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听少讲:学会耐心地倾听

父母多听少说是亲子沟通中的基本原则之一,父母应该学会耐心地倾听女孩的心声。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不注意倾听女孩的感受,最终导致女孩不愿与父母说心里话,甚至彻底关闭沟通的大门。

王梅从小成绩优异,是个念书的好苗子。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父母商量再三,决定让王梅转到市里的中学读书。爸爸在农村老家承包蔬菜大棚赚钱,妈妈在城里陪读。

王梅转学后,一方面,身边高手云集;另一方面,由于来自农村,当她面对条件优越的同学时,就会有强烈的自卑感,所以她的成绩大幅度下滑。在原来的学校里,她几乎每次都考第一名。到了新的学校,第一次期中考试,她的成绩在班里只能排到第二十名。

因为转学的想法是妈妈提出来的,所以妈妈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全家的经济收入几乎全投在了王梅的学业上,孩子成绩下滑,妈妈完全不能接受。她一遍又一遍地在王梅面前唠叨,说父母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为王梅提供了到城里上学的机会,王梅不努力学习多么对不起父母,等等。面对妈妈的说教和指责,王梅起初还辩解几句,后来就懒得解释了,她变得越来越沉默。

一次放学后,王梅没有按时回家,而是去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等她回到家,妈妈大发雷霆,不由分说,拿起扫帚就向王梅身上打去。王梅情急之中推了妈妈一把,妈妈的情绪彻底失控,说了许多“女儿白养了”“竟然动手打妈妈”之类伤人的话。从那以后,王梅虽然每天都按时回家,却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而且她再也没有跟妈妈好好说过话。

母女之间的疙瘩,直到爸爸从农村老家赶来后才得以解开。爸爸和王梅推心置腹地谈了一次话,在整个交流过程中,爸爸很少说话,一直在认真倾听。王梅坦诚地告诉爸爸自己转学之后很不适应,一直都很自卑,与同学格格不入,一个朋友都没有,而那次同学聚会,是新同学第一次邀请她参加活动。说着说着,王梅泪流满面,而妈妈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女儿内心的委屈,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把女孩当成一张白纸,想教给她尽可能多的道理和经验。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父母一味地说教,女孩未必会欣然接受;父母自认为是正确的说教,未必是女孩想要的。事实上,给女孩以话语权,多倾听女孩内心的想法,爱才能流动起来。亲子沟通的效果并不取决于父母说多少,而在于父母对孩子了解多少、说在点子上的话有多少。多听少讲,才能更好地走进女孩的内心世界。

一、多听少讲,不要敷衍

有的父母在跟女孩说话时,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头也不抬“嗯、嗯”地附和几句,看起来好像是在跟女孩交流,实际上父母的注意力根本不在沟通上。女孩会敏锐地捕捉到父母的心不在焉,从而失去与父母沟通的兴趣。

二、多听少讲,让女孩自己面对问题

很多时候,当女孩向父母诉说她的烦恼时,并不意味着她真的不知所措。很可能她已经有主意了,只是想通过倾诉释放压力。所以父母不要急于替她做决定,而是应该给予安慰,让她平静下来,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三、多听少讲,产生共情

父母与女孩沟通时,应该注意观察她的肢体语言。通过解读她的肢体语言,感受她的情绪变化。当女孩因为一件小事而伤心或者愤怒时,有些粗线条的父母就觉得这是小题大做,觉得女孩反应过度了,或者觉得女孩幼稚可笑,于是居高临下地批评女孩矫情,这就会使女孩因为不被理解而产生受挫的感觉,结果不愿意再对父母吐露心声。

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女孩着想

换位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共情能力。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世界,在父母和女孩的眼中也是不一样的。父母在养育女孩的过程中,应该从女孩的角度出发,学会换位思考,多为女孩着想。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父母带着孩子出去游玩,父母眼中满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琳琅满目的商品,玩了一天,父母以为孩子会非常开心,结果孩子一点都不高兴。后来父母蹲下来才发现,原来从孩子的视角,看到的只是一双双大人的腿。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设身处地地理解女孩的感受,更好地走进女孩的内心世界呢?

一、父母要尊重女孩的性格特点和生长规律

父母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女孩,而应该转换角色,根据女孩的性格特点和生长规律,采取正确的方式与她相处。女孩是胆大还是胆小?是大大咧咧还是心思缜密?父母只有理解女孩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有一对母女去参观广播电视塔,里面有一个弧形的通道,工作人员通过投影仪将一些美丽的画面投射在墙壁上供人们观赏。墙壁上光影浮动,明明暗暗,非常好看。

当这个妈妈带着五六岁的女孩走向那条通道时,女孩怎么都不肯往前走。妈妈只好耐心地劝说:“你看这个墙多漂亮呀,我们去参观一下吧。”“你是不是觉得害怕呀?没关系,妈妈抱着你走过去。”但是不管妈妈怎么劝说,女孩就是不肯往前走。

这位妈妈终于忍不住发火了,她对女孩大骂道:“这么胆小,能有什么出息!好吧,你就在这儿待着吧,别跟着我了!”说完,这位妈妈怒气冲冲地朝前面走去,把自己的女儿留在原地。女孩吓得哇哇大哭,她却不管不顾。

对于大人来说,这条通道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它只是一个观看投影、欣赏艺术的地方,但对于年幼的女孩来说,那是一个晦暗不明、变幻莫测的地方。妈妈只从大人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小女孩的感受,这种做法会加深小女孩的恐惧。同时,妈妈在女儿心中留下的也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形象。

二、父母要真正了解女孩的需求

父母应该了解女孩的需求,并适度满足她的合理需求。唯有如此,女孩才能学会换位思考,拥有共情的能力。否则女孩长大后,即便其他方面非常优秀,但是不会换位思考,不会为他人着想。这样的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必然会造成人际关系和心理方面的困扰。

三、父母应该鼓励女孩做真正的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父母完全不顾女孩的感受,轻则当众对她进行说教,重责打骂。在父母的高压下,女孩会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为了迎合父母,假装不害怕、假装懂事、假装有礼貌,有心事不愿意跟父母说。女孩跟父母的关系看似和谐,其实冷淡、疏离。父母只有真正地为女孩着想,才能赢得女孩的信任。

四、父母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父母的世界是有限的,孩子的未来是无限的。父母要允许女孩有跟自己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意见,不要以为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对,不要总是带着成见去否定和指责跟自己意见相左的声音。

五、父母要注意观察女孩的情绪

当女孩向父母吐露心声时,父母应该敏锐地捕捉到女孩的真实感受,并且通过恰当的方式予以回应,让女孩获得一种被认可的喜悦。这样做不仅能很好地处理女孩遇到的难题,也能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放弃控制:不要逼出“乖女孩”

心理学家曾奇峰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有些父母会把自己弄得惨兮兮的,对孩子说,为了你,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拼命地工作,等等。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想操控孩子,结果孩子丧失了维护自己权利的伦理立场和道德勇气,对父母的要求—哪怕是无理的要求都会无条件地服从。”

父母在孩子跟前“卖惨”,其实是想控制孩子。父母千万不要把对孩子的养育,当成控制孩子的筹码。

一、父母想要控制女孩,是因为对自己的人生不够满意

我们相信,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渴望成为好家长。但是当他们的理想或者说梦想没有实现时,就会将那些未曾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有女孩的父母,会逼着她弹钢琴、练舞蹈、学唱歌、学书法……不管女孩情愿不情愿,不管女孩喜欢不喜欢。其实,父母这种以爱的名义控制女孩的做法,只会“绑架”女孩的幸福。

二、父母想要控制女孩,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

有的父母经历了原生家庭破碎、童年生活动**等痛苦,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在养育女孩的过程中,就会牢牢地把她“拴”在身边,对女孩关心过度:担心她不会穿衣服,担心她吃不饱饭,担心她不会坐车,担心她到了新的环境无法适应……一天24小时,恨不得每时每刻都对女孩进行监控。

三、父母无法控制自己,才会转而去控制女孩

露露的妈妈是一名舞蹈演员,颜值高,穿着打扮很有品位,但露露却是一个比较喜欢自在的女孩,平时爱穿T恤、平底鞋。妈妈想将露露打扮成理想中的小公主模样,露露却偏爱舒适、休闲的风格,母女俩经常为穿什么衣服而争吵。妈妈指责露露说:“一看到你穿的衣服,我就气得胸口疼,昨天晚上我又一夜没睡好觉。”

从妈妈的指责中可以看出,妈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希望通过对露露的控制,达到平息自己不良情绪的目的。虽然露露敢于反抗,但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或者出于对妈妈的担忧,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妥协,做一个父母掌控下的“乖乖女”。

四、父母控制女孩,实际上会将女孩与整个世界隔离

明明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父母却以“不安全”为由把女孩关在家中;明明参加健美操表演要求穿短裙,父母却以“天气冷”为由命令女孩穿上长裤;孩子明明想报考心仪的大学,父母却以“离家太远”为由要求孩子报考离家近的大学。父母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只会折断女孩的翅膀,将女孩圈养在一方小天地中,剥夺女孩自我成长的机会。久而久之,即使将女孩放飞,她也早已忘记了翅膀的扇动。

五、父母控制女孩,剥夺了女孩自律的机会

有些父母会控制女孩的时间,帮她制定一份日程表,要求女孩严格按照日程表来执行,比如几点写作业、几点看书、几点弹琴,等等。时间久了,女孩就会机械地执行父母的安排,丧失了自律的机会。女孩长大后,一旦脱离了父母的控制,就会变得茫然无措,完全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六、父母控制女孩,会让女孩的叛逆期延后

父母过度控制女孩,会让原本处于叛逆期的女孩内心的需求完全被压制。表面上安静、乖巧,内心却有一座火山,只是迫于父母的威严,暂时处于休眠期。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时段,比如结婚后或生子后突然爆发,重新经历青春期或叛逆期,把丢失的自我找回来。

可以说,放弃对女孩的控制,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父母应该早点补上这一课,早点学会放手,给予女孩一定的自由,在尊重女孩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女孩的潜能,让女孩找到真正的自我。

非暴力沟通:轻声细语地管教不听话的女孩

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在人与人的沟通中,由于表达方式和态度的问题,经常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甚至给沟通双方造成重大伤害,因此他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理念。

非暴力沟通,简称NVC,是一种强大、有效的沟通方式,也是一种善意的生命语言。一旦父母接受并掌握了这种沟通方式,就会欣喜地发现:沟通方式对了,一切就都对了。

一、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

父母看到女孩的所作所为时,首先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不要做任何评价。比如看到女孩不跟别的小朋友玩儿,父母可以说:“今天下午我看到你一个人坐在树底下。”而不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受指责女孩:“你太胆小了,你都不敢去跟小朋友说话。”父母要把看到的事情客观地陈述出来,把观察与评论区分开来。因为人在倾听时,对于别人话语中的批评特别敏感,甚至因为想保护受到伤害的自尊心而产生逆反心理,女孩也不例外。

二、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女孩不跟别的小朋友玩儿,有可能是她感到害羞、害怕,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女孩说:“妈妈,我想念琪琪了。她家为什么要搬走?”或者说:“那些小朋友都有新玩具,就我没有。”父母要通过女孩的话语去觉察她的情绪和内心的感受。

三、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了解对方的需求

父母要学会通过沟通了解女孩内心的需求。如果女孩默默地坐在角落,想念搬走的好朋友,那么她正沉浸在失去好朋友的低落情绪中,此时她非常需要父母的安慰;如果女孩不跟别的小朋友玩儿是因为别人都有新玩具而她没有,那么女孩正陷入小小的自卑情绪中,此时她非常需要父母的鼓励。

父母应该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用心的感受,捕捉女孩真实的想法。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上来就是一通批评和说教,女孩很有可能会拒绝与父母沟通,再也不肯向父母敞开心扉。

四、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提出明确的要求

父母应该清楚地告诉女孩,父母希望她做什么。如果父母只告诉女孩不能做什么,女孩多半会感到困惑,因为她仍然不知道该做什么。与其让女孩猜测父母的意图,不如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告诉女孩,父母希望她做什么。

比如对于情绪低落的女孩,父母可以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请求:“爸爸妈妈抱抱你,可以吗?”“爸爸妈妈希望你振作起来,能笑一笑吗?”对于陷入自卑情绪中的女孩,父母可以说:“没问题,爸爸妈妈可以给你买一个新玩具。但是即使没有新玩具,爸爸妈妈仍然希望你与小朋友玩得很好。”

父母不要用非常规手段威胁女孩,也不要用物质奖励去刺激女孩,丢下不理、大吼大叫、动手打骂等暴力的方式就更不可取了。当父母强迫女孩就范时,会激起女孩的抵抗。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十分顺从,其实女孩的内心是抗拒的。

父母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女孩进行沟通,女孩会获得巨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非暴力沟通向女孩传递的是父母的爱和尊重。这样的沟通方式,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不知不觉中教养了女孩,不仅让女孩学会了爱和尊重,而且能够增进亲子关系。

察言观色:读懂女孩的肢体语言

女孩为什么会吃大拇指?为什么会把摆好的玩具突然推翻?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把玩具扔到地上?为什么会躲在门后面偷偷地观察陌生人?

女孩的肢体语言,往往反映了女孩此时此刻的情绪和需求。成年人的肢体语言大都经过后天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儿童的肢体语言却出于本能,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然而,许多父母因为读不懂女孩的肢体语言,造成不少误解,有时甚至造成对女孩心灵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很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弥补。

口头语言虽然是人类最基础、最常用、最直接的交流工具,但是儿童的交往首先是从肢体语言开始的。即使在他们学会说话以后,肢体语言也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女孩的眨眼、大笑、噘嘴、跺脚等动作,就反映了女孩未说出口的情绪和想法。父母要想对女孩进行早期的教育和培养,就必须了解女孩的肢体语言。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女孩的思想和情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麦麦有一个非常喜欢的玩具—一只白色的毛绒小狗。平时父母把小狗放在书桌上,每次麦麦爬到书桌底下,双手举过肩膀或者用后背摩擦书桌,父母就明白,麦麦是想玩小狗了。父母就会把小狗从书桌上拿下来递到她手里,麦麦搂着小狗能开心地玩儿好半天;但如果哪一天父母太忙没留意到麦麦的这些动作,麦麦就会表现得很不耐烦,大哭大叫起来。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肢体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女孩用肢体语言向父母传递信息,父母通过女孩的肢体语言了解她的需求,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并适时地用实际行动向女孩反馈:我们已经接收到你身体发出的信号了。对于女孩发出的信号,父母理解得越准确、越细致,给女孩的反馈越及时、越到位,那么女孩就越能顺利地学会规矩,少走弯路。因此父母应该通过仔细的观察,读懂女孩的肢体语言。

后来,由于工作原因,父母将麦麦交给奶奶看护。但是奶奶在照顾麦麦时,往往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麦麦的需求,忽视了麦麦的精神需求。比如在饮食上,奶奶就把麦麦照顾得非常好。一日三餐,定点吃饭,中间添加辅食和水果,荤素搭配,既营养又可口。但是对于麦麦的情绪变化,奶奶却经常忽视。比如奶奶把玩具小摇铃给麦麦玩儿时,她先是抓在手里好奇地看一看,然后就把小摇铃扔了出去,落在地上“啪”的一声响,麦麦乐得咯咯直笑。奶奶捡回来,她又故意扔掉,再捡回来,她再扔掉。重复几次后,奶奶生气了,拿起摇铃就朝麦麦的手掌心打去,嘴里还不停地数落:“不许再调皮,不许再扔东西。”打过几次之后,麦麦果然不敢再扔东西了。

奶奶不懂儿童心理学,她并不知道,麦麦为什么会把摇铃一次次地扔出去。真实的原因是,麦麦没有玩过这个小摇铃,感到好奇。她将小摇铃扔到地上时会发出“啪”的响声,麦麦从来没听过这种响声,觉得很好听。这并不是孩子调皮,而是孩子体验、探究新事物的一种方式。

作为父母,只有读懂女孩的肢体语言,才能明白女孩的想法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关爱、管教女孩。作为女孩,只有在父母科学的关爱、管教下,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致性沟通:别让女孩左右为难

儿童的身体和心理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容易服从权威,缺乏主见。因此父母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的一致性,让女孩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一个说东,一个说西,人为地制造家庭矛盾不说,还会让女孩思维混乱,左右为难,不知道听谁的好。

夏天第一次见到钢琴就非常喜欢,表示很想学弹钢琴。妈妈告诉她学钢琴很辛苦,夏天执意要学,妈妈拗不过她,就给她花钱报了一个辅导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夏天果然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于是开始各种偷懒、闹情绪。妈妈很生气。心想,我早就提醒过你,是你自己坚持要学的。自己决定的事情,自己承担后果。所以不管夏天怎么闹情绪,妈妈仍旧对她严格要求,每天的练琴任务必须完成,不允许她半途而废。为了练琴的事儿,母女俩时常发生激烈的冲突。妈妈发怒,女儿哭闹,搞得家里鸡飞狗跳。

爸爸跟妈妈的看法完全不一样,他认为应该实行快乐教育,女儿想学就学,不想学也不能逼着她学。为此,夫妻二人闹得不可开交,每次吵架之后就会冷战很长时间。于是,有趣的一幕出现了:妈妈在家时,夏天就乖乖地去练琴;爸爸在家时,夏天就疯玩儿。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不一致,两人背道而驰,用的力就会相互抵消。即使各自为孩子操碎了心,累得筋疲力尽,收效也不会很大。面对相互矛盾的指令,孩子会无所适从,父母的权威性也会**然无存。

一、父母意见不一致,容易让孩子钻空子

比如父母一方严格,一方宽松,女孩很快就会摸清其中的门道。面对严格的家长,她就会表现得乖巧、懂事;面对宽松的家长,她就变成了任性、散漫的淘气包。父母如果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不能保持一致,很有可能让女孩成为见风使舵的“两面派”。另外,父母动不动就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争吵,女孩会惶恐不安,缺乏安全感,甚至认为自己是父母吵架的根源所在,从而进行自我否定、自我攻击。

二、父母意见不一致,要私下沟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我们说父母要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保持一致,并不意味着父母不能有分歧和冲突。要求父母每时每刻都步调一致,那是不现实的。父母可以意见不一致,但要私下沟通协商,切忌当着女孩的面大吵大闹。如果经过协商仍未达成一致,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要以一方的意见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来检验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摸索、调整。

三、父母要共同学习先进、科学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方法

女孩有自己的成长规律,父母只有共同学习先进、科学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方法,共同进步,才比较容易在女孩的教育问题上达成一致。如果一方非常注重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另一方却没有提升,观念陈旧,故步自封,就很容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比如女孩在某一阶段会突然说出恶魔一般的话语:“讨厌你,坏妈妈!”“我要打死你!”诸如此类。如果父母都知道这是孩子进入了诅咒敏感期,就会一起想办法淡化、忽略这件事,或者尽可能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父母中一方明白这个规律,另一方完全不懂,后者就会指责前者溺爱孩子,前者则会指责后者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双方的认知不在同一层次上,就会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互相掣肘。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父母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一致性。这样二人才能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引导女孩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