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都是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卓越成就。

火药,起源于道士的炼丹活动,北宋初年开始应用于军事。宋朝与辽、金的战争推动了火药武器的进步,火药各种成分的配比更趋科学合理。南宋时出现了管形火药武器“长竹竿火枪”,作战中一人持枪,一人点燃枪管中火药,发火烧毁敌方的攻城器械或烧伤敌人,体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由布衣毕昇发明的,方法是用胶泥做成单个的活字,入火烧硬,排版时在一特制的铁板上放置大于印刷版面的铁框,把松脂、蜡和纸灰诸物平摊在铁框内,把泥活字依次排在铁框内,然后加热铁板,使松脂诸物熔化,用平板把活字字面压平,待松脂等冷却后,即可在字面上着墨印刷,完毕后再加热铁板,取下活字,以备再用。活字印刷术在北宋的印刷业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中国人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磁性材料指极的原理,名叫“司南”

的指向仪器就是用天然磁石琢成勺状,放在标有方位的“地盘”上使用。

北宋时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技术和磁针的装置、使用方法(磁针即指南针)。沈括更是在实验中发现了地磁偏角现象,使我国成为最早记录地磁偏角的国家。指南针在北宋时就已经广泛应用于海上航行了。

宋代也是中国传统天文学重要的发展时期。北宋一代先后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恒星观测,取得了大量新的数据。两宋时期更是先后十六次修订历法,南宋杨忠辅主持修订的《统天历》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被元代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时所采用,这与当今世界通用的格列高利历的数值是一致的。

宋哲宗时,苏颂和韩公廉设计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它是一座三层的木结构建筑,上层为屋顶可以开合的平台,装有观测天体的浑仪,中层为演示天象的浑象,下层为钟鼓钲、木人等自动报告时、刻、日出、日落时间的系统。全部仪器以漏壶流水为动力,驱动一整套齿轮、杠杆、水车等机械装置,集观测、演示天象和计时报时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为了克服机轮运动产生的加速度,他们在水车上安装了类似如今机械钟表上的擒纵器部件,以使整台仪器保持恒速运转,与天体运行完全合一。可见,宋朝时在天文仪器的制造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