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和没有安全感曾是促使我一直前进的因素。

在学生时代,我接受并习惯性地利用自己的焦虑性格。这种不安的心理状态总能让我怀疑自己不够努力。因此,在人生大大小小的环节中,我总是习惯“再多一点点”(I will always go for the extra mile),这样的心态也确实让我在学生时代一次次地拿到了最优秀的成绩和意想不到的机会。

步入职场后我发现,那些在头部咨询公司提前升职的同学也有这个共性。每次他们在项目实施前,都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事前的深思熟虑会让他们在每次发言时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发光机会。作为同事,我会敬佩甚至羡慕这样的人。但作为朋友,我更能了解他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但现在,我不再认为焦虑和不安是促使我向前走的动力。

因为这样的情绪往往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并且常常会让人透支和崩溃,随着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人们可能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无法坚持跑到终点。回看自己崩溃的状况,一般都是因为急于出成果以及对自我施加过多的压力。这种极度向上的精神往往会让人失去人生的平衡。

我最严重的一次透支发生在大一期末考前的假期。那一个假期,平均每晚我只睡4~5小时。最极端时,一天中我只有30分钟吃饭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在学习。最严重时,两份实习工作(花旗银行+麦肯锡)、辩论社选举和地理考试都积压在一起,极度的高压导致我在这个重要时刻高烧了两周。

在那两周里,白天我躺在宿舍的单人**靠刷剧麻痹自己,晚上则在失眠中复盘自己糟糕的现状。

转机发生在大二那年,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尝试“独行”。

独行看似不合群,但对我而言,需要这样的一个时机来让自己“慢下来”。

起初,我选择了拒绝不重要的社交,这让我意识到,曾经以为一定要见的人和要去的场合,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意义。在咬着牙跨越了“孤独”和“不合群”的障碍后,我在这一学期中,拿到了日后入职的第一份负责合并并购的投行工作。

后来的两年,我渐渐开始享受独行的状态。我开始慢慢对抗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情绪的“同辈压力”,懂得了“闭关社交”的好处。

阶段性的自我独处可以让人实现更好地复盘,它可以帮助自己从大环境的快节奏中,回归自己的内心。

就像在很多金融企业中,每周五晚都是同事们一起在酒吧放松的欢乐时刻。这确实非常解压,毕竟可以与战友们一起释放拼搏一周后积蓄的压力,但它的代价就是用一晚的解压丧失整个周六的清醒。所以,我很快成为那个“无趣”、早退不合群的人。

做出这个选择后我发现,其实大家都很包容,会尊重你的选择。

现在的我,完成了自己这一年预设的所有目标,并且下定决心再也不给人生设定任何考核指标。

我希望未来的自己可以一直向上,但在向上的路上不要以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作为代价。

就像那个家喻户晓的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兔子真的是因为懒惰和自大才输的吗?乌龟真的爬得很慢吗?现在的我,对这个故事有了不一样的解读。跑得飞快的兔子,可能透支了自己的精力,而跑得慢的乌龟,则可能胸有成竹地在向终点前行。

快和慢不重要,保持自己的频率,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