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③,兵革非不坚利也④,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⑤,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⑥,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⑦;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①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此处所说的“天时”则指用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城、郭:内城称作“城”,外城称作“郭”。③池:此处指护城河。④兵:兵器;革:指盔甲。⑤委:弃。⑥域民:限制民众;域,此处作动词,限制。⑦畔:同“叛”。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无法攻破。既然能围攻,就一定遇到有利的天时了,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又比如一座城,城墙并非不高,护城河并非不深,兵器和甲胄并非不锋利和坚固,粮草也并非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有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限制民众不必依靠封锁边境,巩固国家不必依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也不必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的,就连亲戚也会叛离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的,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所以说圣贤的君主要么不发动战争,只要开战就是战无不胜的。”

孟子将朝王①,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②,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③,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④?”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⑤。”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⑥。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⑦:“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⑨,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⑩。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注释】

①朝王:朝见齐王。②如:宜,应当。③朝将视朝:第一个“朝”读zhāo,即清晨:第二个“朝”读cháo,即“朝廷”,视朝,在朝廷上处理政务。④不识:不知道。⑤造;到,至。⑥东郭氏:齐国的大夫。⑦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 ⑧采薪之忧:本意是说有病不能去打柴,引申为自称生病的代词。薪,柴草。

⑨要:拦截。⑩景丑氏:齐国的大夫。父召无诺:听到父亲叫,不等说 “诺”就要起身。出自《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均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不俟驾:不等马车备好就起身。宜:大概,恐怕。慊(qiǎn):少。齿:年龄。丑:类似,相近。

【译文】

孟子即将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受了风寒,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同我见面呢?”

孟子回答说:“我也染上了病,不能上朝去。”

第二天,孟子去到东郭大夫家里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样做不太好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病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赶快上朝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说:“在家里有父子,在家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对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里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说的不是这个方面。《礼》中曾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答应一声就起身’;‘君王召见,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准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恐怕和《礼》上所说的不太相符吧。”

孟子说:“难道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能赶得上。不过,他靠他的财富,我靠我的仁;他靠他的爵位,我靠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吧。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是爵位,一是年龄,一是德行。在朝廷之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之间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的,最尊贵的则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借爵位就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不受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乐施仁道,如果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什么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什么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彼此彼此,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谁也没有高出谁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可召唤。管仲尚且不可被召唤,更何况不屑于做管仲的人呢?”

陈臻问曰①:“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②;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③,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④;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⑤。无处而馈之, 是货之也⑥。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注释】

①陈臻:孟子的学生。②兼金:好金。因其价格是普通金的双倍,故称“兼金”;一百:指一百镒。一镒为二十两。③薛:春秋时曾有薛国,后被齐国所灭,此处的薛指的是齐国靖郭君田婴的封地,位于今山东滕县东南。④赆(jìn):送给远行的人盘缠或礼物。⑤未有处:没有出处,此处指没有理由。⑥货:此处作动词用,收买、贿赂的意思。

【译文】

陈臻问道:“之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您好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到了宋国的时候,宋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到了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之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之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总有一次是做错了吧。”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在宋国的时候,我正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所以宋王说:‘送您一些盘缠。’我怎么能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不安全,需要戒备。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钱买兵器吧。’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接受的理由。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钱,这等于是想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被金钱所收买的呢?”

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曰②:“子之持戟之士③,一日而三失伍④,则去之否乎⑤?”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⑥。”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⑦。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⑧,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⑨。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注释】

①平陆:齐国边境地名,位于今山东汶上以北。②大夫:此处指平陆邑长。战国时一邑之长官也称大夫。③持戟之士:指士兵。戟,为当时的主要兵器之一。④失伍:此处引申为失职。伍,是战国时步兵的基本编制单位,一伍由五人组成,每人都有固定的战斗位置,作战时,士兵应严格遵守伍纪律。失伍,原意指离开了自己的战斗岗位,此处为引申之意。⑤去:罢免,开除。⑥距心:平陆大夫之名。⑦牧与刍:此处牧场和草料。⑧为都:治理城邑。⑨诵:讲述,陈述。

【译文】

孟子来到平陆,对当地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那么您会开除他吗?”

孔距心说:“不必等到三次我就把他开除了。”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灾荒之年,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被抛尸露骨在山沟之中,年轻力壮四处逃荒,已经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不是我个人所能挽回的。”

孟子说:“那如果现在有个人,领受了他人的牛羊而为其放牧,就一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要是找不到牧场和草料,是该把牛羊退还给它们的主人呢,还是站在一边看着牛羊们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就是我的过错了。”

过了几天,孟子被齐王召见,对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了五位,知道自己过错的只有孔距心。”于是,孟子就向齐王复述了与孔距心的对话。

齐王说:“这就是我的过错了。”

孟子谓蚳蛙曰①:“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②,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③。

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④。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⑤?”

【注释】

①蚳(chí)蛙:齐国大夫。②灵丘:齐国边境地名。士师:官职名,掌管禁令,狱讼,刑罚等,相当于现在的法官。③致:辞去。④公都子:孟子的学生。⑤绰绰然:宽绰有余的样子。

【译文】

孟子对蚳蛙说:“您辞去灵丘县长而请求做士师,这似乎很有道理,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可是现在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士师了,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

蚳蛙向齐王进谏,齐王不听。蚳蛙因此辞官而去。齐国人说:“孟子为蚳蛙的考虑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孟子的学生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进言不被采纳,就应该辞职不干。而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绰而又有回旋的余地吗?”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①。王使盖大夫王为辅行②。王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③。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注释】

①出吊于滕:去吊唁滕文公之丧。②盖(gě):齐国地名,位于今山东沂水西北;王(huān):字子敖,齐国人,盖地大夫。③行事:此处指公事。

【译文】

孟子在齐国担任国卿时,受命去滕国吊丧,齐王派盖邑大夫王做副使。孟子与王早晚相见,但在齐、滕往返的途中却从未和他谈过出使的公事。

公孙丑说:“齐国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齐、滕之间的路程也不算近,但往返途中却从未和他谈过一次公事,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他自己都已经独断专行了,我还跟他有什么好说的?”

孟子自齐葬于鲁①,反于齐,止于嬴②。

充虞请曰③:“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④,严⑤,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⑥。”

曰:“古者棺椁无度⑦。中古棺七寸⑧,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⑨,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⑩,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注释】

①自齐葬于鲁:孟子在齐国做官时,随行的母亲去世,孟子从齐国将母亲遗体运送回鲁国安葬。②嬴:齐国地名,故城位于今山东莱芜西北。③充虞:孟子的学生。④敦:治,管;匠事:木匠制作棺材之事。⑤严:事情急而忙。⑥木若以美然:棺木是不是太华美了。以,太的意思。⑦棺椁(guǒ):古代棺材分内外两层,内层为棺,外层的套棺叫椁;无度:没有限度。是说棺与椁都没有尺寸的规定。 ⑧中古:指周公治礼以后的时代。⑨不得:指礼制规定不允许。⑩比:为了;化者:死者。恔(xiào):快慰,满足。

【译文】

孟子从齐国回鲁国安葬自己的母亲,返回齐国时,在嬴地停留。

孟子的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我无能,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中的疑问向您请教:棺木是不是太华美了一点呢?”

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椁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要厚七寸,椁木与棺木的厚度应当相称。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并非只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算是尽到了孝心。为礼法所限,不能采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为钱财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法所允许,又不受钱财的限制,古人都会这么做,我为什么不可以呢?何况,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让死者沾上泥土,对孝子来说,难道这样就可以满足了吗?我听说:君子不能因为天下而在父母身上节俭。”

沈同以其私问曰①:“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②,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③,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④,何为劝之哉?”

【注释】

①沈同:齐国大夫。②子哙:燕国国君,名哙,在位期间实行政治改革,后让位于相国子之,不久国内大乱,齐国乘机攻占燕国,他与子之均被杀。③仕:此处通“士”,指士人。④以燕伐燕: 指齐国的无道与燕国没有区别,如同以燕国伐燕国。

【译文】

沈同以个人身份问孟子说:“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应该把燕国交给他人,相国子之也不应该从子哙手里接受燕国。假如有一位士人,你对他有好感,不向国君禀告就私自把你的俸禄爵位给他,这个人也不要国君的任命就私自从你手里接受,这样行吗?子哙、子之私自授受之事同这个例子有什么不同呢?”

齐人去讨伐燕国,有人问孟子说:“你劝齐国讨伐燕国,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我:‘燕国可以讨伐吗?’我回答他说:‘可以。’然后他就去讨伐燕国了。他如果问我:‘谁能讨伐燕国?’我就会回答他说:‘只有天吏才可以去讨伐燕国。’现在有个杀人犯,有人问我说:‘这个人可以杀吗?’我就会回答他说:“可以。’他如果问我:‘谁能处死他?’我就会回答他说:‘只有士师才有权杀死他。’现在像燕国一样无道的齐国去讨伐燕国,我为什么要去劝说它呢?”

燕人畔①,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曰②:“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③,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④。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⑤,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注释】

①燕人畔:畔通“叛”,反叛之意。齐国攻占燕国后,有亡燕之意,引起燕诸侯不满,赵与燕合谋迎立流亡在外的燕王哙庶子职为王,齐人称之为叛。②陈贾:齐国大夫。③管叔:名鲜,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灭殷后,封管叔于管地,以监视殷国。④顺之:意为将错就错,文过饰非。⑤其过也如日月之食:他的过错就如同日食和月食一样。形容极为明显。

【译文】

燕人背叛齐国,齐王说:“我对孟子感到非常惭愧。”

齐国大夫陈贾说:“大王不用忧虑。大王自以为与周公谁更仁智呢?”

齐王说:“咦!这是什么话?(我怎么能同周公相比呢?)”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管殷人,管叔却带领他们叛乱。如果周公早就预料到管叔会叛乱而仍旧派遣他,这是不仁;如果周公没有预见到管叔会叛乱,这是不智。仁、智周公都没有做到,何况大王您呢?我请求去见孟子向他解释清楚。”

于是陈贾去见孟子,说:“周公是什么人?”

孟子说:“是古时候的圣人。”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视殷人,却又带领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是有这回事。”

陈贾说:“周公指派管叔的时候预料到他会叛乱吗?”

孟子说:“没有料到。”

陈贾说:“那么圣人也是有过失的了?”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过失,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古时候的君子有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有了过失却只管将错就错。古时候的君子,他们的过错就如同日食月食一样明显,民众都看得见:当他们改正了,民众也都仰望着他们。而现在的君子,哪里只是将错就错?他们还会编出一番理由来,为自己的过错辩护呢。”

孟子致为臣而归①。

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②:“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③,养弟子以万钟④,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⑤。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⑥,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⑦:‘异哉!子叔疑⑧!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⑨。’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⑩,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注释】

①致为臣而归:指孟子辞去齐宣王的客卿之位而归乡。致,辞的意思。②时子:齐国大夫。③中国:此处意为在国都之中。④万钟:钟,古代量器。齐国量器有豆、区、釜、 钟四种。每豆四升,每区四斗,每釜四区,每钟十釜。万钟为夸张用法。⑤矜式:效法。⑥陈子:孟子的学生陈臻。⑦季孙:人名,详情不可考,一说为孟子的弟子。⑧子叔疑:人名,同不可考。⑨龙断:即“垄断”。原意指高而不相连的土墩子,后引申为把持、独占之意。⑩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罔:同“网”,搜罗,牟取。

【译文】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位准备回乡。

齐王去看孟子,说:“从前希望见到您却不能,后来终于得以在同朝共事,我很是高兴。现在您又将弃我而去了,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相见?”

孟子回答说:“只是我不敢请求罢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过了几天,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之中给孟子一间房子,再以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能有个榜样。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

时子便托陈子将此事转告给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转告给了孟子。

孟子说:“嗯,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贪图富贵的人,辞去十万钟俸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是贪图富贵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这个人真是奇怪!自己要做官,不被重用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儿子、兄弟去做卿大夫。谁不想做官发财呢?可他却想将这做官发财垄断下来。’这就像古代的市场交易,本来不过是以有换无,有关官吏指负责管理。但却就有那么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高坡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场的利益都一人占去。别人都觉得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税也就是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的。”

孟子去齐,宿于昼①。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②。不应,隐几而卧③。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④,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⑤。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⑥,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⑧,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注释】

①昼:齐国地名。②坐而言:跪坐着说话。坐,古时的坐,相当于今日之跪下,即双膝着地,腰腿伸直。③隐几而卧:斜倚着坐几休息。隐,靠;几,指坐几,是古时供老年人坐时倚靠的家具。④齐宿:齐通“斋”,斋戒。前一天进行斋戒,称“齐宿”,以示敬重。⑤明语(yù)子:明白地告诉你。⑥鲁缪公:即鲁穆公,名显;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伋。⑦泄柳:鲁穆公时的贤臣;申详:孔子的学生子张的儿子。⑧长者:此处为孟子自称。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过夜。有个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就恭敬地跪坐着劝说,孟子不加理会,斜倚着坐几休息。那人不高兴地说:“学生提前斋戒一日才斗胆向您进说,先生躺卧着不听,恕我以后再也不与您相见了。”

孟子说:“你坐下,让我来明白地告诉你。过去,鲁穆公如果没有留人在子思身边,就不能使子思安心;泄柳、申详如果没有人在鲁穆公身边,就不能使自己安心。你为我这个老年人着想,还赶不上鲁穆公对子思的心意,是你与我这个老年人决绝呢,还是我这个老年人与你决绝呢?”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①: “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②。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③?士则兹不悦④。”

高子以告⑤。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⑥。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⑦。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⑧,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⑨。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注释】

①尹士:齐国人。②干泽,求取俸禄。干,求;泽,禄。③濡滞:迟滞,耽搁。④兹不悦:此处为倒装,即“不悦兹”。对此感到不高兴。⑤高子:孟子的学生。⑥庶几:可能,也许。⑦浩然:形容水流浩大,不可阻挡的样子。后多形容意气精神。⑧由:同“犹”;足用:即“足以”之意。⑨悻悻然:形容气量狭小的样子。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他人说:“如果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那就是不明智;明知齐王做不到,还要前去,那就是去求取俸禄。不远千里来见齐王,不被赏识就因此离去,却在昼邑留宿三夜才上路,为什么如此迟缓呢?我对此种做法很是看不惯。”

高子把尹士的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尹士哪里会理解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所希望的,不被赏识而离去,难道是我的意愿吗?我是不得已罢了。我在昼邑留宿三夜才上路,从我心里来讲,还觉得太快了呢,因为我怕齐王也许会改变主意。齐王如果改变了主意,必定会召我回去,我离开了昼邑而齐王没有派人来找我,我才确定了返回故乡的决心。虽然我这样做了,难道我会愿意抛下齐王吗?齐王还是可以施行仁政的,齐王若是能重用我,不但齐国的百姓可以平安,天下的百姓也能安享太平。齐王也许会改变主意,我每天都在盼望着。难道我是那种气量狭小的人吗?向君王进谏而不被接受就发怒,以至于一脸的怒色。难道离去的时候,非得用尽力气才肯停下留宿吗?”

尹士听说之后说:“我真是个小人。”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②。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③。’”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④。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①充虞:孟子的学生。路问:在路上问。②豫色:快乐,愉快的神色。③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此处是引用孔子的话,出自《论语宪问》。尤,责怪,抱怨。④名世者:有名望而能辅佐君王的人。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不太高兴。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说过:‘君子不应该抱怨上天,不应该责怪他人。’”

孟子说:“那时是那时,现在是现在。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出现一位圣贤的君主,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命世之才。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看,也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是不想让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能办到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孟子去齐,居休①。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曰:“非也。于崇②,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③,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④,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注释】

①休:地名,位于今山东滕县西北。②崇:地名,今地不可考。

③不欲变:不想改变主意。④师命:师旅之命。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停留在休地。公孙丑问道:“做官却不受取俸禄,这样做合乎古道吗?”

孟子说:“不是的。在崇地,我见到了齐王,退下后就有离去的意愿,因为不想改变这个意愿,所以才不接受俸禄。不久,齐国有战事,又不能请求离开,在齐国久留,并不是我的意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