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年,即北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大举南下,于该年年底,推进至澶州,即今天河南省濮阳市。契丹军先锋萧挞凛,因为自恃骁勇,以轻骑临阵督战,督促人马,三面围城。他的旗帜显明,立即便暴露了行踪。就在此时,澶州城头床子弩做出回应,数十支弩箭射向城下,登时一箭正中萧挞凛的额头,死!

辽国萧姓,大家都熟悉的。《天龙八部》里的萧峰,就是辽国萧姓子弟。在真实的历史上,萧姓基本上垄断了辽国的皇后一脉,所以这里提到的萧挞凛,其实就是辽国的外戚。往上回溯,你更会发现,这个家伙还参加了986年的宋辽燕云之战,当时他跟随的大将,是耶律斜轸。那一年,他们俘获了宋朝的大将杨继业,即连环画《杨家将》里的杨令公。

再往后发生的事,便是宋辽缔结澶渊之盟,这个我们且不去说它,单就讲一讲这一仗中,射死萧挞凛的这把弩!

◎床子弩示意图

床子弩,其实就是唐朝的绞车弩。杜佑《通典》说:“今有绞车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垒用之。”可见那个时候,绞车弩已经运用在城池的攻防战役中。据说,唐朝军队一般会在攻城之际,安装此类弩,人力无法拉开这张弩,必须以轴转车(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之上一共有七条矢道,左右各放三支小箭矢,居中搁一支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到了宋朝,这种大杀器已经能联装两到三张弓,利用几张弓的合力来发射箭矢,所以力道更大、射程更远。《武经总要》中所记载的三弓床弩,被称为当时中国最强的弩,号称八头牛才能拉动,所以称为“八牛弩”,绞轴张弦需动用一百余人方能拉动。至于射程,原来是七百步,到宋朝最高峰时期提升到了一千步,宋制一步约抵现在的一米五,那么一千步也就是一千五百米。而西班牙人用来征服印加人的火绳枪,射程不过二百五十米;英国长弓的最远射程,也不过三百六十米。

大宋的开封府,有个专门生产武器的机构,叫作工署南北作坊,另外还有专门的弓弩院,《宋史·兵志》说这里的年产量,是三万二千副盔甲、一千六百五十万把弓弩。当然,宋朝还有一些地方兵工厂,他们也有产量,据说单是弓弩,一年就能完成六百二十万把。其中便有床子弩。

当时在澶州城头布防床子弩的将领,叫李继隆。他可不是什么平常人,他的妹妹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皇后。宋辽高梁河之战,他也在其中,当各路人马纷纷败退之际,只有他的部队,且战且退,安全撤离。此后李继隆多次与辽军耶律休哥交手,亦未落下风。宋真宗亲征之际,他就被任命为驾前东西排阵使,先一步抵达澶州。床子弩这种大杀器,就是他从开封的弓弩院带到前线的。

某种程度上,宋朝也确实可以叫作“弩王朝”,因为没有养马地,就没有好马;而没有好马,也就没有精锐的骑兵。所以“工署南北作坊及弓弩院,每年造铁甲、弓”,如果敌人入侵,就靠这两样,一是防身,一是退敌。

当然,大宋的远程武器,远不止床子弩这一样,神臂弓的名气其实更大。史料记载说,这种弓最初是由一个姓李的人,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献给朝廷的。这种弓,样子看上去像弓而不是弩,需要用脚来踩才能拉开,射程两百四十步,那它厉害在哪儿呢?就算敌人身穿重甲,都能射穿(这个可能有些夸张了),所以得名神臂,是当时最厉害的弓。

弓不寻常,当然这个献弓的李某也不可能是寻常人,他原本是党项羌的酋长,即是西夏的同族,可是却弃夏投宋,后来他就成了宋朝的边将,几个儿子在西部都颇有些骁勇的名声。

到了南宋,为了克制女真的重骑兵,当时确实想了不少办法。除了上文讲过的岳飞“刀斧砍马腿”法,另一种便是所谓“步兵叠阵法”,即步兵分多排列阵。第一排是坐在地上的长枪兵,核心就是一个“坐”字,目的就是好用枪扎敌人的马;第二排是弓手;第三排是弩手;第四排就是神臂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