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安徽文艺出版社邀约,去年我的两部长篇作品由他们盛装再版,现在又有中短篇小说集《怒目金刚》、散文随笔集《空院残月》两部经他们编辑加工再版,其中有些偏什是我近年来的新作,余下的《山南水北》《日夜书》等,也拟在今后适当时机纳入。

这些作品的体裁定位多少有些模糊。有的更靠近小说,但小说里有散文;有的更靠近散文,但三文理有小说。多年来,我对俄国文学中只区分“散文”与“韵文”的传统饶有兴趣,也相信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代表的中国小说传统来自散文,与欧洲小说传统来自戏剧形成了触目的差异。既如此,作为一个现代中国写作人,接续本土文学的审美源流,在全球化多元竟放的格局下,寻求某些一类的体裁特点和表现形式,哪怕写得不三不四非驴非马,哪怕碰个头破血流,是否也值得一试?

这就是上述作品的缘起,也是我有时候更愿意用“写作”“叙事”一类概念来取代“小说”的缘由。另一番考虑是,唱片与短篇不仅有长度的区别,还有效能的不同侧重。作为一种大容量,长篇作品理应承担一种体系性的感知和立言,不能只是短篇的拉长;理应是对世道人心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剖示,相当于一次记忆和想象的“大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尿检、血检、胸透、B超、CT、MR等手段全方位地启动,并非黑心医院宰客的虚招烂套,一般情况下是因为医生遇到了疑难,遇到了大问题。

长篇就是处理大问题的常用工具。优秀的长篇作品一般都具有内在的大结构,以回应时代和社会中重大而艰难的挑战。所谓“重大”,是指作品必涉及大多数人充满痛感的境遇和感受,不能止于太太的减肥之忧或书生的闷骚之苦,不宜游戏于一地鸡毛----哪怕这些东西在短篇作品里具有一定的合法性。所谓“艰难”,是指作者通常纠缠于两难的纠结,甚至是自我对抗的苦斗,承担着精神前沿的巨大风险,大多时候很难用对或错,黑或白、yes或no的举牌表态来及时裁决----哪怕这种裁决的简单明快,在不少短篇作品里在所难免不必苛责。中外文学史上的托尔斯泰、曹雪芹等前辈,就是这种为难自己的行家、敢于在深水区远航的高手,使长篇的体裁能量得到了一次次最好的释放。我对这种伟大的文学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感谢好友何立伟先生为我的作品配图。

感谢读者们的阅读与批评。

韩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