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之前,知道“浦东”这地名的仅限于上海人。黄浦江的两岸轻重悬殊,浦东人把去浦西称作“到上海去”。我曾在浦东住过四年多,极为不适,在我搬离的1991年夏天,南浦大桥尚未建成,过江交通主要靠轮渡,仅有的过江隧道是文革时修建的,天天阻塞。逢雾天轮渡停开,更是一筹莫展。1987年,陆家嘴去延安东路的轮渡站曾发生踩踏事故,造成十余人死亡,几十人受伤的惨剧。此后,每逢雾天,只能出动卡车装载人和自行车从隧道通过。一到夜晚,公交车停驶,浦东就是一座静肖悄的孤岛。它基本是农村的作息规律。夜晚从外滩向东望去,一片漆黑。
浦东和浦西真是很近。在1989年的一个非常的日子,我骑自行车从打浦桥隧道过江,真实体会到咫尺之遥:黄浦汀隔断了浦西的繁华,也隔断了浦东的眺望。在世界特大城市,河流两岸的风貌如此不对称是极为罕见的。浦东在等一个信号。
中国的最高层于199。年宣布开发浦东新区。这个决定给浦东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今加年过去了。我们可以将张其翼的长篇随笔《浦东笔记》视为索引,探知浦东的来龙去脉,追索新区建设的一步步脚印。这书有全景也有个人的命运、甘苦。她作为一个出生在上海的市民,以自己日常的居住经验为这段历史添注。
姚鄂梅的《融》则以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背景,写了工作于银行业中的两代人。她用一个虚构的故事编织两家人的命运,他们的雄心和迷惘,他们的忠实与背叛。读小说中的生离死别如同行走在陆家嘴的道路上,有灿烂阳光也有摩天大楼的阴影,有风有雨。
张其翼和姚鄂梅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与上海社科院联办的硕士班的优秀学员。感谢这两位女生用虚构和非虚构的文本为我们书写浦东和住在这土地上的人们。
浦东新区已有20年的开发历史,对一个人,20年很长,对一座城市,20年只是开始。愿它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在金融工商之外注入更多的人文因素,应了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也祝这两本书的作者写出更好的文章,有更好的生活。
陈村
20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