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会里的管理,改变自己不如重新安排周边资源的网络结构。所以,管理的任务就变成了“破局而出”。

最近我接连两次听到有人说一个词——夕阳产业。前两天,有个考生家长跟我说:“我孩子正在填报高考志愿,不能让孩子学什么机械制造、土木工程了,因为这些行业现在是夕阳产业。”就在同一天,一位做家用电器的企业家也在跟我感慨,他做的是夕阳产业,眼瞅着好像没有什么前途了。

于是我就琢磨了一下“夕阳产业”这个词。好像不太对,如果是服务业,那确实有可能。可是制造业,真的有所谓夕阳产业吗?

我们先不说现在还用得着的东西,就是那些现在已经用不着的东西,它们都没消失,还有人在制造。凯文·凯利讲过,技术是不死的,现在养马的人比中世纪还多,造中世纪武士盔甲的人比中世纪还多(当然大多数人都是出于兴趣在制造)。所以凯文·凯利有个结论:这个世界上只要是存在过的,现在出于各种原因大都还在。

有一种经济模式叫作“蜡烛经济”,指的是在电灯普及后,很多人就很自然地以为蜡烛肯定会消失,毕竟它光线暗、气味难闻,还容易造成火灾,各种各样的毛病一大堆。但是蜡烛并没有消失,到今天蜡烛产业依旧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各种各样的蜡烛仍然在卖,而且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它不再是单纯的照明工具,而成了调节气氛的用品。

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电子表、手机出现后,很多人认为手表业要完蛋了。但是高端手表的销量却越来越大,成了身份的象征。再比如钢笔,钢笔似乎已经被更方便书写的圆珠笔、签字笔打得溃不成军。而到了今天,恰恰相反,高档钢笔的销量越来越好。

那现在用得着的东西呢?很多人说家电业利润低,是所谓“夕阳产业”。中国人难道不看电视、不买空调、不用冰箱吗?而且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些产品都在升级换代,电视画质越来越好,冰箱功能越来越丰富。除了这些大件的,小到手机、电饭煲、插座都在升级换代,比如小米就推出了好几款这样的产品。

奇怪,东西还在用,人们还在买,而且还越买越多,市场还在扩容,生产这些东西的产业,怎么会是夕阳产业呢?尤其是前两年,互联网产业非常火,很多传统制造业的人,都在琢磨转型。但是现在看来,“转型”这个词用得不太贴切。此地甚好,前途光明,不用转到别的地方。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是传统制造业周边资源的网络结构出了问题。

我们先来看业界八卦。话说2013年底,海尔要做笔记本电脑,去找京东。京东问,想做什么品牌?海尔想做海尔牌。京东认为不用谈了,肯定卖不掉。

作为有600多亿品牌价值的企业,海尔就想不通。京东认为,海尔这个品牌在年轻人心中,已经老化了,它跟“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等)形成强关联,对你做电脑这件事,不但不能加分,还要减分。所以后来,海尔做了另外一个品牌的笔记本,叫雷神,就是以高颜值著称的游戏本,叫好也叫座。

什么是管理学?管理学是一种破局的智慧。

什么是“局”呢?“局”就是你身边各种资源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它是一个网络。传统的管理学大多是着眼改变企业内部,提升效率。但是互联网社会里的管理并不如此,因为改变自己不如重新安排周边资源的网络结构。所以,管理的任务就变成了“破局而出”。

海尔的例子就很典型。海尔做笔记本电脑,这个产品和产业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原来这个产品,是和海尔品牌关联在一起的,形成产业资源的网络。但是这个网络结构出了问题,原来能够支持产品的海尔品牌这个“正资源”,在笔记本电脑产业里,变成了阻碍它发展的“负资源”,怎么办?只要把产品从原来的资源网络中剥离出来,重新找到新的周边资源网络,转型自然就完成了。

其实,这两年很多制造业“破局而出”的例子,都是这种情况。

河北有一家做鱼缸的公司。鱼缸是个很小的行业,顾客买一只以后,可能很长时间不会买第二只,除非搬家。但这个鱼缸公司的老总说,我是中国第三大鱼缸生产厂家,但是我每年的利润是几家的总和。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如果买了鱼缸,就会定期推送一些养鱼的知识给你,比如最近进了一批澳大利亚的热带鱼,问你要不要?美国的鱼饲料,问你要不要?再过一段时间,你们家鱼缸两年了,需不需要帮你清洗?他是靠这些新的周边服务挣钱。

这些企业做得很好,它们是在转型吗?不,它们还是在干自己以前最擅长的事情,还是在生产那些产品,唯一发生变化的是周边的资源网络。它们的转型不是自己搬家,而是把邻居换了一遍。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在传统社会,你周边的资源网络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如果你感觉自己状况有问题,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

但是现在的网络社会,除了改变自己,还有一种提升生存能力的方法,就是切换邻居,转换协作网络。比如,当年我考大学的时候,填报志愿,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贪图什么好学校,考一个好专业更重要。

宁可上差学校的外贸专业,也不要考什么北京大学的历史系。这个思路在当时不能说是错的。因为在传统社会,大家普遍认为,自己的本事最重要,学本事当然就要学一个有用的本事。

但高考填报志愿,优先选大城市,第二再考虑选综合性大学,最后才考虑专业因素。这背后的思路就是网络思路。

上大学不仅是自己学本事,把自己变强,上大学还是选择未来的资源网络。去大城市、上综合性大学、学基础性学科,就是让你未来成长的网络资源更丰富,你切换起网络来也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