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僧繇,吴中(今江苏苏州)人,梁武帝时画家,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载,天监(502—519)中为武陵王(萧纪)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将军、吴兴太守。按照《南史》及《梁书》的体例,官至太守者当为列传,而二书均无传,他大约不会是右将军、吴兴太守,张彦远恐怕弄错了。

《历代名画记》又云:“武帝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这是为许多典籍所印证的。如《贞观公私画史》记载:

晋瓦官寺,有顾恺之、张僧繇画壁,在江宁。

梁惠聚寺,张僧繇画,在江陵。

梁延祚寺,张僧繇画,在江陵。

梁高座寺,张僧繇画,在江宁。

梁开善寺,张僧繇画,在江宁。

梁天皇寺,张僧繇、解蒨画,在江陵。

隋净域寺,张僧繇画,自江外移来,亦有孙尚子画,在长安。

《历代名画记》还记载有定水寺、天宫寺、甘露寺等寺庙有张僧繇画。又《南史·梁武帝诸子传》记载,梁武帝最爱第八子萧纪,曾派萧纪西镇巴蜀,“太清(547—549)初,帝思之,使善画者张僧繇至蜀,图其状”。画像传呈到建康,由于张僧繇画得精妙传神,武帝就像面对着爱子一样。如此看来,张僧繇应该是梁武帝的御用画家,太清初,他大约六十岁了,仍然是武帝的御用画家。

张僧繇既“天才横溢”“思若涌泉”,又“手不释笔,俾昼作夜,未尝倦怠”。他的绘画艺术是在继承传统艺术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六朝画坛的衮衮诸公中,只有张僧繇采撷了西方透视法的他山之石。姚最《续画品》说张僧繇画的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实参其妙”。所谓“妙”处,大可玩味。

为什么张僧繇能够接受西洋画法呢?

除了他的卓识、天才以外,其交游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从张僧繇作品的画题中可以看到,有描绘胡僧、番奴形象的《扫象图》,也有属于肖像画的《维摩诘图》《二胡僧图》,可见张僧繇与外国僧侣来往频繁,并且有意撷取其“奇形异貌”“诡状殊形”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形象。在这个基础上,他学习并掌握立体透视法是很自然的。关于张僧繇笔下外国人之精妙,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张僧繇画僧记》记叙了一个故事:张僧繇曾经画了天竺二胡僧图,因为侯景之乱,图幅被割裂为二,唐右常侍陆坚得到了其中的一个胡僧,陆坚非常珍视此画。后来陆得了重病,梦见那个画中胡僧告诉他:“我有同侣,离散很久了,现在他在洛阳李姓人家。如果您想法让我们重合,一定用法力帮助您。”陆坚于是千方百计找到洛阳李家,果然藏有另一胡僧图像,陆以重金购之,将二画弥合,他的病就好了。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张僧繇画的外国人肖像是形神兼备的,而且在当时颇有影响。

据《六朝事迹编类》卷九载梅挚《亭记》说,梁天监中,有个叫昙隐的胡僧住在建业蒋山,当时山中乏水。有一次,有位庞眉叟对他说:“我是山龙,知法师口渴,办成此事不难。”于是忽闻丝竹之声,俄而出现了一泓碧水。这泉水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人称“八功清水”。后来有位西僧云游到此,说:“本域八池已失其一,似竭彼盈此也。”南宋诗人曾极曾作《八功德水》以咏其事:“数斛供厨替八珍,穿松漱石莹心神。中涵百衲烟霞气,不染齐梁歌舞尘。”我以为,张僧繇就像那位庞眉叟,引进了西方清甘的艺术之泉。

可惜,人们并没有给予张僧繇的引进之功以应有评价。千余年来,观念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画坛啧啧乐道的是他的“张家样”和疏体画法。所谓“张家样”,指张僧繇所画人物形体丰满,面圆而多肉,但又与唐代样式的肥胖健硕有别。在张家样之前,一直流行陆探微式的瘦骨清样,张僧繇“得其肉”变之为“面短而艳”(米芾《画史》)。以后唐代“画圣”吴道子得其精微,发扬光大。所谓“疏体画法”,张彦远指出:“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张怀瓘赞叹说:“(僧繇)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历来都认为,张僧繇独具风格的疏体画法突破了从顾恺之、陆探微以来以密体画法为唯一技法的局面,为我国绘画艺术奠定了疏与密两种基本表现手法的基石。至于他的凹凸画法,则遭到了历史的冷落。张氏以后,竟成绝响,再也无人问津。虽然唐代以后中国画的“石分三面”受到了隔代的嘉惠,但是对此人们却不作盘根究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