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议论六朝人物,刘勰是必不可缺的。原因很简单,他撰写的《文心雕龙》实在是太伟大了。《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密的巅峰之作。多年来,它像一座神秘的宝山,散发着绚烂的光芒。清人黄叔琳曾赞叹说:“刘舍人《文心雕龙》一书,盖艺苑之秘宝也。”鲁迅曾将其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并称“为世楷模”。梁昭明太子在编纂《文选》时,即根据《文心雕龙》选文定篇。稍晚的萧绎所著《金楼子》和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唐代王昌龄的《诗格》等,都是受《文心雕龙》影响而撰成的。《文心雕龙》研究历来是学术中的显学,尤其近代如范文澜、黄侃、刘永济、王利器、杨明照、詹锳、吴林伯等博学通儒,更是穷毕生精力致力于斯,以各自的皇皇力作,使“龙学”蔚为大观。对于笔者,“龙学”更是难舍的情缘。刘永济先生是笔者的伯外祖父,吴林伯先生是笔者的研究生导师,笔者的学位论文《〈文心雕龙〉释名》就曾得到过杨明照、詹锳、王利器先生的悉心指教。“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今天,这些大师都墓木早拱了!
当然,《文心雕龙》的指导思想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刘勰一生是跨越宋、齐、梁三个朝代的。据《梁书》和《南史》本传记载:“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这是指他的祖籍是山东莒县。其实从东晋以来,五马渡江,百族南迁,已经在京口(现镇江)侨置南东莞郡。刘勰的祖父刘灵真,是宋朝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们早已世居京口,成为南朝的文化世家。刘勰的父亲刘尚,事迹不明,只知道他做过越骑校尉这样一个低级武官。在刘勰早年,刘尚就死去了,没有留下财产。刘勰自幼家境贫寒,可算是一个没落士族子弟。稍长,“笃志好学”,他也一直没有结婚。永明元年,齐武帝下令消除没落士族子弟的免役权,可能是为了逃役,刘勰就投奔南京附近的定林寺做和尚去了。这一年,他大概二十岁不到。
定林寺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名刹。刘勰在定林寺一住就是十几年。那里有位高僧僧佑,学问精深,除佛经外还收藏了不少儒家经典,刘勰帮助僧佑整理佛经之余,尘心未泯,痴迷儒家典籍。他自称:刚过三十岁,有一夜梦见了孔子。自己在梦中手捧红漆的礼器,随着孔子向南走。早上醒来,他回味这圣洁的梦境,非常高兴,以为圣人在向他招手,忘情地赞叹道:“自古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他以为“敷赞圣旨,莫若注经”,再次勃发注经的念头。可是转念又想,汉儒马融、郑玄注经在先,“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无奈只得放弃注经,另辟蹊径。他想到文章的功用,可以“羽翼经典”,“论文”同样可以“敷赞圣旨”,弘扬儒学,于是更坚定了著书立说宣扬儒学的决心。于是他提起笔来,开始写《文心雕龙》。这部书虽然标着“梁通事舍人刘勰撰”,实际上是他在齐朝末年完成的。书写时,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的著作得不到重视。他看到中书郎、黄门侍郎沈约当时无论从政还是治学都是声名赫赫,于是就背上自己写的书卷,装作一个货郎,站在街头等沈约外出时,在车前叩伏求见。沈约命人把《文心雕龙》取来,读后大为欣赏,常把这部书稿放在自己的几案上,刘勰也就跟着出名了。
到了梁朝,大约三十八岁的刘勰才走出禅寺,步入仕途。最初做的是“奉朝请”。这个职位官阶很低,并不是实缺,只是使这个没落的士族子弟,借此机会恢复他“清流”的地位,取得进一步做官的资格而已。果然不久他就兼任了临川王萧宏(梁武帝萧衍的第六个弟弟)的记室,掌管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后迁任车骑仓曹参军,又曾出任太末(今浙江龙游)县令。在任为官清正,颇有政绩。后来又回到南京,做仁威将军南康王萧绩(萧衍的第四个儿子)的记室,还兼任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掌管“呈奏案章”。梁朝对通事舍人这个官职是很重视的,总是选用有才学的人,不限资历,而且多半以别的官兼任。刘勰在做东宫通事舍人时,有机会接近风雅的太子萧统。梁武帝天监十八年,因向萧衍上表有功,升任步兵校尉,掌管皇家园林上林苑的警卫军,仍旧兼任通事舍人。
萧统自幼喜欢文学,在他周围集聚了一批文人学士。这时东宫藏书近三万卷,萧统常和文人学士讨论诗文,从事著述,并且由他亲自主持,编成了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诗文选集《昭明文选》。《昭明文选》亦简称《文选》,三十卷,共收录作家一百三十家,上起子夏、屈原,下迄卒于当时(梁普通七年)的陆倕,收录了从先秦到梁初的代表作品五百一十四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旧谚云:“《文选》烂,秀才半。”唐宋年间,《文选》成为士人学习诗赋、谋取功名的必读之作。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精粹选本,更被人们重视,研究者日趋增多,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文选学”。而此时出入东宫的刘勰,正是萧统非常器重的人物,可以想象刘勰的文学主张对于在萧统主持下编选的《文选》,是很有影响的。实际上,《文心雕龙》的论文标准与《文选》的选文标准互为表里,这也是很多前辈学人指出的。
过了一年,萧统死去,刘勰不仅升官无望,而且梁武帝还命他回定林寺整理佛经。于是他看破红尘,在完成校订经卷的任务后,变服出家,改名慧地。523年左右,五十九岁的刘勰卒于上林寺。
这就是刘勰的孤寂人生。
观其一生,其思想是复杂的。但刘勰写《文心雕龙》的时候,正是他入世思想占上风的时期,夜梦孔子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序志》篇说,他自己本来想注释儒家经书,可是看到汉代的马融、郑玄已经注释得很精当,才转而论文的。书成之后,他想方设法将书献给沈约,目的也是想通过沈约的奖赏提拔,走上从政的道路。从《文心雕龙》的内容来看,立论主要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就是在文字上,也多引儒典成词,尽量避免运用佛书中的词语。这是学者的共识。
然而,《文心雕龙》博大精深,刘勰一生虽孤寂,思想却复杂,又岂是一个“儒”字所能涵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