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社会中,南齐平民傅弘(傅大士)可以说是维摩诘的翻版。傅虽然不是文人雅士,然而其以寺门外人修维摩行,在中国的维摩禅演绎史上却是一个关键性人物。
傅弘之生平资料仅见于唐进士楼颖编录徐陵书傅大士碑文以及唐元稹《还珠留书记》。南怀瑾先生既内外典均精,又勤于钩沉搜佚,其《禅话》有“南朝的奇人奇事——中国维摩禅大师傅大士”一节,对傅作了最详尽的介绍。
傅弘,浙江东阳郡义乌县双林乡人,父名傅宣慈,母王氏。弘生于497年(齐建武四年),十六岁,娶刘妙光为妻,生二子,一名普建,一名普成。他在二十四岁时,和乡人一起捕鱼,捕到鱼后,他又把鱼笼沉入水中,一边祷祝着说:“去者适,止者留。”任由鱼儿“两便”,人皆笑其愚。这时候达摩尚在印度,没有来中国。
后来,从印度来的高僧嵩头陀(亦叫达摩,不知是否即禅宗初祖)点化傅弘,教他临水观影,他看见自己的头上有圆光宝盖等禅瑞现象,因此而顿悟前缘。他笑着对嵩头陀说:“炉韛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多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从此,傅弘就和妻子在松山“躬耕而居之”,白天耕作,夜里修行佛事,这样修炼苦行了七年。“四众常集”,听他讲论佛法。郡守认为他有妖言惑众的嫌疑,就将他拘囚。他在狱中几十天,不饮不食,使人愈加钦仰,郡守只好放了他。还山以后,愈加精进,远近的人都称他为“傅大士”(大士,亦即俗称菩萨),都来师事他。从此,他经常开建供养布施的法会。
为了设大法会来供养诸佛和大众,傅大士施舍了自己的田地产业。在大荒之年,为了办赈济,他甚至劝导妻子,发愿卖身救助会费。他作偈说:“舍抱现天心,倾资为善会。愿度群生尽,俱翔三界外。归投无上士,仰恩普令盖。”当时,有一位出家的和尚慧集,听了大士讲解无上菩提的大道,自愿列为弟子。
天嘉二年(561),傅大士在定中感应到过去的七佛和他同在,释迦在前,维摩在后。陈太建元年(569)大士示疾,作《还源诗》十二章,入于寂灭,世寿七十三岁。
南怀瑾先生指出:“当时江左的偏安局面,有他(傅大士)的德行,作为平民大众安度乱离的屏障,其功实有多者。”“如傅大士者,实亦旷代一人。齐、梁之间禅宗的兴起,受其影响最大,而形成唐、宋禅宗的作略,除了以达摩禅为主体之外,便是志公的大乘禅、傅大士的维摩禅。”
我揣摩南先生的精义妙语,傅大士作为维摩禅的初期代表,而对后世施以大影响,其荦荦大者有二。
一是他始终以居士身而作世出世间的千秋事业。有一日,大士朝见梁武帝,披衲衣(僧衣)、顶冠(道冠)、靸屦(儒屦)。帝问:“是僧耶?”大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大士以手指靸屦。帝曰:“是俗耶?”大士以手指衲衣。傅大士的“现身说法”,以道冠、僧服、儒屦的表象,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法为中心”的真正精神。以后唐、宋中国禅的禅趣,实际上都是维摩这种以居士身修禅行的大智慧。
其二,充分吸取了魏晋以来清谈辩论的营养。维摩诘当然既可以谈笑风生、天花乱坠,也可以以默然应对文殊的妙语,“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傅大士深得维摩教旨。有一次梁武帝自讲《般若经》,“公卿连席,貂绂满座。特为大士别设一榻,四人侍接”。刘中丞问大士:“何以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大士答:“敬中无敬性,不敬无不敬心。”梁武帝讲毕,所有王公都请大众诵经,唯有大士默然不语。人问其故,大士便说:“语默皆佛事。”昭明太子问:“何不议论?”大士答:“当知所说非长、非短、非广、非狭、非有边、非无边,如如正理,夫复何言。”更妙的是,有一次梁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武帝愕然。志公说:“陛下会么?”帝曰:“不会。”志公曰:“大士讲经竟。”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像这样“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语录,潇洒诙谐,信手拈来,深得魏晋清谈之妙谛,又开启了唐、宋以后中国禅的“机锋”“转语”。
总之,傅大士不现出家相,特立独行维摩大士的路线,在中国禅的演绎史上贡献甚巨,是一位关键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