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顶是仙山峨眉的最高处,处于全山极致地位。从蜀中走出去的唐代大诗人,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蜀道难》中云:“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诗仙以他超乎常人的想像,在这里运用了一个比较:“太白”是一个山名,位于陕西省眉县东南,“鸟道”,言山高耸入云,无路可通;只有展翅高飞的大鸟,才可以在与太白等量齐观、与处于同一地平线上的峨眉山的山巅――金顶之间往来飞翔。诗意浓郁,显得非常壮丽。

直线距离四川省省会成都约154公里的峨眉山,在一望无边、二望无际,小桥流水人家,富甲天下的川西平原西部边缘地带兀地而起,纵横苍茫。总体上看,它的通体上下浓绿葱翠,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而作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佛教盛地的峨眉山,在无数佛教徒眼中,更不一般。它那巍然落坐的巨大身肢、像是正在跌坐做功、至高无上的如来佛吧!

金顶海拔3079米。这个高度在平均海拔低于海平面的成都平原上是相当的高,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高。上得金顶一览众山小,不仅风光无限,或许还可以看到佛光。因此,无论是信佛朝拜者,还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者,只要到了峨眉,都希望能上金顶。然而,要攀上金顶决非易事,有两条上山路,一条直线距离127里,另一条88里。沿途山路弯弯,有的地方相当陡峭险峻,稍一不慎,就有生命危险,没有十天半月根本上不去。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沿途植被茂盛,一路上有数不清的灵山秀水沟壑美景送行;有古寺古亭楹联足供赏析玩味;有弹琴蛙一路伴唱,山猴一路伴陪;艰苦与乐趣并存。

金顶有佛光,神奇的佛光在召唤着每一个人。然而,金顶佛光,不是想看就能看到的。佛光的出现,大都是在夏天睛好的早晨。当然,也有例外。佛光的出现,时间很短暂,短暂得“昙花一现”。

当费尽千辛万苦,登上金顶的人,在山顶上四顾频频间,首先看到的是不远处千刃绝壁,云雾缭绕的舍山崖;看到与舍山崖相对的,备极辉煌的的金顶大庙,红墙环绕的大庙中的大雄宝殿。这是一种雄劲,更多的是绮丽。倘若天气睛好,这时,川西平原的美景尽收眼底。锦绣的川西大平原,好像是一个美不胜收的旋转的巨大的彩色盘子。岷江、嘉陵东、青衣江、大渡河等像根根银白色的飘带,向东蜿蜒而去。在盆地边沿矗立的夹金山、贡嘎山等一山更比一山高大的山,与金顶遥遥相对。它们身披皑皑白雪,像是一批身着白衣白甲、威武雄,壮拱卫着成都平原的武士。金顶之下的峨眉山,峰峦起伏,苍山如海,气势磅礡,天地奇妙!这景象,真如明代诗人果应龙说:“不陟高寒处,安知天地宽。”

夏季的金顶。当一轮金红的朝阳从宇宙深处兴致勃勃探出头来,在华贵的云霞烘托中,日轮庄重地给俯身在它之下的无数苍翠浓郁的群山镀上一层金辉,举行光明的加冕礼。这时,向它俯首称臣的每一座山峰全都戴上了金冠,仿佛是一群向它奔来的精灵,在缄默大度地接受鸟兽虫鱼、花草水木例行的顶礼朝拜。这时,金顶舍山崖前,往往是,一团莲花在光灿的云团中慢慢闪现、盛开;然后幻化成慈眉善目的普贤菩萨或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如来佛……这个幻化,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同的。有人将它看成是释迦牟尼佛,有人将这幻化看成衣袂飘飘,手持净水瓶,轻拂柳枝翩翩驾到的观世音……而这时,平时寂寥寒冷的金顶舍山崖前,悄然围聚簇拥了很多人。他们面对不断变幻涌起的神奇佛光,激动了,心潮沸腾,热泪盈眶,不能自己。只见一团团直径约两米左右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光环陆续出现,随即幻化开来,五彩斑斕,霞蒸云蔚。懂行的人知道,这些佛光因大小形状色调的不同,分为水光、辟支光、童子光、金桥、清现、反现、大现、小现等等。清人丁文灿在《睹佛光》诗中云:“云成五色现奇光,形似尼珠不可方。更有一桩奇异事,人人影在个中藏”。

佛光正中的环中,恍若明镜。这时,信佛的人觉得,隐隐约约中,有菩萨在向自己招手,在召唤自己去到天国。而不能自己,簇拥在悬崖边他们,也向驾云而来的佛、菩萨招手回应,举手投足间,影皆随形。于是,他们中一些人,在告别人世前在心中喃喃地说――

啊,这是至高无上的佛在召唤我到极乐世界去啊!

啊,这是我脱离人间苦海,涅槃升仙的好日子啊……

他们中,好些人就这样带着无比美好的想像和向往或是解脱苦难的决心,勇敢地、不管不顾地越过那根由铁链构成的封锁线,走到千刃绝壁的崖前,不管不顾地,像鸟儿似地张开双臂,向前纵身一跃。第二天,在他们纵身跳下去的地方――这已经是洪雅县境内的二峨山下了。在巉岩边、草地上;在那些还没有来得及收拾干净,还残留着之前从舍身崖跳下摔死者的地方,又会多出一些摔得血肉模糊或四肢分家的尸体;到处都是血迹斑斑、斑斑血迹;残破的衣物挂在荆棘处,草木间……一派惨状。

舍山崖孤峰突出,壁立千仭。舍山崖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历朝历代,从这里自觉自愿跳下去摔死的人太多而得名,而约定俗成。多年前,金顶大庙住持大法师为警戒众生,怜惜苍生,在舍山崖前拉起一条铁链。沉甸甸的铁链,经多个并列的等距离的石柱一托,呈孤线下坠,富有警戒意味。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封锁线、生死线、警戒线!它在无声地警告、提醒人们,越过去,就意味着死亡!然而,这条铁链都已经生锈了,这种在舍山崖前无异于集体自杀的现象,并无收敛,还是在夏天年复一年地、一幕接一幕地重复上演。

时序到了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五年春天。

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上午九点钟,刚刚从五台山归来的金顶大庙住持,清云大法师在大雄宝殿给二十来个弟子讲经完毕。

“阿弥陀佛!”身披红色袈裟的大法师,用手敲了一下木鱼。这时的他,盘腿跌坐蒲团上,左腿在上,右腿在下,微微颔首,闭了眼睛,眼观鼻,鼻观心,手中捻着佛珠串。他用这个程式化的动作,宣布这天的早课到此为止。

在他之下,面向他毕恭毕敬端坐着二十个弟子,也都用相同的姿势跌坐蒲团。他们双手合什,齐声诵念“阿弥陀佛!”,颔首向大师向大师之后供奉在大殿上的如来佛致礼。这时,一个在侧的小沙弥适时敲响了大殿一侧的牛皮大鼓。鼓声咚咚,佛香缭绕。

例行的晨课结束,弟子们向法师礼毕起身,绕场一周后退去之时,一个大师早上派去寻山的小和尚,法名空空的跌跌拌拌一头撞了进来。空空小和尚撞到大师面前,惊慌不安地抬起头来,法师发现,空空那张小小的圆脸上写着明显的惊惶。这样的惊惶不安,与大殿上肃穆庄严的气氛形成了冲撞不属与不和谐。

“何事?”大法师声音很低地问了一声,抖抖一副已然雪白的长寿眉,问时用他那双细长的、见微知著的睿智的亮眼,瞥了空空小徒一眼,大法师的不满与教训之意是显然的。在大师面前垂首而立的小和尚,见屋内已没有多的人,这就用急促的语气,向大法师报告了这天早晨发生在舍身崖前,人们争相跳崖事。这样的场面这样的事,大师早已见惯不惊,而让大师深为骇异的是,这个时节是不该出现佛光的!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天气,舍山崖前竟然出现了佛光?这可是金顶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这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早,也比往年冷。处于峨眉之巅的金顶更是俨若寒冬。金顶风大!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由一色沉甸甸的镀金铜瓦覆盖,这还是多年前他就任住持那一年,竭尽努力,百般化缘盖上去的。大雄宝殿盖上了一色沉甸甸的镀金铜瓦,不管风再大,再也没有被再吹走、吹翻过,而且显得更为壮观,多远都能看到祥云间,蓝天白云下一派金光闪闪。

这时节,覆盖在大雄宝殿镀金铜瓦上的白雪尚未融化。尽管白天阳光总是朗照,但阳光很薄很稀。很薄很稀的阳光之后,清洌的天幕上透露出一张冷酷的脸。刀子一般尖利的寒风整天呼呼劲吹。金顶上不知什么地方,偶尔发出的一声两声鸟叫,也都瑟缩在寒风的抖颤中。

深为骇异的大法师要小沙弥空空带他去舍身崖。一路上他在想,常言说得好:瑞雪兆丰年。而任何一个时候,人世的奇端异患、灾难瘟疫等等的出现,不也是大自然有最先的预兆吗?大师那儲满了岁月风尘,皱纹多得数不清,像金顶上沟沟壑壑的脸上不动声色。他那同时也儲满了岁月智慧的脑海中闪过以往的一系列画面、事件。

他记得,就在他就任金顶大庙住持法师不久。半夜里,他被惊醒,听得清舍身崖下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很不寻常。凝神顷听,阵阵阴风中似有凄惨的声声呼喊!他知道,这是从舍身崖前跳下去的无数亡灵的冤魂在向他发出呼喊。他赶紧翻身起床,将棉袈裟往身上一披,带着一个小沙弥,当然不是现在眼前这个空空小和尚。来在舍身崖前时,天将破晓,景像惨淡。他站在舍山崖前,双手合什,以大法师的身份,先给这些搅事的不安魂灵做了一场法事;念了一通儴解灾殃的经。之后,崖中阵阵闷雷似的风声渐渐平息,随即传来一声沉重的叹息:我们冤啊!不要让后人再步我们的后尘……一股悚然感、悲凉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涌上他的心。他赶紧端起手来说:生即是死,死即是生。逝者不可追!本届住持当宏扬佛法,普渡众生。我会在这里加紧护范,让后人不再沉迷虚幻光,步你等后尘,你等放心……话还未说完,只听崖中一阵回应:生即是死,死即是生。逝者不可追!随即一声呼啸,崖中冤死鬼魂化作一股阴风,呼地而去。与此同时,阴风化作一道雷电,“咚!”地一声,一团火球落在大雄宝殿上,随即腾起大火。一时,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虽然他带全寺所有僧众奋力救火,但因山上水量储备不多,火又太大,天亮时,大雄宝殿烧了个精光。

他带全寺僧众百般化缘,靠金顶及金顶大庙的名气,靠他的励精图治,大雄宝殿得以重光。鉴于金顶风大和前次着火的教训,他将金顶上的瓦全都换成了镀金铜瓦。

时间过得飞快。真如古人说: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他已由一个风华正茂的中年人步入了耄耋之年。自知生命如风中残烛,一吹就熄的他,年前拨冗专门去了趟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在众山拱卫中,五峰突出,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方圆达250公里。 五台山与峨眉山一样,山上名寺很多,大都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数一数,五台山共有寺庙300余座,与峨眉山大体相当。一年四季,朝山拜佛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这个情景也与峨眉山极为相像。

他去造访的五台山大庙,是他久已向往之地。该寺不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更主要是五台山住持大师宽明佛学高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宽明大师也是素闻他名,得知他驾到,身披大红袈裟、童颜鹤发的明宽大师率全体僧众约二三百人,齐在山门前迎接他。

他来在山门前,端起手来,向宽明大师行礼,说声清云这厢有礼了。宽明大师赶紧向他还礼。趋步上前,执着他的手,对众弟子介绍:这就是我多次给你们讲过的峨眉山金顶大庙德高望重,佛学高深的清云大师。众弟子赶紧对他鞠躬施礼,齐声响应:欢迎清云大师。

请!宽明大师将手一比,请他先行,他却执意不肯,示意宽明先行。宽明大师这就执他的手,二人一起跨过高高的门槛,肩并肩进了山门。这时,两边列队欢迎他的五台山大庙和尚们,撞钟的撞钟,击鼓的击鼓,燃香的燃香。沿途而去,只见殿宇层层、红柱根根,香烟袅袅。一时间,钟鼓齐鸣,磬声悠扬。那天天气很好,一群庙鸽,背负着水洗过似的蓝天,响着鸽哨,在大庙上空缓缓飞过。它们的翅膀驮满了金色的阳光,像是一群金翅鸟。过后他才得知,他在五台山受到的待遇,是众多来访高僧大师从来没有得到过的。

在五台山大庙的几天中,他和宽明大师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连几天,佛学高深的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佛学切切磋磋,白天谈了不够又是晚上。一连几个晚上,他们彻夜长谈,往往不觉天之破晓,东方既白。那分畅快、默契,真是如饮甘露、如数家珍、如鱼得水、如愿以偿。在五台山的几天,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几天。临别之时,他盛情邀请宽明大师回访峨眉山、回访金顶大庙。年过九旬的宽明大师神往地说:峨眉仙山,是老僧久以向往之地。这么多年,一直想去造访,却是俗务缠身未能成行。老僧已经年过九旬!说时,用手拂了拂颔下一把雪白如银的胡须,略为沉吟,说是:假如老僧今生到不了峨眉、上了不金顶,我驾鹤以后也会去的。意思是明确的,这就有些悲切了。他连忙宽慰大师不要以年龄为念;说是大师虽已年过九旬,但走起路来健步如飞,非凡人所及……年纪,是限制俗人的,像大师这样的高僧,世间的年轮对佛法高深的大师又当别论!他这话是对宽明大师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不,这话与其说是对自己说的,不如说是在安慰自己。年来,他已明显感到自己身体衰弱得厉害,好些事情都是力不由心。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赶紧去心中的圣地五台山一行,了了自己的心愿!

就在他回来不久,五台山方面传来消息:宽明大师仙逝,驾鹤西去。

这会儿,天光大亮。清云大师站在舍山崖前,一手将一茎雪白的胡须捻在手中,一手捻着佛珠,四顾频频。这会儿,云淡风轻,舍山崖非常安静。望下去,一眼看不到底,只有团团灰白的云在不断蒸腾。倏忽间,太阳出来了。早春的太阳虽然明丽却还带有相当的寒洌。阿弥陀佛!随着这一声喟唉,大师转过来头,注意朝大雄宝殿看去。在春天明净的金阳照耀下,大雄宝殿上那一片镀金铜瓦上灿灿的金光,晃得大师眯起一双昏花老眼。殿上那一抹流线型的向两边一飞而去的色彩丰富的厚重的梁;梁上雕塑的大象、麒麟等祥瑞物无不栩栩如生;全都像往天一样演绎着它们在佛教王国里的角色,营生。而梁的两边,那两支突然向巷天飞翘而起尖尖的角,富有动感,好像在是在向苍天诉说着什么,叩问着什么,谛听着什么,祈求着什么。特别是,那尊趺坐在屋顶正中的的普贤菩萨,高约一米,左腿在上,右腿在下,笑微微地注视着金顶,注视着山下的人间。贤菩萨佛宽面大耳,一身镀金,挺胸凸肚,衣袂飘飘,线条流畅。普贤菩萨神态安祥,一手端起,眼观鼻,鼻观心,微微含笑。坐得高高,注视着金顶,注视着山下,注视着人间,也注视着年迈的清云大师,好像一切都是心中有数,一切悉数在眼在心。好像任何一个人,不管是佛家弟子还是凡夫俗子都可以同他交流;又好像人世间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他都知道。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佛法高深和人生经验丰富的清云大师当然知道,要来的必然要来到。这个时节,这天黎明时分本不该出现的佛光出现了,许多人在这样的异端中跳了。这样的异端,在他一生中只遇到两次。第一次的异端是,金顶大庙的大雄宝殿当天烧了。而这次却了无痕迹,隐藏很深。

惴惴不安的清云大师抬起头来,用那双在雪白长寿眉下阅尽岁月风尘微微有些凹陷的,也还有光亮的眼睛,看定跌坐在大雄宝殿顶上的普贤菩萨,希望能从居高临下普贤菩萨脸上看出一点端倪。可是,敛眉颔首的普贤菩很是含蓄,笑而不露,那只一直端起来的手,似在微微摆动。胸有成竹的普贤菩萨好像在对他轻声说:天机不可泄露!

清云大师只能按照惯例,在舍山崖前,对崖中阴云不散的亡灵们念了一通儴解灾殃的经;然后回到寺中,对相关僧众作了一些加强舍山崖前的防护措施和尽可能说服跳崖者们的安排、嘱咐;接着开始了一天的功课。作为金顶大庙风烛残年的住持大师清云,他能作的,也只能是这些了。

清云大法师为了转祸呈祥,之后,打起精神,率全寺僧人做了七十四九天法事,祈求祛祸来福,川中安泰,仙山峨眉祥瑞,佛光普照。那些天,寺内天天从早到晚,青烟缭绕、金鼓银磐;喁喁的诵经声,像山间蜿蜒流淌的一条小河,声音优扬而悲切,低沉而洪亮。

之后,清云大法师闭关修练。到这年七月,流火的夏季到来时,那天,日上三杆,大和尚知客师印明按例前去请安问好。

大师,昨夜睡得可还眠实?大师的门虚掩着。大和尚知客师印明站在门前轻声问安。一连问了数声,里面却没有应声,只有一缕淡淡的印度香从门缝里袅袅而出。知客师印明情知不好,赶紧推开门。一看惊了!清云大法师神态安祥地端坐蒲团上,已经仙逝。他心中一惊,他知道,住持大法师清云生前预感的异端降临到了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