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在泰国清迈一所著名的国际学校做调研,遇到了9岁的中国学生安安。安安从中国的公立学校转到清迈的国际学校读英语强化班,为接下来正式转入国际学校做准备。他平时住校,周末则被奶奶接到租住的房子。为了安安,奶奶专门搬到清迈陪读,爸爸妈妈则每两周利用周末飞来清迈看望安安。

转到全英语的国际学校后,安安的英语水平进步很快。他的英语水平从近乎零基础,很快进步到能够听懂老师的指令,也能通过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需求。

但不久,安安被多位同学和老师投诉了。

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蝴蝶飞过窗边,他会忽然离开座位去追蝴蝶;有时会因为走神忽然笑出声或大叫出声,打断老师讲课。

他也不愿参加小组任务。被老师多次提醒后,他依然坚持“这些任务我一个人就能做完,为什么要和其他人一起做”。很快,班里没有同学愿意跟安安一组。

安安还出现了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因为家里管得严,他很少有机会接触手机和平板电脑,而学校为了方便在线完成作业,为每位学生配了一台iPad,用于查找资料,获取在线资源。于是,安安经常躲在角落里用iPad玩游戏。

此外,他还出现了说谎、与老师顶嘴、和同学打架等系列事件。虽然安安也接受了学校老师的心理辅导,他的父母还特意将来清迈的频率增加到每周一次。但情况并没有太大好转。在多次收到家长和老师对安安的投诉后,校长不得不建议安安退学。

安安到清迈国际学校之前在某省会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因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打扰同学,他被老师安排在教室最前面的“专座”,方圆一米内没有其他同学。安安父母希望他能更好地管理自己才花了很大的代价,送他出国上学。结果事与愿违。安安非常希望留在国际学校,但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他又很难有效管理自己。

安安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任务上,心理灵活性差,无法根据新环境调整行为,自控能力欠佳。这些都是执行功能差的典型表现。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也称自控能力,指让我们计划、专注、记住指令、多线程推进任务的心理过程,能帮我们排除干扰、抑制冲动、实现目标,就像大脑里的机场管控系统,在多跑道的繁忙机场管理大量飞机使它们安全地起飞、降落。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基于大量研究,把执行功能分为三部分:

工作记忆,监管着大脑在短时间内保留并操纵有意义的信息。

心理灵活性,帮我们保持并转移注意力,适应不同需求,在不同设置下应用不同的规则。

自控,帮我们设定优先级,抑制冲动,做出合适回应。

一个执行功能技能欠缺的儿童, 如同一个缺失了管理系统的机场,无法保证正常工作的运行,就像安安不能适应在国际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最终不得不面临被劝退的后果。根据加拿大认知神经学家阿黛尔·戴蒙德(Adele Diamond)的研究,在入学准备及思考发展上,执行功能比智力更为重要。

执行功能不是天生的,先天条件可能影响执行功能的发展,但所有孩子都有发展出良好执行功能的潜力。我们在育儿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会损伤大脑执行功能的风险因素,包括毒性压力、忽视、冷漠、暴力。接下来就以毒性压力为例来说明,风险因素如何损伤执行功能,家长该如何规避风险因素。

根据脑和身体对压力进行反应的持续时间和强度的不同,科学家们将压力反应分为良性压力、可忍受压力和毒性压力。只有一种压力会损伤大脑的执行功能,那就是毒性压力。毒性压力指的是剧烈、频繁、大范围、长时间的压力。比如身体和情绪遭受虐待,长期被忽视,极度贫困,父母滥用药物,父母重度抑郁,等等。其他两种压力,良性压力可以促进孩子执行功能的发展,可忍受的压力对执行功能有潜在威胁,但只要父母引导得当,孩子的压力系统就会回归平衡。比如,偶尔对孩子的大吼大叫,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主要属于可忍受压力,只要家长引导得当,并不会造成永久性大脑损伤。引导的方式可以通过吼叫孩子的复盘道歉来补救,告诉孩子:“很抱歉,我不得不发火,因为你不吃药,妈妈太着急了。发脾气是妈妈不对。”

但是如果频繁对孩子吼叫,甚至打骂,就需要拉响警报。因为这种毒性压力会造成孩子剧烈、高频、延长的压力反应。孩子的大脑还没有从上一次压力反应中恢复过来,又要疲于应付再次袭来的巨大压力。在持续的压力中,儿童的压力系统得不到修复,就只能重建一套新的压力应对系统:大脑更容易启动压力反应而很难关闭压力反应,发展出反常的皮质醇模式。大量的皮质醇会破坏神经元,阻止新的神经通路形成,且会阻断已经建立的神经通路。在反常的皮质醇模式下,大脑非常脆弱,无法屏蔽皮质醇带来的伤害,从而被永久伤害。这种伤害往往对执行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毒性压力会损伤开展执行功能的大脑区域。首先是杏仁核。杏仁核里含有大量皮质醇接收器。在反常的皮质醇模式下,杏仁核极易被唤起,引发“杏仁核接管”反应,导致儿童充满恐惧和警觉 —— 觉得周围处处是危险的而无法专注于任何事情。其次是前额叶。前额叶负责保管工作记忆、抑制冲动性行为、关闭皮质醇反应、防止不必要的“杏仁核接管”。毒性压力会损伤前额叶,破坏前额叶的上述功能。前额叶被损伤,就像加满油的汽车没了刹车。最后是海马体。海马体负责存储记忆,同样含有大量皮质醇接收器。大量皮质醇冲入海马体会影响记忆力、学习能力和情绪。

每次对孩子的大吼大叫,都会给孩子的大脑发育带来一次无法抵抗的摧毁。你是否还决定启动这场风暴?当然,我们更容易忽略良性压力。良性压力指适度的、短暂的压力反应,是轻微的、正常的焦虑。比如,第一次去幼儿园,被人抢了玩具,马上要登台表演了,下周要进行数学考试。在成人的协助下,压力系统面对良性压力可以有效工作,可以帮助孩子学会适应环境、平复情绪、获得掌控感。所以我们不需要对孩子的焦虑反应过度。良性压力对孩子执行功能和复原力的发展是必要的,并有好处的。过度干预反而导致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促进执行功能发展的因素

促进执行功能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打造高质量的环境、建立高期望,以及玩游戏。

1.打造高质量环境

我们可以审视家里的环境,看看物理环境、家庭氛围、制度环境三方面是否能支持孩子进行充分的探索和成长。

1.1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包括家里的布置、物品的摆放等,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打造:

①整体布置。

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整体布置最关键的是安全。只要是摆放在外面的东西,即使是危险物品,孩子也会碰,仅仅靠“不许碰”的指令是不能阻止孩子触碰危险物品的。另外,使用过多“不能做”“不许碰”等指令,也会限制孩子探索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孩子活动的便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检查家是否足够的“儿童化”:

尖锐的桌角被包好。

易碎物品、钱包等不希望孩子触碰的物品(比如口红),全部放在了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所有窗户都安装了护栏或者纱窗,孩子无法推开或者打开。

所有电源插座都有安全盖或者被挡住。

所有的洗涤剂、药品、危险物品等都被放入上锁的柜子里。

方便收纳:有能够收纳玩具和书本的收纳盒和架子。

动静分区:布置一个不容易被打扰的安静区域,配好桌椅、毯子、抱枕,方便孩子开展安静活动,如读书、捏橡皮泥、涂鸦等;布置一个地垫区,供孩子玩积木、乐高、轨道、拼图等容易发出声响的活动,这样既可以保护玩具,也可以降低噪音。

6岁以后,整体布置需要满足孩子学习和生活的需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检查:

孩子的卧室不摆放屏幕。

学习的空间安静,光线充足,且不容易被干扰。

一个可让孩子独处的温馨的私密空间。

曾经有位妈妈来咨询,说孩子学习的时候特别容易分心。仔细了解后发现,这位妈妈把书桌摆在了鱼缸旁,孩子一抬头就能看到鱼游来游去,鱼缸的水循环系统也会持续发出声响,视觉和听觉上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干扰。家长把书桌搬到对着墙的角落之后,孩子学习时明显更专注了。

②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指可以促进儿童发展以及学习的所有材料。孩子应该能方便获取所有材料。比如,积木收纳盒最好放置在活动地点旁边,方便孩子获取并收拾积木。

对于操作材料我们有一个常见误区,那就是东西越多越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有限制了材料数量,孩子才能更专注地玩。一个2岁孩子的妈妈向我咨询:家里有很多玩具,但孩子都不感兴趣,不管什么都是摆弄两三下,就扔到了一边,换下一个。出现这种现象,恰恰是因为玩具太多了,孩子总在探索新玩具的路上,而对旧玩具就失去了解锁多种玩法的兴趣。

面对孩子“什么都想要”的愿望,家长可以采用“愿望清单”加“预算管理”的方式,让孩子把想要的物品放入“愿望清单”中,再从清单里选出预算内最想要的东西购买。这种延迟满足能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此时想买的冲动,应对暂时得不到的失望,有策略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 这就是复原力的核心。

③可视化材料。

可视化材料指贴在墙上、柜子上,摆在桌面、床头的图文信息。在精心设计的情况下,这些材料可以积极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感受,增强孩子的胜任感。可视化材料在以下几方面特别有意义:

a.把教育融入生活。给家具贴上名称标签,就是最早的字感启蒙,孩子最先认识的字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字。等孩子大一些了,可以贴英语标签、拼音挂图、笔画挂图等。孩子正在学的,以及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都可以展示在墙上。

b.建立良好习惯。可以将孩子的活动常规及习惯细节做成图片,贴在他开展此项活动的位置。这里的常规指的是开展一项活动的固定流程。比如,3岁孩子就餐前的常规是洗手,摆好纸巾、碗筷、水杯,然后坐在餐桌旁。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三个动作画出来,贴在餐桌旁,引导孩子就餐前检查是否做好了用餐准备。再如培养收纳习惯,家长可以在收纳盒外贴上物品图片,提示这个盒子的物品类别。

固定常规会让孩子有安全感,也能促进习惯固化。可以说,常规就是学前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钥匙,做好了常规,孩子才会形成较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在6岁之前,对于吃饭、洗手、喝水、睡觉、刷牙、屏幕使用、玩具收拾等活动,家长都应该建立常规。而图片是展示常规的最好方式。

c.表达期望。孩子的用餐礼仪可能是让家长比较头疼的问题。与其每次吃饭时碎碎念,嫌弃孩子糟糕的用餐行为,不如用一张图片清楚地向孩子展示如何正确地用餐。可以在餐桌旁贴一张餐桌礼仪图,这样做到一目了然,让正确用餐有了清晰的样子。

1.2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指家里的文化和气氛。家庭氛围时刻影响着家里每个人之间的互动,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对抗所有挫折的底气最终来自爱和安全。除了父母的语言、行为,最能给孩子带来爱和安全的方式,就是营造家庭氛围了。下面这些营造家庭氛围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感到爱和温暖:

①布置照片墙和作品展示区。可以在家里准备一块照片墙,让孩子贴出喜欢的家庭照片;也可以准备一块作品展示区,展示孩子最近的作品,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

②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有个妈妈曾跟我说:“我每次跟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都会回嘴‘我每次都帮你,你为什么不帮我穿鞋子’?”我追问:“你平时都让孩子帮你做些什么呢?”妈妈说:“做家务。”这里传达的信息本身就错了。孩子做家务,并不是在帮妈妈。因为做家务不是妈妈的任务,而是家里每个人的任务 —— 包括孩子。我们应该从小告诉孩子,家里的每个人都需要承担家庭责任,包括做家务、维持家里的干净整洁、改造家里的环境等。

③设置家庭时间。孩子生日、取得重大进步时,都可以安排一个家庭时间。可以一家人一起开展一项活动,比如,玩桌游、玩拼图、看电影、尝试一家新的餐厅等。这样的时间能让孩子感到温暖。

④给孩子安排职位。从3岁开始,孩子特别喜欢当领导。如果这个需求得到合理满足,他们就能发展出自主性。比如,他们可以是照片墙老板,决定这里贴多少照片,贴什么照片,什么时候换照片,可以指挥爸爸妈妈去打印照片;他们也可以是野餐零食管理员,决定外出野餐带多少零食,带什么零食,什么时候吃零食;他们还可以是灯光负责人,负责每天关灯;等等。

1.3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指的是一天活动的时间、顺序、长度,即我们通常说的一日流程。一日流程指的是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常规指的是一件事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完成。一日流程通常包括了一件事的常规。可预测的流程和常规能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并帮孩子适应环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当孩子清楚地知道一天会发生什么,他就不会慌,也不会通过过激行动来表达心里的迷茫和慌乱。

孩子需要视觉辅助来理解信息。据统计,大约80%的孩子都是视觉型或动觉型学习者。这类学习者的特点是,看1遍比听10遍还有用。如果我们只是说“该吃饭了”“要出门了”“要睡觉了”,孩子不一定能接收到。通过可视化流程表,就可以让他们用视觉消化关键信息,让每天的关键活动及时间一目了然。可预测、清晰可见的每日活动可以帮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更遵守时间,在活动间的切换更顺畅,养成到点开展对应活动的好习惯。

可视化流程的使用准则:

①抓关键时间点。每天起床、吃饭、吃小食、入睡的时间最好能固定下来,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养成稳定、规律的作息习惯。其他活动可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安排,比如,玩耍、阅读、画画,以及各类课程穿插安排在上午和下午,每项活动的时间安排60分钟即可,不需要固定,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②每天至少两次自由玩耍的时间。学前儿童每天需要至少两次自由玩耍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段,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玩耍的内容,户外最佳,成人不需要干涉指导。

③使用儿童友好模式。一般学前孩子还没有时间概念,在数字时间之外,他们还需要一个钟表图案来理解时间。学前儿童认字不多,大量文字对他们来说就是大写加粗的“劝退”,他们主要靠图片来吸收信息。因此,可视化流程必须以图片为主,至于图片旁边的文字,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反而是次要的。进入小学之后,这个可视化流程表可以逐步减少图案,增加文字量。

④用流程规范每天的生活。早餐前可以带着孩子了解今天会进行的活动,让孩子对一天的安排有心理准备。可以准备一个木质晾衣夹子或者一个桃心,用以标示现在正在进行的活动。每完成一项活动,让孩子自己把夹子移到下一项活动。切换活动时,指着日程表,提前10分钟提醒孩子,让孩子对正在开展的活动进行收尾,为进入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还有10分钟要吃饭了,准备收玩具了。”“还有15分钟就要进入睡觉流程了,准备收拾玩具了。”

以下是典型的5岁孩子的可视化一日流程:

图11 一日流程图

2.建立高期望

提升执行功能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是高期望。我们应该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独立性、社会情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出与其年龄相适宜的高期望。

对于0~2岁儿童,期望包括:禁止打人、咬人、踢人等行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化”的阶段,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无法区分好坏,自控能力也很弱。但他们可以从父母的回应里知道界限,并控制自己不越界。当孩子出现越界行为,父母可以温柔坚定地抓住他的手或脚说:“不可以!”这样能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边界感。

对于2~6岁儿童,核心期望有三点: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进而让他们承担责任,学会独立;二是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让他们尊重一日流程、生活规律;三是正确使用物品,让他们正确地玩和学,深入探索。

对于6~12岁儿童,可以进一步提高要求:试着自己想办法;按时完成任务;说话算话;礼貌待人;帮助他人。在高期望下,孩子会不断进步并从进步中获得巨大的胜任感,越来越优秀。

期望(expectation)也有其他叫法,比如规则(rules)、标准(standards)、准则(norms)、指南(guideline)等。本书中不对以上叫法做区分,统一将期望看成开展一项活动的正确行为。

树立期望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需要孩子参与建立规则。只有当所有当事人理解、认可期望时,期望才能发挥作用。当孩子参与期望的讨论和确立,他们就能建立这样的认知 —— 他们本身才是高期望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也更有动力达到期望。

我们可以和孩子开展这样的讨论:“我们应该怎么约定?怎么让家里每个人都安全舒服?我觉得我们要正确使用物品,这应该是一条家庭公约,你同意吗?这个行为意味着什么?这个行为会怎么影响其他人?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你实现目的?”孩子3岁时就可以开展这样的对话,哪怕他们不能回答出来。这种讨论的过程会给孩子种下一颗达到期望的种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讨论的过程就是内化期望的过程。

其次,清晰地传达期望。家长以及老师的期望和学生的表现线性相关。当他们吃午饭时,大概率不会记得两天前刚刚和爸爸讨论过的餐桌礼仪,开始含着食物大声说话,这时就有必要指着旁边贴着的“餐桌礼仪”图示提醒一下,“咽下食物再说话,免得呛到。”或者“吃饭的时候想说话该怎么做?”提醒之后孩子很快就能回归期望。

最后,期望一致并正向鼓励。期望一致,就是说这种期望对家里每个人都是一致的。如果给孩子定了一个“吃饭时不能说话”的规则,大人吃饭的时候却不停地讲话,这就是不一致。期望一致也包括家人间能够传达出一致的期望,如果爸爸说一样,妈妈说另一样,孩子确实会迷惑。正向鼓励就是说,当孩子做出满足了期望的行为,家长可以及时用语言鼓励,不仅鼓励做得好,也要说出为什么做得好。正如凯瑟(Kaiser)博士所说:“抓住自然的机会做好榜样和示范,比如讲故事、角色扮演时,并不停强化这些期望,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带来惊喜的表现。”

3.玩游戏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建议在家可以多用游戏法,促进执行功能发展。以下介绍几款经典游戏。

①躲猫猫。躲猫猫对发展客体永恒,缓解分离焦虑、管理行为,抑制冲动,以及发展工作记忆非常有帮助。孩子在躲猫猫过程中需要记住找什么,已经找过哪里,这锻炼了工作记忆。他们需要在启动寻找动作之前,抑制自己掀起手帕或者偷看的冲动。躲猫猫游戏有多个版本,以适应不同年龄和目的。

a. 6~18个月。

把玩具藏在手帕下面,鼓励婴儿找到玩具。婴儿找到之后,当着他的面再把玩具移动到另一条手帕下面,鼓励孩子再次去找,以此训练工作记忆。

把头“藏”在大浴巾下面,问“妈妈在哪里”,鼓励孩子把浴巾拿掉,然后把浴巾盖在孩子头上,大人拿掉浴巾。轮流这么做,训练抑制冲动。

藏在家具或门后面,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露出一只脚或者胳膊,作为线索提示,让孩子高兴地找。

让孩子躲起来,大人找。孩子会听着大人寻找的声音,通过声音来追踪、记忆大人所在的位置。

b. 18个月以后。

捉迷藏。不留线索地藏好,让孩子来找。孩子需要记住已经找过哪些位置,以此来锻炼工作记忆。孩子要等妈妈藏好,听到寻找指令后才能开始寻找,这锻炼了他的抑制冲动。

藏物品。把物品藏在你们约定的一个范围内,轮流寻找。

猜宝藏。准备若干倒扣的纸杯,让孩子看着自己把“宝藏”放在其中一个纸杯下面,然后调动纸杯的位置,请孩子猜测宝藏在哪个纸杯里。升级版可以放两个宝藏或者准备更多的纸杯。

②模仿游戏。

2岁左右的学步儿非常喜欢模仿成人。他们在模仿的过程中需要记住大人的动作,轮到他们时,会调用记忆做出大人刚才的动作。这对增强工作记忆、抑制冲动非常有帮助。

可以一起搭积木,大人搭出一个形状,然后推倒,邀请孩子模仿刚才的样子搭。

家长示范怎么使用玩具,怎么收玩具。

家长示范扫地、拖地。给孩子准备小号的扫把、簸箕、拖把,让孩子模仿大人的样子扫地、拖地。

③过家家。

a. 18个月~3岁。

学步儿一般从18个月开始具备玩简单过家家的能力。这个时候开始,扫地动作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扫地,而是帮自己的布娃娃打扫房间。

在想象游戏中,我们可以问孩子他正在做什么,或者鼓励孩子复述情景。

和孩子一起玩,但是让孩子主导。比如,孩子把“水果”端给你,你做出享受的表情“吃掉”。然后问孩子:妈妈的角色是什么?妈妈应该怎么做?孩子在回答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管理行为。

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过家家”材料,比如玩具娃娃、衣服、厨具、餐具、食物、医药箱等。

b. 3~5岁。

这个时期,“过家家”发展出更高阶的形式。孩子在玩“过家家”时会自编、自导、自演出想象场景,这些场景通常来自他们的生活。比如,他们可能演出治病的全过程,每个参与的小朋友都有角色 —— 医生、护士、病人,他们配合着演出所理解的看病场景 —— 听诊、把脉、开药、吃药、康复。

我曾经看过班里的小朋友在玩“过家家”时,演出了在家办公一整天的场景。他们先在纸上画出键盘,然后把纸折成电脑的样子,作为他们的办公电脑。然后演出早上的电话会议、电脑前工作、中午吃饭叫外卖、饭后午睡、晚上一起看电影等一系列场景。在“吃完外卖”后,甚至说“太难吃了,给他们差评”。

在玩“过家家”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反复使用工作记忆 —— 记得自己的角色和剧本,使用冲动抑制 —— 要好好地坐着表演,发展心理灵活性 —— 本来在家办公的剧本灵活发展到了户外露营。除了发展执行功能,“过家家”还能提高社交技能、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是学前小朋友每天都应该玩的游戏。

家长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支持小朋友玩“过家家”,使其形式越来越丰富。比如,多给小朋友读绘本,带他们去参加各种户外活动,看一些视频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多准备一些玩偶、手偶,以及不同角色的服装(警察、医生、飞行员、宇航员等);鼓励孩子自己制作需要的材料;教会孩子使用思维导图来计划娃娃的家。

④冲动抑制类游戏。

2岁左右可以引入“木头人”游戏。音乐响起时,孩子可以自由舞蹈,音乐停止时,孩子需要变成木头人,一动不动。

3岁之后,这个游戏可以进阶到:音乐停止时坐下,音乐响起时用舞蹈的形式模仿爸爸妈妈的动作,只能在固定范围内自由舞蹈,音乐加快时舞蹈节奏加快,音乐减慢时舞蹈节奏减慢。

“木头人”游戏是训练冲动抑制和注意力转移最好的游戏。孩子需要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抑制自己“张牙舞爪”的冲动,注意力也需要在舞蹈和静止之间来回切换。

⑤思维灵活性游戏。

2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开始玩排序分类游戏,把积木块先按照形状归类,再按照大小归类,最后按照颜色归类。我们可以灵活按照不同的方式对物品进行归类,这就是思维灵活性。进阶的归类玩法是“反常归类”,比如,把小的形状块放入大的篮子里,把大的形状块放入小篮子里。这种反常归类需要孩子们抑制常规思维 —— 大的形状块对应大篮子,保持任务记忆,对冲动抑制、工作记忆、思维灵活性都是很好的锻炼。

3岁之后,思维灵活性游戏的形式更多样,打破常规思维的游戏都能很好地锻炼思维灵活性。这类游戏有:

说反话,即说出一个指令,孩子做出和这个指令相反的动作。比如家长说“站起来”,孩子需要坐下;家长说“快走”,孩子则慢走。

西蒙说(Simon says),当家长说出西蒙说+指令时,孩子要执行这个指令,否则不执行。比如家长说“蹲下”,孩子保持不动;家长说“西蒙说,蹲下”,孩子立刻“蹲下”。

倒数练习,家长给出数字,孩子顺着这个数字倒数。这个时候“木头人”游戏也可以升级为思维灵活版本。比如音乐加快时,孩子的舞蹈动作要放慢;音乐放慢时,孩子的舞蹈动作要加快。

⑥桌游。

孩子5岁之后就可以开始玩各种桌游了。桌游是促进执行功能的王者。玩桌游的过程就是冲动抑制、工作记忆、思维灵活性、反应速度、策略的较量。为了赢,孩子会使出浑身解数,拿出自己最好的执行功能技巧,并在游戏中不断进阶。这里拿几款最经典的桌游为例。

UNO。玩家需要在出最后1张牌时喊出“UNO”。孩子需要记住目前可以出的颜色和数字(工作记忆),抑制出牌的冲动(冲动控制),需要随时根据规则卡改变出牌的规则(思维灵活性),选择合适的卡牌,以便自己能出牌的同时阻止其他人出牌(策略)。

德国心脏病。孩子需要快速计算桌面水果数量(观察及数学),始终记住目标数字5(工作记忆),水果数量未达到之前,要抑制自己按铃的冲动(冲动控制),在桌面上的水果数达到5时快速按铃(反应速度),要随时开始重新计算桌面的水果数量(思维灵活性)。

翻翻乐。孩子需要记住已经翻过的卡牌的位置和内容(工作记忆),根据规则重新摆放卡牌(思维灵活性)。

以上桌游可以从5岁玩到12岁,孩子们都很喜欢。刚开始引入桌游时,家长的陪伴很重要。家长需要教孩子玩桌游的规则及玩法,教会孩子出牌背后的逻辑。这个时候可以“打明牌”,也就是说,家长可以把自己手里的牌展示出来,让孩子看着自己手里的卡牌,明确告诉孩子自己出牌的逻辑,并演示出牌的顺序。这种边玩边说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快速掌握玩法,理解策略。等孩子学会后,家长就可以逐渐淡出游戏。

家长可以适当“放水”。刚开始故意让孩子多赢几次,并且夸赞孩子在玩桌游时的良好行为。赢了之后获得的快乐,会让他们对桌游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随着孩子桌游技术越来越好,家长可以减少“放水”,最终和孩子来个“公平对决”。曾经有一个爸爸抱怨过孩子对桌游不感兴趣,我了解之后发现,这位爸爸每次玩桌游时一心求赢,孩子从来没有赢过。这样当然孩子也就没有兴趣了。对孩子来说,失败不会通向成功,一次次小的成功累加才会通向更大的成功。

玩桌游同样要遵循“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不是种类越多越好,而是某款桌游玩的次数越多越好。每款桌游都有新的策略点有待开发,孩子专注于几款高质量的桌游更能帮助他们开启深度策略。而且孩子天然喜欢玩和他们认知水平匹配的游戏。当某款游戏变得过于简单时,他们自然有动力去探索更复杂的游戏,无须家长提醒。

安安在国际学校的情况很快引起了安安父母的注意。他们多次和校方沟通,试图帮安安争取留下的机会。可惜校方因为无法给安安提供针对性的支持,最终还是劝退了安安。经过劝退事件,安安的父母意识到,完全依赖一所学校来改善安安的情况是不现实的,自己必须学习育儿知识,通过家庭教育帮助安安。安安父母重新审视家里的环境和对安安的期望、养育方法,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安安的执行功能。

首先,重新调整了家里的环境。

安安爸妈和安安共同挑选了可以让安安操作的游戏材料:拼图、乐高、拼装模型。这些材料可以让安安高质量地度过课外时间,而不是沉迷于电脑游戏。安安在玩机器人拼装时接触到了编程,并对编程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安安爸妈一开始不敢让安安上编程课,怕他又沉溺于网络,于是采用延迟满足的方法,跟安安约定:如果能够保持目前的良好习惯,三个月后可以上编程课,但每天使用屏幕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如果超过,立刻没收平板电脑。安安答应了。每次用平台电脑之前,安安开启自动计时程序,时间一到,准时关电脑。有一次,安安没忍住多玩了一会儿,被爸爸抓了个正着。还没等爸爸说话,安安自己就说,第二天时长扣掉超出的15分钟,安安也做到了。

安安爸爸带着安安一起制作了每日流程,严格按照每日流程规范一天的生活作息时间。安安在清迈住宿时养成的关灯后玩平板、偷偷看书的习惯随着一日流程的严格执行逐渐得到改变。不过,安安的注意力转移问题还是比较大,从一个活动切换到下一个活动比较艰难。每次吃饭之前需要奶奶喊很多次,有时要磨蹭一个小时才到餐桌上。爸妈和奶奶约好,需要让安安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合理的后果。有一次吃饭,奶奶提醒了三次,安安还是沉迷在拼图里,奶奶强忍住等孙子吃饭的冲动,和安安爸妈一起吃完了饭,并看着安安爸妈收了餐。等安安完成拼图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早就过了饭点。爸妈严肃地告诉安安,是提醒过了他的,自己错过午餐饭点,就只能等晚饭了,他的零食也被全部收掉了。安安就饿着肚子一直等到晚餐。这一次之后,安安吃饭积极多了。

其次,重新整理了对安安的期望。

安安爸妈决定把对安安的期望集中在学习之外的领域。和安安讨论之后,他们决定从三点入手,让安安承担更多学习之外的责任:

做家务。从小被爷爷奶奶捧在手心的安安从来没干过活,要让安安开始做家务不容易。可能是这次被国际学校劝退的事件让安安懂事了,安安开始按照父母的要求去承担家务。从收拾自己的书桌、玩具开始,发展到扫地、拖地、擦桌子、收拾碗筷,后来还和妈妈一起做饭、洗碗。安安爸妈意识到,“家务活会累到孩子”只是成人的思维陷阱,做好家务同样能给孩子带来很多成就感,而且喜欢动手操作的孩子是喜欢做家务的,关键是家长要给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并协助他做家务。

节约物品。爸妈约好不再对安安想要的物品有求必应,而是和安安商量了一个预算 —— 每周100元钱:家人准备的食物、衣物、学习用品之外的所有东西都需要走安安的预算,由安安自己管理预算,每周的开销不能超出预算,没用完的预算可以顺延到下一周。安安数学很好,很快就学会了把想要的东西列入愿望清单,并在合适的时间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安安想把老款的电话手表换成最新款,他先去磨爸妈,未果,又去磨奶奶,未果。最后扎扎实实积攒了两个月的预算。在去买电话手表的路上,他忽然发现,新款电话手表的功能比老款没好多少,于是他放弃了买电话手表的计划,而是买了自己同样想要的赛车乐高 —— 能玩更久还能存下一些预算。

有一次安安在玩乐高,奶奶提醒安安吃饭,安安不耐烦地吼出:“你烦不烦!”随后就意识到自己声音太大了,且没礼貌,又小声说:“别喊了,行不行?”爸爸刚好听到,说:“你刚才努力控制了自己的音量,很有礼貌。可以去记录下来。”安安去记录表上画个“丨”。这时的安安也从沉迷在乐高的状态里出来了,顺便收掉了乐高,吃饭去了。很快,记录表上的“丨”越来越多。

最后,安安爸妈引入了体能训练和桌游。

安安精力旺盛,每天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以前爸妈试图让安安多参与一些安静的活动来平衡他的躁动,但是安安对于需要长时间专注的安静活动,如钢琴、画画,并不感兴趣。在老师的建议下,安安爸妈利用他精力旺盛的优势,带着安安选择了体能训练类活动。安安自己选择了足球和游泳,他学得很起劲。而且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安安注意力慢和不集中的问题都有所改善。安安也在足球和游泳课上认识了新朋友。事实上,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对于专注力的改善非常有效,运动可以作为缓解注意力缺陷的有效治疗手段。

安安爸妈也开始带着安安玩桌游,安安很聪明,一学就会。对桌游入迷的安安开始教自己的朋友玩桌游,他通常是玩得最好的那个,其他小伙伴很喜欢跟着他玩。以前安安在学校经常打扰同学,不受欢迎,现在安安通过桌游打开了新的社交圈。

安安爸妈发现安安的社交能力通过桌游飞速进步着。有一次,安安请了游泳班的小朋友来家里玩“德国心脏病”,刚开始大家玩得很开心。很快大家发现,每一轮都是安安赢,大家开始不愿意玩了,表示“没意思,不想玩了”。安安居然控制了自己按铃的速度,刻意把按铃机会留给了其他小朋友。安安第一次表现出换位思考,开始为了他人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年后,安安的专座已经从教室最前面的“孤岛”转移到了第一排,虽然还是和其他小朋友的座位有一定距离,但已经算不上专座了。安安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还是很容易分散。他学习速度太快,一旦学会了课堂上的内容,他就没有耐心再听下去,但他学会了用合适的方式来应对这种情况,比如在纸上画自己正在思考的内容。安安爸妈也终于与“希望安安上课像其他孩子一样专心听讲”的不合理期待和解。

不管以后安安是留在公立学校还是再申请国际学校,相信安安飞速发展的执行功能能帮助他适应新的环境并实现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