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晓琪想学游泳,为了防止晓琪中途退出,妈妈报班前跟晓琪约定:游泳课要按时全部上完。晓琪答应了。

第一次上课,晓琪双手趴在浮板上,练习双脚上下拍水。因为动作不标准,被游泳老师纠正了几次。当其他人可以独自趴在浮板上,用双脚拍打着水往前“滑行”时,晓琪还时不时地从浮板上掉下来,最后还呛了水。这时,晓琪要求上岸休息,之后在泳池旁磨磨唧唧,不肯再下水。

看到这个情景,晓琪妈妈马上过来鼓励晓琪:“你可以的,你能行。就像走路一样拍打双脚就行了,会走路就会拍打双脚。教练一直在你身边,很安全的。别担心。妈妈相信你。你看以前跳绳你也学了很久,后来也学会了。”

晓琪却说:“跳绳不一样,跳绳简单。游泳太难了,我害怕。”

妈妈又试着反向激将:“你答应过妈妈的,不能不遵守承诺。这么点小事就放弃,以后让我怎么相信你。你这次放弃,以后就不给你报其他班了。”

晓琪越来越激动,最后吼道:“不报就不报。游泳我也不学了,我什么班都不上了,反正我也学不会,呜呜呜!”说完把浮板狠狠地扔到水里,差点砸到其他人。

最后,晓琪妈妈彻底没辙了,请教练捡起浮板,带着晓琪离开了。

面对游泳这件事,晓琪的自信崩塌了。她不相信自己能学会,所以才抗拒再次尝试。怎么才能帮助晓琪重建信心呢?

自尊指的是不管这件事我是否能做到,我都觉得自己有价值,侧重于对自我价值的整体感知;自信指的是面对事情时我相信我能做到,侧重于对自己能力的信任。

自尊良好的人也可能不自信。例如,面对1000米的长跑任务,毛毛泰然自若地说:“我肯定跑不下来,我还是坐在旁边嗑着瓜子看着你们跑吧!”哪怕他平时跑步成绩很好。

自信的人也有可能低自尊。10岁的雯雯对自己唱歌很有自信,相信能入选合唱队,也愿意为了入选去争取,但是任何失误都会引发雯雯对自己价值的普遍怀疑,这是低自尊的表现。

健康的自信指的是不盲目自信,也不过度自卑。能做自己相信是正确的事情,哪怕这件事并不流行;愿意承担风险;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从中学习;能接受赞美,也能接受批评。

健康的自信可以让人在个人生活、职业发展中更成功。研究表明,自信水平更高的人学业成绩更高,更有动力追求目标。自信本身跟自己的能力同样重要。当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到,他才愿意为了一件事付出努力,并最终掌握做好这件事的能力。

自信不是天生的,而且并不容易发展。特别是对于低自尊的人,自信的发展会更困难。自信的发展一般经历这样的过程:婴儿从出生起,能够从完成一件事中获得成就感。比如,我能扔出一个球让球动起来,我能开门、关门,我能搭高积木,我能数清爸爸吃了几颗樱桃。这种成就感就是自信的雏形。当成就感层层进阶时,儿童的自信也层层进阶到“我可以做很多事”。

但这种成就感会被两种情况打断,从而阻碍自信的发展:一是自己独立做事的机会不充分;二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不能层层进阶。

自信的关键:不怕做错事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呢?我们可以抓住以下几个原则:

1.允许孩子犯错和犯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题他都不会?”“为什么这么点小事他都?”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想法,就像晓琪妈妈一样,认为在水里拍打双脚很简单,也很安全,她为什么要害怕呢?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这种认知传达到孩子那里,会让孩子更在意自己的错误并加深恐惧,从而导致容错率低且容易害怕。

打破这种认知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意识到:孩子不想犯错。人们天生希望自己做好,没有人想主动犯错。孩子犯错通常意味着他们还欠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也正是他们最需要大人协助的地方,是孩子的痛点。如果此时对着孩子的痛点进行批评指责,不仅不能帮助他们改进,反而会打击他们积极的自信心。孩子信心的丧失总是从反复被挑错开始的。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定其他人的情绪。害怕是孩子客观存在的情绪,这种情绪不会因为大人的不认可就消失,恰恰相反,我们越是不认可孩子害怕的情绪,孩子就越会陷在害怕的泥潭里。当允许孩子犯错时,孩子才会知道,犯错不可怕,相反,犯错是学习的机会。自信的人不害怕犯错,不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会犯错,而是因为他们知道怎么从错误中成长。

当允许孩子犯时,孩子会在我们的接纳中学会自己克服害怕的情绪,并学会和害怕的情绪共处,进而实现目标。

2.教会方法

自信来源于做成一件事后产生的成就感。我们可以多帮助孩子做成一件事,帮助他们频繁地体验到做成一件事后的成就感。

帮助的关键是教孩子方法,而不是代办。我教过一个4岁的小朋友多多,每次遇到剪纸任务时他就躲,因为他觉得自己学不会。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不会正确地操作剪刀,总是反手拿剪刀去剪,导致无法沿线剪。我教会多多正确拿剪刀的姿势后,他很快就能沿着线剪出动物的图案,对剪纸信心大增,从此再也不排斥剪纸任务了。

当孩子面对某个任务退缩时,除了接纳他的这种情绪,我们还要先了解他的断层点在哪 —— 他欠缺什么方法和技能导致无法完成任务,然后再教方法。当然,教方法不能变成代办。“剪纸”例子里,如果大人直接拿过剪刀帮多多剪,那么他很难学会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

3.发现并抓住孩子的兴趣

总会有一种天然的动力去驱使孩子们完成感兴趣的事,因为他们更容易从中体会到成就感,以及由此带来的自信。因为一件事而产生的自信也能顺利迁移到其他领域。因此,如果一开始想培养孩子的自信,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另外,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把希望孩子掌握的技能融入他的兴趣里。

上面讲到的多多,本来就排斥剪纸任务,如果让他剪窗花,他多半会躲开。后来我发现他特别喜欢动物。他喜欢看有关动物的绘本,喜欢拿着动物玩偶玩儿。有一次班里举办主题是动物的活动,于是我安排了剪动物的任务:孩子们可以根据打印好的动物图片剪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然后把剪好的动物贴在纸上,做成一本专属动物书。

多多特别想做一本自己的动物书,于是他很勇敢地拿起剪刀,努力克服对剪纸的不自信。虽然不能一下子就学会正确拿剪刀的姿势,但他最后努力剪出了动物的轮廓,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本动物书,他对剪纸的信心大大提升了。

自信公式:复述感受+重建认知

对于0~12岁儿童自信的培养,一个实用的方法是采用沟通公式:复述感受+重建认知。

复述感受指的是用“你觉得……”句式替孩子说出他们的心理感受,让他们觉得被看见和接纳,放下做不好的心理负担,并能在平静的情绪下继续和家长对话。

重建认知,就是让孩子知道害怕以及做不到很正常,没什么可耻的,而且这种现象也是暂时的,只要自己愿意学习就能学会。

通过复述感受和重建认知的练习,孩子会更愿意再次尝试,多加练习,完成任务,建立信心。

上文提到的晓琪,其实她对游泳是感兴趣的,只不过由于缺乏自信导致她有了放弃的想法。第二次上课,晓琪依然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练习,她再次呛了水,要求上岸休息(在晓琪心态改变之前,这是必然的)。

这一次晓琪妈妈改变了方法,她试着从晓琪的视角去理解晓琪的感受:“你很想学会游泳,但是试了很多次动作仍没做对,你觉得很挫败。看到其他人都顺利完成练习了,你心里也很着急。”这时晓琪眼里已经闪着亮光,安静地听妈妈说,没有任何抵触。

妈妈继续说:“呛水的时候很难受,你害怕自己又被呛到是不是?”晓琪点了点头。

看到晓琪的情绪恢复平静了,妈妈继续说:

“其实刚开始学游泳都会呛水。我刚开始学游泳时也呛过水,也很害怕。后来我开始练习憋气,把头埋在水下,头伸出来的时候先吐气,把鼻孔里的水喷出去,然后再吸气,就不会呛水了。你应该是没做好憋气的练习,才容易呛水。”

“你也不用跟其他人比。每个人的节奏不一样,你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练习就好了,不要着急,哪怕这次报的课上完了还没学会也没关系。我们再报几节课,继续练肯定就能学会了。”

晓琪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妈妈,然后点点头。妈妈这个时候说:“那你现在下水再试一试憋气,记得把头浮出水面的时候,先吐气,再吸气。”

晓琪仍旧犹豫。妈妈没有再说话,而是耐心等着。10分钟后,晓琪什么也没说,自己就下了水。过了一会儿,她高兴地跟妈妈说,她知道怎么先吐气,再吸气了。

妈妈问:“那你现在要练习拍脚的动作吗?”晓琪点了点头,跑去找教练了。

事后,晓琪妈妈反思到:第一次沟通时,我怕她放弃了一次后就习惯性放弃,很着急,我希望她快点学会游泳,所以说出来的话听起来好像是鼓励,但其实是否定和催促,这才激起了晓琪的抵触心理。而这一次,我尽量不去想自己的担心和着急,而是从女儿的角度去理解她当时的害怕和挫败。晓琪从妈妈的话里感受到自己的慢、、胆小被接纳,就不抵触了,才会听妈妈继续说,进而被妈妈的话鼓励到。

第二次的对话之所以有效,在于妈妈帮女儿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 不呛水的方法,并教女儿怎么正确呼吸。同时,把游泳这个大任务拆分成更容易掌握的两个步骤 —— 呼吸以及脚部动作。晓琪掌握了呼吸方法之后,信心提升,也就更愿意做出进一步练习脚步动作的努力。

在使用“复述感受+重建认知”这个公式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

不要期待一次就奏效。要做到精准复述孩子的感受其实并不容易,有时我们复述孩子感受时,孩子不为所动,那可能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说中孩子的感受,这时候可以多尝试几次。

孩子的信心会反复波动。这个公式很好用,不意味着用一次就可以一劳永逸。事实上,孩子的信心是波动的,有时在波峰,一推就走;有时在波谷,怎么都拽不动。我们能做的就是,多次邀请,多次鼓励,并始终尊重孩子所做的决定。

忌回避错误。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孩子已经没有自信了,不忍心再让孩子有更大的负担,而回避错误。很多时候,孩子学不会往往是使用错误的方法导致的,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及时指出错误。就像晓琪妈妈第二次就及时指出了晓琪错误的呼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