后的干政,清洗朝中的权臣,政自己出,雄横无匹。

贵为太后的郭女王恐怕不会有好日子过了。在这个年轻人面前,自己恐怕也要更加勤勉才行。内政难以掌大权,不妨设法利用如今的军职,在军界有所突破。毕竟,君王的鞭策再长,总不可能在军事上也亲力亲为吧?

事实证明,司马懿想错了。秦皇、汉武何许人也?吞六国、驱匈奴,哪件不是赫赫战功?

曹叡这个刚登基三个月的小秦始皇,宝座还没坐热,就体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

曹丕五月死,孙权八月就带领大军围困江夏。

古人云:“兵不伐丧。”孙权的词典里没有这个概念,孙权只知道什么叫两面三刀、趁火打劫、落井下石。

江东的长项在于水战,这次孙权居然敢弃舟上岸围困江夏,气焰不可谓不嚣张。江夏守将文聘的告急文书飞到曹叡的案头,满朝文武群情激奋,纷纷请战救援江夏。

司马懿抬眼看这位年轻君主的反应。

曹叡稳坐不动,听大臣们喧嚷。

等大家情绪平复了,曹叡说了三个字:不出兵。

文武皆惊。江夏乃是南防重镇,一旦丢失,非同小可。

于是又是一阵哗然。

曹叡坐在上面,冕旒挡着面孔,看不清是什么神情。司马懿猜想,曹叡一定在欣赏群臣的表情。

争吵完了,曹叡才开始解释。他说话有些口吃,但是在司马懿听来,这种口吃却加强了他不容置疑的语气:“东吴素习水战,却敢弃舟上岸,是趁我不备。如今已经和文聘相持不下,那‘攻其不备’的战略意图就已经失败了。再加上他是攻,我是守,守城比进攻容易得多,孙权打不了多久的。”

司马懿在心里暗喝一声彩。不愧是从小在曹操的军帐中成长起来的,见识如此高明。

曹叡看看满朝鸦雀无声,接着说:“况且,朕之前已经料到孙权可能要趁机来攻,早已派了治书侍御史荀禹前往边境劳军。荀禹虽是文臣,但也颇有武略,应该不会辜负朕的期望。”

果然,荀禹得知孙权围困江夏,发动周边县里的兵勇千人,登山举火以为疑军。孙权久攻不下,又以为援军已到,仓皇撤退。

孙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派诸葛瑾、张霸入寇襄阳。曹叡果断命令司马懿还击。

这是司马懿军事生涯的处女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司马懿领兵到襄阳,观察发现:诸葛瑾虽有盛名于吴,但是用兵迂缓,没有奇策。司马懿立即发动强攻,诸葛瑾败走,张霸被斩杀。

司马懿小试牛刀,打了个漂亮仗。

本年年底,曹叡给诸位元勋升官晋爵: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同时,让司马懿都督荆、豫二州军事,屯驻在曹魏南方战区的大本营宛城。这等于让司马懿完全接替了夏侯尚的位置。

骠骑大将军位仅在大司马、大将军之下,司马懿已经成为军界第三号人物。处女战显然已奏奇效。

万象更新,升官发财,皆大欢喜。唯独有个人不高兴。

新城太守孟达。

孟达自七年前投奔曹魏以来,就被授予新城太守的位置,坐镇曹魏西南边陲,自成一方势力。他当年来时,深得曹丕器重,又与夏侯尚交好,可谓官场得意。如今,曹丕驾崩,夏侯尚病死,孟达逐渐感到自己在曹魏很孤独。

几年前,上庸地界的地头蛇申仪,也归降曹魏,受封为魏兴太守,就安插在孟达左近。孟达与申仪关系一向不佳,申仪常常上书说孟达坏话。朝廷虽然没有什么动向,但是孟达能感受得到来自朝廷的不信任。

孟达想回家了。

就在这时候,孟达收到了来自蜀汉方面的书信,寄信人是李严和诸葛亮,蜀汉的两大军政巨头。

之前,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直在忙着平定南中。自从关羽失荆州以来,蜀汉一直在走下坡路,内部危机重重。诸葛亮凭借超人的才能,和同僚下属们同心同德,终于一一攻克各种难关。蜀汉勉强立国不倒。

南蛮叛乱时,诸葛亮亲自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攻城攻心,收服蛮王孟获,得到“南中永不复反”的承诺后,撤兵回来。

回来途中,遇到从曹魏方面投降过来的李鸿。诸葛亮和李鸿闲聊,聊到孟达的近况,李鸿说:“孟达刚投降魏国的时候,有人谣传丞相您要杀孟达全家,幸亏先主没听取。孟达当时就驳斥谣言,说:‘诸葛亮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诸葛亮听了,对在座的费诗说:“回成都以后,我得给孟达写封信。(还都当有书与子度相闻)”

费诗一听,难道丞相还幻想着招降孟达?当即劝谏:“孟达这小子,既背叛刘璋,又背叛先主,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给他写什么信?”

诸葛亮默然不答。

诸葛丞相心思深沉缜密,岂是你区区费诗所能猜透的?诸葛亮在想李严。

蜀汉内部,既有刘备从外面带来的集团,也有刘焉、刘璋时代留下的班子。前者主要是荆州集团,后者主要是东州集团。刘备死前,考虑到派系平衡,以荆州集团的代言人诸葛亮、东州集团为首的代言人李严,为两大托孤重臣。

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军政大权在握,东州集团地位一落千丈。李严感受到了这种境况,他希望能加强本集团的实力。这对诸葛亮来讲,可不是个好消息。

诸葛亮倒并非为了打压政敌,他只是觉得,蜀汉是小国,国内必须同心同德,才能高效率地凝聚力量以给魏国造成威胁。如果内部再分派系玩内耗,必将亡国。

在这样敏感的时刻,久已淡出蜀汉人视野的孟达,重新出现。孟达原是刘璋旧部,属于东州集团的人物,与李严私交甚密。如果孟达回归,带回来的还会有上庸、新城、房陵三郡和三郡的军队,东州集团实力无疑将大大增加。而喜欢玩内斗的李严,必将更加不受约束。如此一来,怎能完成北伐大计,如何能够消灭曹贼?

但是,另一方面来讲,孟达归心似箭,对蜀汉是件好事,自己没有理由加以阻止。李严最近也在询问关于劝诱孟达回归之事,看来劝降孟达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如何是好?

谁说诸葛一生唯谨慎,不肯弄险?丞相的险招玩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高明到不着痕迹。

诸葛亮思量已定,决心向曹魏借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