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自知,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最让他放心不下的,除了戚氏母子就是太子刘盈了。他怕他死后戚氏的下场会很惨,又怕太子刘盈担负不起治理一个大国的重担。
他立下的第一份遗嘱,就是给太子刘盈的,遗嘱中他叮嘱儿子一定要认真读书,从书中学习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说自己年轻时一直认为读书无用,所以秦朝颁布禁书令时特别高兴。但是从当了皇帝以来,才知道读书的重要,对以前的作法很是悔恨。他又说:我的书法因平生没有刻意练习过,并不怎么样,但我注意向读书人学习请教,多少也明白了一些,现在看来你写的字还不如我,应该多多练习,批文一定要自己动笔,不要让别人代写。
他也鼓励了儿子:尧和舜都没有把天下传与其子,而是禅让给别人,这不是他们不以天下为重,而是因为他们的儿子没有当国的能力。人家有好的牛马尚且爱惜,何况天下?因你是嫡长子,我早就想扶立你。大臣们称赞你的朋友“四皓”,我尚不能罗致他们,他们却心甘情愿为你效力,由此可见你是能担当大事的。所以我确立你来接我的班。
他又叮嘱:你看朝廷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这些老臣,都是我的同辈,他们的年龄也大你一倍,你要懂得尊重他们。这些话要告诉你的诸位弟弟们。
最后他以戚氏母子相托:我不久于人世了,我把如意母子托付给你,你的那几位弟弟,我是放心的,他们都可以自立,只有如意,可怜还是个小孩子啊。
以后刘盈处处呵护如意,就是因为父亲临死前把如意托付给了他。刘盈是个宅心仁厚的人,这一点刘邦心里是有底的。
吕后让人四下访求,找来一位专治金疮的名医,带进宫里。这位名医诊视过刘邦之后,以虚言抚慰刘邦,说还可以救治,刘邦从他的脸色上早看出了端倪,便开口骂道:“江湖游医!我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天下,这都是天命啊!命既在天,就是扁鹊在世又有何益!”
他让吕后赐给这位名医黄金五十斤,令其离去。
从此,他不再见任何医生,也拒绝服任何药物。
有一天,趁着刘邦清醒,吕后问他:
“陛下百年以后,萧相国年事已高,他之后,谁可继任相国?”
刘邦果断地说:“曹参可以继任”。
吕后问:“曹参以后呢?”
“王陵可以继任,只是这人有些憨直,可用陈平辅助他。陈平智谋有余,而定力不足,难以单独担当重任。周勃为人质朴,不好诗书,但以后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会是他。可委以太尉之责。”
吕后又进一步问:“周勃以后怎么办?”
刘邦闭上眼睛说:“以后的事,恐怕你也管不着了。”
吕后为什么要问谁能任相国?因为在朝廷中,相国才是重中之重。这个职务历代名称不同,或称“相”、或称“宰相”、“冢宰”、“令尹、”“丞相”等,秦时称“大良造”、“相邦”,“相国”这个称谓,也是从刘邦时代才有的,在青铜器铭文中,也称之为“相邦”,就是辅佐国家的意思,汉立国后,避刘邦之讳改称“相国”。相国是“百官之长”,行政首脑,“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执掌朝政,是国家大事的总理,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最直接的推行政令的助手。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史记》中说到相国的作用:“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因此,这个职位的人选,也关乎国家兴废。吕后在刘邦弥留之际不问别的,单单只问相国的人事安排,可以看出,此时,她已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了。
应该说,刘邦的如此安排看似随口说出,实际上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的。他这一生,率性而为的荒唐事做了不少,惟独在这件大事上,他头脑异常清醒,难怪韩信说他有“将将”之才,他对这班老臣,真是了解得太深了。
刘邦又作出了一项决定,命令陈平、灌婴十万大军回师后屯驻荥阳,这个用意很明显,又是对着吕氏家族的。
下面把刘氏和吕氏两个家族力量相互对照来看一看:
先看刘家。刘邦的哥哥刘喜,受封代王;弟弟刘交,受封楚王;从兄刘贾,受封荆王。八个儿子,庶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嫡长子刘盈,现为太子;庶次子如意(戚氏生)为赵王;庶次子刘恒(薄夫人生),为代王,即后来的汉文帝,再次子刘恢,为梁王(后徙为赵王)、再次子刘友,后晋封赵王,再次子刘长,为淮南王,刘建为燕王,其侄刘濞为吴王。
再看吕家。吕氏分封,除了吕泽、吕释之由于一直追随刘邦因功被封外,(吕泽封周吕侯,吕释之封建成侯,吕泽在抗击匈奴侵犯代地时负伤去世),只有吕释之长子吕台被封为郦侯,次子吕产被封为交侯,其余子侄,都还没分封。大规模分封诸吕,是吕后执掌权柄后的事情。
这样一对比,显然刘家要强大得多。但仔细一想,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只有庶长子刘肥和嫡长子刘盈刚过了十六岁,其他几个都还是小孩子。而吕家子侄,却大多数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了。况且还有吕释之、樊哙及其部属组成的强大军团!
所以刘邦趁自己清醒,做了调兵谴将的部署。一旦外围发生叛乱,陈平、灌婴会成为第一道屏障。至于京师的防务、宫廷内的警备,则全都在少壮派的控制之中,以赵尧、张相如、公孙晋、宣义、公上不害等为代表的政治少壮派,同老臣们没有共同利益可言,与吕后母子之间也没有任何牵系,他们只奉行一个信条,就是无限忠于皇帝。这一支政治力量是刘邦的底牌。
一生“大而化之”的刘邦,对生死问题倒是个很看得开的人。他没有听信方士、术士的摆布,甚至拒绝了吕后给他找来的医生。他要赢得死神到来之前的这一段宝贵的时间,尽量稳妥、慎重地按排好关乎大汉江山的身后事。
这些日子,只有吕后一个人守在长乐宫,她不许任何人接近刘邦。尤其对赵尧等“少壮派”,更是在百倍警惕的同时采取了有效的笼络手段。同刘邦一样,她也看到了这一支潜在的政治力量的重要。太子要顺利接班,没有他们的支持是很难做到的。
汉高帝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在长乐宫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吕后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严密封锁皇帝驾崩的消息。只有审食其一个人可以出入长乐宫,两个人密谋了什么,史书上没能留下确凿的记载,但外面传出的流言,是皇帝已经晏驾,而吕后、审食其他们正在策划把功臣统统杀光。
可以想像到这个流言在朝野引发的震动。
老臣们非常愤怒,非常恐惶。这几年,他们已经了解了这个曾作为他们“四嫂”的女人,她可是个说干就干的角色。
他们就去找郦商。
郦商作为老将,已经退休,但他是留居长安的军衔最高的一个将军,又与吕家过往密切,大家就找他,让他拿个主意,该怎么办?
郦商马上约见审食其,对他说:外面已经知道皇上去世的事情了,可是一连四天密不发丧,人们又议论皇后要诛杀功臣、诸将。真要那样的话,天下就危在旦夕之间。陈平和灌婴在荥阳有十万守军、樊哙和周勃率二十万大军在燕、代。假如他们听说皇帝去世,诸将会被诛杀,肯定会联合发兵,进攻关中。诸大臣在朝廷内部响应,诸侯各拥兵造反,咱们就只能坐视汉朝的灭亡了。
审食其很快就把郦商的话转达给吕后。
对长乐宫外流言鼎沸,吕后还不知道。审食其一说,她才感觉到事情真的严重了。于是赶忙下令为皇帝举丧,以防不测。
陈平在押解樊哙回长安的途中,接到了要他和灌婴回师荥阳的诏令。接着,又得到了皇帝驾崩的消息。陈平一想,荥阳是不能去了。现在朝廷里肯定有很多人认为斩杀樊哙的主意是我给皇帝出的,他老婆吕媭如果在吕后面前告我一状,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这么一想,陈平出了一身冷汗,连忙昼夜赶往长安。到了长安,他直奔长乐宫,哭倒在刘邦灵前。陈平哭得那叫痛啊,差点哭得昏死过去。
哭过了,他就向吕后报告把樊哙带回长安的事,那意思很明白:我可是冒着抗旨的危险,才保全了你妹夫性命的。
吕后听了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知道了”。
陈平心里就更没底了,他坚持留在长乐宫,为皇帝守灵。
吕后心里是恨透了陈平的。当初刘邦下达在军中把樊哙就地正法的密诏,她就怀疑一定是陈平出的主意。因为除了陈平,谁能出这样的损主意啊,周勃、灌婴他们与樊哙,那是从小到老的朋友。
这时她见陈平这么快就倒向自己一边,觉得这个人或许是可以利用的。再说他去处置樊哙毕竟是奉诏行事,而且他毕竟没把樊哙就地正法。把陈平杀了,会引起一连串不良反应。于是就宣布任用他为郎中令,辅佐太子。
吕后任用陈平,不是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吕后对别人评价她什么一向是不在意的。她用陈平,一是因为萧何已老衰,张良又隐退,朝中数得上的智囊就只有陈平了。二是因为用了陈平,才可以同少壮派的力量形成一种潜对抗。郎中令这个职事是负责皇宫的安全防务工作,这一部分权力,原来是少壮派王恬开掌握的。
听说陈平回到长安,吕媭果然找姐姐哭诉,要求严惩陈平,吕后不听。
陈平,又走了一着险棋。
樊哙的槛车到了长安后,吕后就立即宣布当场赦免,并恢复了他的官位爵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