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当和新认识的朋友聊天时,我都很愿意了解对方的童年。

这是一个很有效的聊天方式。因为一个人在哪种文化环境下成长,童年经历过什么事情,都会对他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其说我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如说我的童年是复杂的、充满挑战的。因为9岁的时候我就离开家乡来到英国留学,开启了独自在异国他乡的漫漫求学之路。

现在回想起来,我时常会感谢这段经历,也感谢一直努力不肯放弃的自己,是那个懵懂莽撞的小女孩,让我成了一个勇敢的大人。

2018年,我在牛津辩论社辩论的视频被传到了网上,意外获得了许多人的关注。赞美、鲜花像海水一样向我袭来,我甚至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频繁地看到一篇名为《比你美丽又比你优秀的女孩》的文章在不断转发。

自豪、骄傲当然是有的,就像是一个努力的小孩子突然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朵小红花。但同时我也觉得多少有点滑稽,因为在我的童年里,我总是那个得不到小红花、个头矮小、让老师头疼的差生。

我出生在一个好年代。

1998年,是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调整经济战略后,中国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所带来的重重困难。这种变动给普通人带来的,既有风险,也有机遇。就在这一年,身为牙医的父亲和在单位上班的母亲都“下海从商”了。

我们父母这代人,很多都认为自己“要为儿女而活”,他们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只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虽然无可奈何,但也因为他们的忙碌,我们一家人无法天天生活在一起,我在本该读幼儿园的年纪就被送到了寄宿学校读小学,后来也由于父母的工作变动,频繁地转学。光是在小学期间,我就转学了四次。

我从小就有些挑食,所以长得并不怎么结实,可以说是“小小一只”,加上年纪比同学们都小,就更显得弱小了。在还没建立起成熟的世界观的时候,孩子们总是喜欢追逐同类,排挤异类,我当时的交友状况可想而知。

作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女孩,奔波的童年反而锻炼出了我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我是家族里最小的孩子,在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无法避免地被拿来跟家里的表哥表姐们作比较,这着实让我苦恼了很久。因为小时候的我除了比较伶牙俐齿之外,并没有任何“出类拔萃”的优点。甚至母亲买的家里的第一架钢琴,也很快从五音不全的我的手里,转赠给了我那个拥有出色音乐天赋的表哥。因此,每次大家庭聚会,闪光灯总是照在有才华的表哥表姐们身上。“前辈”太优秀,衬得我这个老幺像一只小呆鹅。

但对父母而言,自己的宝贝永远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因此我每周的行程也被各种课外辅导班安排得满满当当:奥数、英语、小主持人、速记,没有一项落下。密不透风的学习计划让我觉得自己像一只迷路的小鸟,找不到家的方向,只能不停地扑棱着翅膀,告诉大家我有在努力。

但失败依然频繁,每一次都让我倍加沮丧和自卑——我永远都记得六岁那年,那次令我懊恼、伤心、羞愧的经历。

当时报名奥数课需要先通过入门考试。答题时间结束,我看着落笔零散的卷面,失落地跑到了办公室隔壁的卫生间。小小的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父母殷切的期望。

一墙之隔,我清晰地听到母亲对老师的请求声:“茜茜是一个很机灵的女孩,她一定会快速赶上来的,拜托您了。请您相信我,她很聪明,会很努力的。”

我的母亲是一个自信、从不向人低头的女性,但是此刻,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恳求。听到她这样与老师谈话,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因为胆怯,也因为羞愧。

最终,老师被妈妈的诚恳打动了。我用凉水洗了把脸,假装什么都没听到。一个6岁的女孩,是无法处理这样复杂的心情的。回家的路上,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能望着窗外疾驰的风景默默流泪,惭愧于自己的差劲,觉得这样的自己对不起父母的付出。

我是不是真的这么差劲?我是不是永远无法成为让父母骄傲的孩子?

那时的我,心里充满了对自己的怀疑,也坚信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唯一的幸运,只有爱我和相信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