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却不能等了。
时光如梭,岁月蹉跎,转眼已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在荆州虚度年华的刘备老板,已经四十七岁。按照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来看,这个年龄完全可以说是步入老年,说不定哪天眼一闭就再也不睁了。可是理想在哪里?功业在哪里?奋斗了二十多年,结果还是两手空空。
任何一个男人,内心深处都不甘于碌碌无为。
刘备更是如此。所以他悲叹髀里肉生,甚至忍不住痛斥许汜一类求田问舍的人,可这都不能解决问题。
他能干的只有招揽人才。虽然这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聊甚于无,总算对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只要付出努力,总会有所收获。
刘备的努力,就没有白费。史载“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其中有一个人,叫徐庶,字元直。
徐庶与关羽有点类似,年少时酷爱击剑运动,也是一个血气方刚见义勇为的少侠,同样有一次为朋友报仇而杀了人。在逃亡的路上,虽然徐少侠用白泥抹脸、披头散发,但毕竟化装技术不专业,还是被公安干警抓捕归案。徐少侠怕连累朋友和家人,在审讯时本着打死也不说的精神闭口不言,想来与花样百出、骇人听闻的古代刑具有过不少亲密接触。徐少侠这么义气,他的朋友也不是孬种,知道他被抓获后,不知是上下打点,还是武力劫狱,总之费尽周折把他救了出来。此后,徐少侠逃到荆州隐姓埋名,弃武从文,折节向学,结交了诸葛亮、崔州平、司马徽等一些朋友。
作为一个一向慧眼识人才、真心待人才的老板,刘备见到徐庶后,非常器重,很快感动了徐庶。
徐庶被感动的一个标志事件,是向刘备推荐他的好朋友诸葛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愿)见之乎?”
招揽人才,一向是多多益善。刘备老板虽然公司不大实力不雄厚,但管一拨人才吃饭,还是没有问题的。他立刻表示愿意招聘新员工,说:“那你快去找他吧,然后一起回来上班。”(君与俱来)
知己就是知己,还是徐庶清楚诸葛亮的心思。徐庶告诉刘备:“这个人不是一般人,最好是老板你自己去请他。”(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招个员工要老板亲自去请?这多少有点出乎意料了。
不过刘备马上同意了。早在平原时他就养成了礼贤下士的好习惯,不分贵贱都给予很高的礼遇,曾经把一个无名刺客都感动得当即自首,何况是招揽大名鼎鼎的卧龙?
卧龙先生,只要你真的是个人才,我亲自跑一趟也值得。
我的诚意,你会感受到。
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去是肯定去了,但具体细节,存在不少争议。
《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是“凡三往,乃见”,意思很清楚:去了三次,才见到。虽然“三”这个词在古代往往是个约数,指多次,但前面加个“凡”字,在这里明显是个确数,就是指一共三次,不是一些人推测的不止三次。
出山二十年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以诸葛亮的为人处世来看,他不是个好摆谱爱虚荣的人,不至于夸大其词,往自己脸上贴金。何况过了二十多年,一些当事人还活得好好的,诸葛亮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综合这两点,三顾茅庐确凿无疑。
但偏偏有另一种说法,出自鱼豢的《魏略》和司马彪的《九州春秋》,认为是诸葛亮自己跑去求见刘备,结果没有得到重视。刘备再现了当年编草鞋的风采,正拿着牦牛尾巴编织工艺品。后来诸葛亮献计,刘备把荆州一带的流动人口组织起来,该收税就收税,该征兵就征兵,从此实力大增。刘备这才重新认识了诸葛亮,开始重用他。
这个说法似乎能自圆其说,不但描绘了刘备编牦牛尾巴的细节,这似乎符合刘备年少卖草鞋的经历;又写出了诸葛亮得到重用的原因,这似乎更符合常理,否则让一个天下枭雄三番五次去请一个寸功未立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会让许多人(比如鱼豢先生)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这个说法,实在经不起推敲。
从古至今,史书都是人写的,有着作者的立场与褒贬在里边。即使孔子作《春秋》,还有所谓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在其中,并且被历代史学者奉为圭臬。
《魏略》和《九州春秋》的作者分别是曹魏纯臣鱼豢与晋朝宗室司马彪。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司马彪的《九州春秋》是沿袭鱼豢的《魏略》。所以,值得重点分析的是鱼豢先生,他就是最大的造假嫌疑人。
之所以称鱼豢为曹魏纯臣,是因为他一生忠于曹魏,在晋朝取代曹魏之后,他就不再做官;而且他的《魏略》一书,记载历史终止于曹魏实际上灭亡(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的时候,并不延续到司马炎取代曹魏。可见,鱼豢是以魏国遗臣自居的。而蜀汉与曹魏一直是敌国,站在曹魏的立场,鱼豢先生通过虚构刘备编草鞋和诸葛亮自己求见的故事,来贬低敌国君臣,就非常可以理解了。
除立场之外,鱼豢先生的造假水平实在不怎么高明,存在着明显的漏洞。
其一,刘备成封疆大吏后还在编草鞋,除了《魏略》之外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可以说是孤证。孤证历来难以令人信服,何况一个热衷于编草鞋的领导,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死心塌地终生追随?又怎么会获得天下英雄的称号?即使早年确实编过草鞋,但刘备走上乱世称雄之路后一定不会重操旧业,甚至讳莫如深。鱼豢的这个记载恐怕想当然的成分居多。
其二,此时刘备是寄人篱下,刘表对他并不十分信任,管理荆州流动人口带来的实惠,怎么可能让刘备得到?刘备扩展实力,正是刘表所忌讳的,防范牵制还怕做得不够,不可能坐视刘备大规模扩军。
其三,鱼豢关于刘备之子刘禅的记载,也非常不靠谱,说是出生在徐州,后来流浪到汉中,还被人贩子拐卖过几次,这是鱼豢有意诋毁敌国君主的另一个证据。也就是说,在诋毁刘备集团这件事上,鱼豢是一个惯犯。
《魏略》和《九州春秋》关于诸葛亮自行求见刘备的记载,历代文人学者大多都能见到,但相信这个说法的人很少,可信度太低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顾茅庐的历史真相,是经得起推敲的,不会因为有不同说法而被掩埋于历史尘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