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庭的关系,是每个人需要毕生探索的课题。

原生家庭论是这两年非常流行的观点。就像我在这本书的开头所讲过的那样,一个人的童年往往会对其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庭会带给我们温暖,但同样也会带给我们伤害。当我们与原生家庭和解,实际上就是与过去和解,与所有在过去遭受过的“苦难”和解。

有些人会宣扬“原生家庭决定论”,认为过去不可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早已在他童年时写尽了,但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和解是我们拥抱时间的方式。往事不可追,现在和未来往往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写这本书时,我刻意在前半部分留出了关于我经历的空白,这种刻意并不代表我的懦弱和回避,而是想要避免读者可能产生的固定思维。

而现在,我想更全面地分享我的“过去”。

从小,我不仅像前面所讲述的那样,是一个自信、有野心的女孩,同时还是一个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女孩。我的成长经历很极端,不管是家庭收入、父母关系、同学关系还是自我认知,都发生过非常大的变动。

我的父母在三四十岁的时候有了我,作为“老来得子”的那个“子”,我从小就被他们视为掌上明珠。

四岁以前,我可以说是过着“小明星”的生活。每次父亲的公司拍宣传广告时,总会给我找到一个上电视的角色。我的母亲也会在各大会议和年会上给予我表现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一个小女孩在上百个人的年会上朗诵着《三字经》的场景,似乎十分滑稽和尴尬。但种种被动展示的机会,都让我认定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和出色的小孩。

父母极端的宠爱很容易导致溺爱,让我变得越发自大,也越发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所有事都“说一不二”。可想而知,我这样的性格,在进入校园后,是很难交到朋友的。进入学校以后,我成了那个容易得罪人、爱争强好胜、不讨喜的孩子,这让我感到十分失落和沮丧。

而父母的关系,也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悄然发生了巨变。我从一个人人羡慕、备受宠爱的小孩,变成了一个母亲教育我要靠自己撑起一片天的“大人”。母亲总说,别人就像一面墙,总是会倒的,只有靠自己,才能真正撑起自己的未来。至今我记得她讲这些话时的神情,而我此后独立又野心勃勃的性格,也似乎在那个时候就决定了。

那个时候的社会氛围不比今天开放,离异家庭会遭到很多不友好的社会评价。父母因为担心我的未来,在不幸福的婚姻里纠缠了三年之久。争吵、愤怒、悲伤和埋怨,这些情绪充斥着我的童年。现在回想起来,一切悲伤都幻化成了卫生间里只剩下碎片的结婚证书。美好的过去成了一幅画,永远定格在了那个镜头。

这样心碎的经历,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人的情感和关系抱有强烈的不安和不信任。9岁出国留学,我不仅是希望自己在学业上可以重生,也是希望自己可以逃离那个令人伤心的地方。但当我离开家后,我开始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愧疚,尤其是对一直支持我、爱护我的母亲。一方面我需要不断向前,证明自己,另一方面我又内疚不已。这样纠结、矛盾的情绪,伴随了我整个青春期。

随着异国的成长经历渐渐丰富,我逐渐填满了那个不安的自我,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其实不需要打赢每一场仗。失去和得到,不再是对立的关系。有些时候,我失去了很多东西,但也得到了很多成长的经验。那些不好的经历虽然改变了我,让我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和温馨的成长氛围,但同时也让我获得了最宝贵的“自己”。在异国他乡的这些年,我得以成长,我得以向外获得,得以向内探求,逐渐地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获得了更真实的内心。

现在的我变得平和,也变得宽容。现在的我,坚信“纷纷万事,直道而行”。我需要的,是与时间握手,是认清自己的目标,并不断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