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费祎死后,姜维没有了掣肘,遂放开手脚,频频从陇西方向对魏国发动进攻。

蜀汉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曹魏嘉平六年)三月,因魏国狄道长李简归降,姜维趁势进据狄道。同年十月,姜维从狄道发兵,进攻东南面的襄武(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魏讨蜀护军徐质迎战。姜维在这一战中斩杀了徐质,但蜀军将领张嶷(就是曾对费祎和诸葛恪发出过预警的那位)也在此役中阵亡。

徐质被杀后,魏军退守襄武。姜维乘胜而进,向北攻陷了河关(治今甘肃积石山县北),向南攻陷了临洮(治今甘肃岷县)。

按理说,此时姜维已据有狄道、河关、临洮三城,渐有在陇西站住脚跟之势,大可在此慢慢经营,作为东进关中的前哨基地。可令人不解的是,稍后姜维便主动放弃了这三座城池,班师回了成都。唯一的战果,就是把这三城的百姓全部迁入了蜀国,安置在绵竹(治今四川德阳市北)、繁县(治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区西北)一带。

在形势完全有利的情况下,姜维为何会主动撤离陇西呢?

具体原因史书无载。我们估计,很可能又是蜀汉多年来历次北伐都绕不过去的那个老大难问题——粮草不继。

从诸葛亮时代的五次北伐,到姜维时代的多次北伐,蜀汉二十多年来似乎一直没能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运输补给实在太困难了,这是谁也没办法的事。哪怕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也只是适当提升了运输效率,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补给线道阻且长的问题。

其二,国力太弱,具体来讲就是人口太少,生产力严重不足。据《晋书》和《通典》记载,刘备称帝的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蜀汉的编户人口仅九十万;而据《三国志·后主传》注引《蜀记》,直到蜀汉灭国的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其编户人口也才九十四万。

也就是说,在蜀汉立国的四十余年中,其编户总人口才增长了区区四万,人口繁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显然是连年北伐、征战不止,使青壮年男性被大量消耗于战争中,并导致男女比例失衡,从而极大制约了人口的自然增长。

而人口的不足,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也势必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造成粮食和物资的短缺。

显而易见,上述二者,一直是笼罩在蜀汉头上的两大宿命般的梦魇,注定无法摆脱,也注定要与蜀汉帝国相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是诸葛亮的北伐,还是姜维的北伐,基本上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饶是如此,诸葛亮和姜维却仍前赴后继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北伐。说到底,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好战,更非当时及后世不少人所诟病的“穷兵黩武”,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弱国的生存真相,有时候跟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是很像的——为摆脱困境所作的种种努力,非但无法改变命运,反而使其更深地困于其中。

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弱势者的困局,是蜀汉的困局,也是诸葛亮和姜维的困局。

蜀汉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曹魏正元二年)七月,刚刚回朝休整了半年多的姜维,在朝会上又提议出兵。征西大将军张翼强烈反对,说:“国家弱小,民众疲敝,不应穷兵黩武。”

可姜维根本不听,仍执意出兵,且命张翼和车骑将军夏侯霸跟他一道出征。

同年八月,姜维率数万人进至枹罕(治今甘肃临夏市),再度把兵锋指向狄道。

当时,魏国在西线的主帅郭淮已病故,由陈泰继任征西将军,驻守陈仓。得到战报后,陈泰立刻命雍州刺史王经进驻狄道,阻遏蜀军;同时要求王经,必须等到他率援军抵达,再从东、西两面同时出击,夹攻蜀军。

可是,王经立功心切,没有遵照陈泰的计划入驻狄道,而是前趋至洮水(今洮河),与蜀军前锋打了一场小规模遭遇战。结果,魏军失利。王经遇挫,非但不退,反而率部强行渡过洮水,一心想跟蜀军主力决战。

陈泰闻报,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加快了行军速度。

然而,未及等到援军到达,王经所部就与姜维主力在洮水西岸展开了会战。结果,魏军大败,被杀一万余人,大部逃散,王经仅率残部一万余人退守狄道。

这是姜维多次北伐以来取得的第一场大胜,不由信心倍增,准备乘胜北上,进围狄道。可本来就反对出战的张翼当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说:“适可而止吧,不要再前进了。再打下去,说不定这桩大功就毁了,岂不是画蛇添足?”

姜维闻言大怒,仍按原计划北上,将狄道团团包围。

八月底,魏国朝廷得知前线失利,连忙把不久前调到东线的邓艾又调回西线,擢升他为安西将军,与陈泰合力拒敌;同时,又命太尉司马孚率大军继进,作为后援。

此时,陈泰已率部进至陇西,距狄道仅二百余里。

可就在这时,麾下诸将却生出了怯战心理,对陈泰道:“王经刚刚战败,敌人士气正盛,而我军各部是刚刚从各地征调而来,说是乌合之众也不为过。将军带着这样的部队,在战败之后,迎战新胜之敌,恐怕非败不可。古人说:‘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孙子兵法》也说:‘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这是以小的损失为代价保全大局。而今之计,不如据险自守,一边监视敌情,一边静待时机,等敌军疲惫了,再救援狄道也不迟啊!”

这些将领说得一套一套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八个字:拥兵自保,见死不救。

假如魏国将帅都是这副德行,那么姜维的北伐或许就有几分胜算了。遗憾的是,陈泰跟他的前任郭淮一样,都是能征善战且毫无私心之人。所以,姜维的北伐,就注定是百战艰辛而难以建功的。

陈泰一眼就看穿了诸将在打什么小算盘,可也不戳破,而是耐心地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他说:“姜维孤军深入,就是希望跟我们在野外决战,以求一战获取决定性的胜利。王经本应深沟高垒,挫其锐气,如今却与敌军野战,恰好落入敌人的圈套。王经既被击败,姜维的上策,应该是挟新胜之威,向东挺进,进占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夺取那里的存粮,然后招纳羌胡,东争关陇,那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然而,姜维没有这么做,而是屯兵于坚城之下,把原本士气高昂的将士投入艰难的攻城战中,这就令战场的主动权转到了我们手上。兵书上说,制造攻城的撞车、土山等,须三个月的时间。这对于孤军深入的敌人,绝对是不利的。如今,姜维正是孤军深入,粮草不继,我军若迅速前进,所谓迅雷不及掩耳,定可破敌。姜维的面前是坚城,背后是洮水,我军只要占领高地,据守险要,便可遏其咽喉,到时候敌人必定不战而走。”

说服众人后,陈泰随即率部进发,越过高城岭(今甘肃渭源县西),于深夜时分,悄悄抢占狄道东南面的高地。然后,陈泰命部众遍举烽火,鼓角齐鸣。困守城中的王经部众一看救兵来了,顿时士气大振。

姜维没有料到魏国的援军会来得这么快,为了避免被敌人前后夹击,只好命部众掉转方向,沿着山麓对敌军高地发起强攻。可面对居高临下的魏军,蜀军的攻势屡屡受挫,不得不退了下来。

接着,陈泰又故布疑兵,扬言要切断蜀军的退路。

姜维得到情报,大为恐惧。

九月二十五日,姜维被迫拔营而走,退守钟提(今甘肃临洮县南),狄道之围遂解。

王经见到陈泰后,颇感愧疚,长叹道:“城中的粮食坚持不了十天了,要不是将军来得快,举城军民必遭屠戮,国土也将沦陷啊!”

陈泰没有怪罪他,而是安抚慰劳其部将士,继而调遣部众换防,并加固了城防工事,然后才带着主力进驻上邽。

得知陈泰击退了姜维,救了王经及其部众一万余人,司马昭十分嘉许,对左右道:“陈将军沉着勇敢,遇事有判断力,承担着封疆重任,拯救了即将陷落的城池,却不求朝廷增兵,更不虚报军情,是因为他有克敌制胜的决心和能力。我朝的都督、大将,难道不该都像他这样吗?”

蜀汉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曹魏正元三年)正月,姜维因洮西之战大破魏军之功,进位大将军。

虽然姜维早在费祎遇刺身亡后便成了蜀汉军方的一号人物,但正式执掌大权却是从此刻开始的。

不过,由于姜维常年在外征战,所以对中枢的掌控力,还是远远不如前任大将军蒋琬和费祎,更不能与丞相诸葛亮相提并论。

姜维退守钟提后,魏军将领们普遍认为蜀军已经力竭,不会再发动攻势了。只有安西将军邓艾持不同看法,并从五个方面对魏、蜀双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他说:

“洮西之战,我军的损失不小,其结果是士卒疲惫,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他们有乘胜进攻的斗志,而我们却士气不振,此其一。

“蜀军的将领和士兵,互相了解信任,而我军的部众是刚刚从各地调集的,且武器装备也没能完全补充,此其二。

“他们可以利用舰船行进(钟提附近有黑龙河、永宁河,可逆水而上),我们只能在陆地上行军,劳逸程度大不相同,此其三。

“我军在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四地都要部署防御,兵力分散,而敌人却可以集中兵力,专攻一点,此其四。

“从南安、陇西出发,沿途可以征收羌人的粮食;若是直趋祁山,那一带更有熟麦千顷可供蜀军收割,此其五。”

最后,邓艾得出结论:“贼有黠计,其来必矣!”(《资治通鉴·魏纪九》)

姜维狡黠,一定会来进攻!

不出邓艾所料,这一年七月,姜维果然率部东进,兵锋直指祁山。可他很快便接到情报,得知邓艾早有防备,于是舍弃祁山,回军董亭(今甘肃武山县南),准备转攻南安。

然而姜维万万没想到,神出鬼没的邓艾不知何时已经抢占了董亭附近的武城山(今甘肃武山县西南),正横亘在他的必经之路上。

姜维发现去路遇阻后,不得不针对几处险要之地,命部众与魏军展开争夺战。但魏军占据了有利地形,蜀军屡攻不克。姜维没办法,只能再度改弦易辙,连夜渡过渭水,沿着武城山东进,准备转攻陈泰驻守的上邽。

为了确保这次行动的顺利,姜维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由自己率领主力,另派大将胡济率领一部,兵分两路,并约定在同一时间进围上邽。

可计划还是赶不上变化。当姜维亲率主力行至上邽西南面的段谷时,邓艾竟然从背后追上了他,并立刻发起了攻击。而胡济所部不知何故,并未按时抵达战场。姜维只能掉头迎战,结果大败,“士卒星散,死者甚众”。

姜维率残部拼死突围,此次北伐再度以失败告终。

刚刚因洮西之战的胜利而建立起来的功勋和威望,转眼就烟消云散了。经此大败,朝野上下对姜维充满了怨言——“众庶由是怨(左读右言)”(《三国志·姜维传》)。

这个先胜后败的惨淡结局,其实早在去年就已经被那个厌战的张翼说中了:“不宜复进,或毁此大功,为蛇画足。”(《资治通鉴·魏纪九》)

不知此刻的姜维,是该骂张翼“乌鸦嘴”,还是该佩服他的先见之明呢?

姜维回朝后,引咎辞去了大将军之职。刘禅为了平息众怒,只好将他贬为后将军,然后“行大将军事”,即降级处理,但实权仍在。

《三国演义》曾经把诸葛亮塑造为周瑜的克星,故有基于虚构而衍生的“既生瑜,何生亮”之说;而在真实的三国后期历史中,我们发现,邓艾才真正是姜维的克星,所以姜维完全有理由感叹——“既生维,何生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