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机遇。之所以每个人给人的感觉都不同,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的性格不同,性格不同就会让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认知等方面都不同。性格不同于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不完全都是先天形成的,多少还是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我们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每一个人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自己的存在与意义,可以诠释与修正自己,以实现自我性格的完善。
“内向”和“外向”这两个心理学的专业名词常被许多人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在各种场合中滥用或误用。
美国教育家和畅销书作家苏珊·凯恩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提道:其实内向也不过是与外向相对的一种性格特质,而不是一个需要改变或能够改变的心理问题或性格缺陷。
就像男女的性别是天生的一样,内向和外向的性格也是先天形成的。内向性格更像是一个心思深沉的思想者,而外向性格更像是一个积极果断的执行者。两种性格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优劣之分,也没有哪一种性格是绝对的有益无害。但为什么总是内向的人遭受误解呢?
误解一:内向等于社交焦虑
前面也提及,有些被看作是“内向性格问题”的现象,可能指的是“社交焦虑”或“缺乏社交技巧”,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社交焦虑是指参与社会交往时感到焦虑、紧张。很多社交焦虑的人,内心是想要与他人接触的,但是他们对外部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过分关注和担忧,对犯错误的恐惧和尴尬,阻挡了他们与人交往。但是,内向性格的人并不害怕进行社交活动,但是他们表现得不喜欢参与活动其实是他们的自主选择。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渴求与人接触,他们更喜欢独处。
误解二:内向者不善言辞
性格内向的人并不是不能与他人交谈说话,他们只是不喜欢没有主题或漫无边际地闲聊,不喜欢讲无关紧要的话。实际上他们内心里可能藏着很多话,如果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聊得来的朋友,就会滔滔不绝地倾诉。相比同多数人一起出去玩乐,他们更热衷于和少数几个人交流,并偏爱有内容和深度的谈话。简单说来,内向性格者的不爱说话等行为,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而是“不想”。
据说以口才谋生的人,比如主持人、相声演员、演说家,性格内向的人反而比较多。对他们而言,说话可能只是一项工作,他们可以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说、在舞台上表演,但可能在私下里却不太喜欢在一大群人中进行社交性质的聊天。
误解三:内向者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其实,内向的人非常重视友谊,因为身边真正的朋友数量可能并不多,他们随时能够叫出亲密朋友的名字。一旦与内向的人成为朋友,也就真正地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圈子。另外,内向的人喜欢思考,有时候可能近乎胡思乱想。如果他们找不到可以共同谈天说地,或者分享自己乐趣的人,他们的生活也是非常孤单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渴望有一个知己,内向的人更是如此。他们不希望将自己卷入繁杂热闹的集体环境中,因此他们不需要长时间地待在公共场所。
误解四:内向者很古怪
由于内向的人崇尚个人主义,他们的行为一向不爱屈从于大多数,更喜欢自己内心认同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常为自己考虑,所以就显得和社会那样的不合拍。他们在某些重要的方面不会人云亦云,在大多数时候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所以,可能会因为行事谨慎、沉默寡言而被贴上“不合群”“高冷”的标签,甚至还会被家人和朋友强迫着外出。其实,性格内向的人自己并没有什么不方便,却会被担心自己的父母要求变得外向一点。而这些性格比较自我的人,可能因为旁人的观点感到困惑并自我否定。其实性格的特点与心情没有必然联系,内向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不快乐,他们只是喜欢享受另一种类型的快乐,比如沉浸在无人打扰的安静中读一本书。
误解五:内向者粗鲁愚笨难以沟通
在与别人照面寒暄的时候,内向者不喜欢说些拐弯抹角的话。他们希望人人都像自己那样真诚。但很不幸的是,在大部分情景下这都行不通。所以内向者很自然地就会有些社交压力,他们很难融入群体中去。因为内向性格的人更留心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将注意力完全倾注于自身的思想和感情上,但并不是意味着他们对外部的世界毫不在乎,只不过比较而言,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精彩。
误解六: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领导者
事实上,在全世界各种领域都有性格内向的领导者,只是大众可能看不出他们的内向一面。他们其实很适合做领导,因为善于分析和决策。即使多数时候是一个人进行工作,他们也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另外,领导岗位上的人多数时候也需要善于倾听,内向的人更能观察到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更擅长收集信息、激励员工,也善于构想抽象的蓝图,对于决策更慎重,特别是他们在管理团队中的外向者时往往很有自己的方法。
误解七:内向者不懂得享受
内向者在家里或是在自然的怀抱中是非常放松的,但在公共场合他们就会变得拘谨起来。内向者不喜欢嘈杂的环境和刺激的体验。如果环境太吵闹的话,他们就会走得远远的。他们的大脑对于一种叫作多巴胺的神经递质非常敏感。内向者与外向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神经控制通路。
误解八:内向者的情感不够丰富
虽然内向性格的言行举止从不夸张,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心里没有饱满的感情。只不过他们善于控制,比较倾向于用更加细腻的方式处理和表露感情。就像很多内向的人一样能从事演艺行业,一样具备幽默的细胞,虽然他们表现出来的方式是克制的,但他们的细腻和深刻,也许更能够体现情感的真谛。
误解九:内向者要改变自己成为外向者
世界上多数人是性格内向的,而且大多数专业性人才都是内向的,这里面有科学家、音乐家、艺术家、诗人、导演、医生、数学家、作家和哲学家。这就是说,内向的人自有其成功之道,不必强迫自己成为外向者,要尊重自己的天性并对整个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事实上,人的智商高低与内向的程度成线性比例,有研究表明,越内向智商也就越高。
社会上有很多案例让我们重新认识内向的人:比如一个被很多人羡慕的人,17岁轻松地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22岁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29岁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34岁创办网络公司—搜狐。这个天才型的人物就是搜狐CEO张朝阳。他曾做过自我剖析:“我是个比较沉默寡言的人,很内向。我话少的原因是我追求真实。追求真实源于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同时跟学物理有关。学物理总要探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都要探个究竟。”张朝阳内向而聪敏,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内向者的力量。
在这里我延伸一下,张朝阳属于INTP(学者型,又叫工程师)人格,第一官能是内向思考。就是能把逻辑结构当成面包来吃,并且吃得津津有味的人,这是比较稀有的人群,但是比哲学家还是多一点,约占人群的2.5%。张朝阳喜欢挑战各种不可能,在外人看来好像是挺外向的样子,实际上都是伪装出来的。
所以,强行让一个性格内向的人舍弃自己的个性,被迫融入外向型的社会是不合情理的,也是不可取的错误选择。内向的人也可能会因为自己与大众之间的差异而心生憎恨。如果有谁觉得自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那么无须太过紧张不安。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然后再和其他的内向者多做交流,充分吸取别人的长处,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虽然社会会给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大的压力,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要学会尊重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