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17日,世界上一下子有很多人知道了湖南长沙走马楼。因为在此地平和堂大厦的建筑工地对地下古井群进行抢救性发掘中,于一个井窖中发现了十余万枚孙吴简牍,其数量惊人,超过国内历年出土的简牍的总和(约九万枚),成为20世纪古代文书方面的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走马楼位于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东侧,据近人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迹今释》,此处原是明朝吉王府的故地,东西牌楼翼张于左右,八角亭、走马楼等都是府内的地方名目。我一直以为,汉代此处应该也是长沙郡的中心,因为浏阳门、马王堆都有汉墓出土,隔江的咸嘉湖一带也发现汉室王陵,证明那些地方自汉代都是郊外。这次从工地发现的数十处密集的三国古井,就雄辩地印证了我的想法。

站在平和堂工地旁,圆圆的古井像刚从梦幻中睁开的眼睛,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我从钢筋水泥密布的现实生活中拽了出来,使我心驰神往于这块孙吴故地。尤其是我有幸得睹那些简牍时,更强烈地感受到一千七百多年前孙吴人气质和生态的遗留。如其中一枚名刺简:

弟子黄朝再拜?问起居?长沙益阳?字元宝

这是一枚类似现代名片的名刺简,其意为:学生(谦称)黄朝恭敬地拜见您,向您问安。我是长沙益阳人,字元宝。行文由简牍正中直书而下,“再拜”二字尽达木牍边缘,雄浑活泼,极富性情。其他简牍都各具特点,向后世展现了东吴政治经济生活画卷。我低头凝视这些发黑的简牍,辨认着遒劲的汉隶,眼前仿佛浮动着埋简者那迷惘、痛苦的面容。

据整理,这批简牍内容大致可分为经济券书、官府文书以及户籍、名刺、账簿五大类,涉及吴国长沙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司法、赋税、户籍、职官诸多方面,是研究孙吴史的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当然是毫无疑义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十余万枚简牍文书为什么会掩埋在一个距地表约九米深的井窖中?开始,我与学术界大多数人士均认为是晋武帝平吴、长沙郡陷落前夕的仓促之举。当时战马悲鸣,乱兵蚁涌,而文献主管者却将这十余万枚简牍深藏于枯井之中。如果上述假想成立的话,这应该是晋国灭吴亦即公元280年以后的事情。但是随着整理工作的深入,我们注意到,这批简牍的年号最早的为建安二十五年(220),最晚的为嘉禾六年(237),其间相互衔接达十八年。从简牍本身来分析,当是最早在嘉禾六年(237)被掩埋。嘉禾时期长沙郡较之南郡、江夏等郡,社会相对稳定繁荣,因此,有关战争中仓促之举之说是难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