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精神生活,构成毛泽东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更是毛泽东的一种有力斗争武器。1945年秋,毛泽东在赴重庆与蒋介石和谈期间,遗赠旧识柳亚子的“一阕新词”《沁园春·雪》公布以后,顿时轰动整个山城,使众士归心。一时间,渝州骚人名流,纷纷步韵唱和咏雪词,成为时髦。甚至“沁园春”词牌也有口皆碑,连一些酒店门口也挂出“沁园春”招牌,内壁上更书有“沁园春”百阕。人称《沁园春·雪》“睥睨六合,气雄千古”、“风调独绝”。仅此一词,不仅改变了毛泽东本人在中国士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更是改变了蒋介石在士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相比之下,满身戎装、窃得中国统治大权的蒋介石酷似那“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赳赳武夫,而衣著随便的毛泽东已不复是一农民造反领袖,而是有“魏征之才”的大政治家。这正是所谓“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当新时代的士人——现代知识分子为毛泽东“睥睨六合,气雄千古”的“新词”所倾倒,争相握笔唱和时,这种独特的中国文人式的思想对话已不自觉地流露出他们的政治选择意向和价值取向。毛泽东以自己诗词的艺术魅力,撼动了知识分子们的心,使其心理天平朝自己的一方倾斜,从此奠定中国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选择和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的心理基础。

毛泽东的诗不仅被直接地用来作为斗争武器,而且也间接地鼓舞着人们的斗志。相传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某纵队一部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作战,最后剩下的几名战士在准备与敌同归于尽前,打开收音机想听听党中央的声音,恰好此时陕北电台正在播放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当那豪迈的词章通过播音员充满**的声音传入耳中,战士们无形中仿佛被注入了一股不可摧毁的强大精神力量。他们顿感信心百倍,终于勇猛无畏地胜利突破敌人的包围圈。诗在这里成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克敌制胜的有效精神武器。

毛泽东的诗词不仅有着一种潜在的精神威慑力量,还是一座最径直的文化沟通桥梁。他的诗词的艺术语言似乎能使不同思想意识之间的分界和对立变得不那么鲜明,像一条色彩斑斓的纽带维系着不同社会制度下和不同政治立场上的人们。与中国对立达四分之一世纪之久后,美国当任总统尼克松1972年早春来访北京。在周恩来总理为欢迎美国客人所设的国宴上,尼克松总统在致答词时,声言要与中国找到合作的共同点,以无限地增加争取世界和平的机会。当答词特地以毛泽东主席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词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作为结束之时,不仅缩短了中美两国政治家的感情距离,而且深深打动了在场人士和大洋彼岸的美国电视观众:尼克松总统居然可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诗句来阐述美国外交政策!这于世界各地的电视观众来说,也确是闻所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