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军队的名字叫作虎豹骑。它是曹操手中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

《三国志》惜墨如金,尤其不注重战争描写,其他兵种能在正文甚至裴松之的注文中出现一次,已经是莫大的荣幸,可以称得上是精锐,比如陶谦的丹阳兵、公孙瓒的白马义从、高顺的陷阵营等。但虎豹骑仅在《三国志》正文中就出现了三次,可见是精锐中的精锐。

有关虎豹骑的史料记载非常缺少,《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王沈的《魏书》记载:“(曹)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由此可见,虎豹骑的士兵称得上是百里挑一,其他军队中带领百人(一个连队)的头目,在虎豹骑中只能充当一名普通士兵。

悲哀吗?不,一点也不悲哀,相反是无上的光荣。因为你加入的是一支天下无双的常胜铁军!

虎豹骑不只是精锐王牌,还是曹操的亲兵。史料记载虎豹骑的统领将军前后有曹纯、曹休、曹真三人——都是曹操非常重视和信任的曹氏将领。其中曹休“使领虎豹骑宿卫”,可见曹操将这支部队当作禁卫军,无比信任。

比较有趣的是,曹纯去世后,选拔新任虎豹骑统领的时候,曹操说道:“曹纯这样的人才,非常难得,一时之间选不出第二个。我看还是由我本人亲自担任虎豹骑统领吧。”(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于是曹操亲自上马,兼任虎豹骑统领。可见曹操对虎豹骑是何等重视!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取代战车以后,就成为新兴的机械化部队,如同今天的主战坦克。鉴于当时的战争,陆战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因此拥有一支精锐骑兵,是每一个意图乱世称雄者的梦想。后世的成吉思汗纵横欧亚大陆,正是依靠精锐骑兵。

组建骑兵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大批优良的战马,而战马在乱世中十分金贵。官渡之战前,战马正是曹操迫切想要却又得不到的东西。这也没办法,曹操起家的地盘是河南、山东一带,这个地方只能长庄稼,不产骏马。

借问骏马何处有?曹操惆怅望北方。

在河北经营多年的袁绍,与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关系搞得很好,弄点马匹回来不算太难,他手中握有不少让曹操羡慕不已垂涎三尺的骑兵。

官渡之战后,曹操将袁绍投降的士兵全部坑杀,而袁绍的一万多匹战马高高兴兴照单全收。

曹操正是利用这些马匹,组建起威震三国的虎豹骑。虎豹骑其实是由虎骑和豹骑两支精锐骑兵组成的,不过习惯上并称而已。

虎豹骑的数量不会太多,在五六千到一万。兵贵精而不贵多,善于用兵的曹操深谙此道。何况组建和维持这样一支精锐部队的经费是非常高昂的,即使曹操想扩大数量,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否则也没必要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专门盗墓以筹集军费了)。

从虎豹骑横空出世的那天起,这支军队就与“百战百胜”几个字画上了等号。建安九年,曹纯“督虎豹骑从围南皮”,破斩袁谭。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曹纯率领虎豹骑阵斩乌桓单于蹋顿。后来,在渭水击破西凉马超军团的仍然是虎豹骑;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虎豹骑同样在阵前立下赫赫战功。这些战役,都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硬战。

总而言之,虎豹骑的战斗力极其剽悍,是名副其实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曹操正是挥着这把利剑,方才纵横天下,统一北方,奠定曹魏霸业。

虎豹骑能够发挥出如此恐怖的战斗威力,与身上的一件小小的装备分不开。

这件小小的装备虽然不起眼,却在骑兵发展史甚至世界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件装备就是——马镫。

关于马镫(双马镫)对骑兵的影响,及其发明的时间,是不是由中国人发明,这些问题说起来至少可以争论几天几夜。我只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我们知道,根据几何原理,三角形最具稳固性。骑马也是如此,骑马者只有借助马鞍和马镫,将臀部支撑于马鞍上,将双脚支撑于马镫上,构成三个支撑点,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才能达到人马合一的效果,在马匹急速奔驰的时候不会轻易掉下来,在战斗中也更能保持身体的灵活性与挥动兵器的力量。

在马鞍和马镫发明之前,骑着近似于光身子的马匹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是骑兵出现之前,中、西方为什么都用马来拉战车而不直接骑马作战的一大原因。

比起骑兵,战车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大的弱点是对地形要求很高,地形不平坦不行,有条小河小沟也不行。在战车时代,双方打仗一般要提前选择一个平原地形,然后才能开战。打着打着,不小心车轮子一损坏(一般是木质的),那就完蛋了,等着当俘虏吧——春秋时代很多个国君就是这样当了俘虏,你说冤不冤?另外,使用战车也十分不经济,组装一辆战车一般需要四匹马,还有不少木料,而车上只有三名甲士,一人负责远程攻击——射箭(称车左或甲首,是战车的指挥人员),一人负责近程保护——持长戈或长矛(称车右或参乘),还有一名非战斗人员——御者,也就是专门的司机。可见,花费四匹马以及大量的木材,才能拥有两名高速机动的战斗人员,比起一人一马的骑兵实在太浪费了。

战国中期,赵国武灵王赵雍,从北方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作战,并加以推行,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此后,中原各国纷纷效仿,骑兵逐渐流行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骑射”两个字。这表明当时的骑兵,绝对不是今天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的影视作品中,常见的骑上战马,挥动大刀、长枪往来冲突的精彩景象,而是骑马射箭(甚至下马射箭),只能算是轻骑兵。

当时骑兵的作用,在我国的一项传统游戏象棋中有一定的体现。小小的象棋中,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以及当时的军事特征。下过象棋的朋友都知道,象棋中最牛的主战兵种还是车,而马只能叫作“拐子马”,只能从侧翼发动进攻,不但对车作战没有优势,就是正面遇上步兵(兵和卒)也挡不住,完全不是重骑兵时代冲突敌阵、势不可当的场面。

这正是因为马鞍与马镫还没有发明出来。这时候的骑兵,主要是利用马的快捷优势,进行一些侦察、骚扰、包抄、偷袭和追击的任务,配合步兵军团进行战斗,骑兵单独对步兵作战并不占有优势。秦始皇兵马俑中,骑兵的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在远离主阵的侧翼,就是明证。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的与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马身上其他马具齐备,唯独缺少高桥马鞍与马镫。

据考古研究,在中国发现的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年代最早的是东汉末年的作品,如我的家乡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和鞍马彩绘木雕。

我们知道,艺术品的产生必然滞后于实物的出现,再加上艺术品保存至今的概率差不多与中彩票一样小,因此可以断定,最晚在东汉后期,高桥马鞍就已经出现。

那么,马镫是什么时间出现的?这是一个令无数中、西方学者研究了很久,却没有形成定论的问题。

在中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实物双马镫,最早的是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出土的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墓的三角形鎏金铜裹木质马镫,时间是公元4世纪初;其次是南京象山东晋琅邪王氏(王导、王羲之一族)墓葬群七号墓中出土的一件装备双镫的陶马,时间是东晋永昌元年(322年)或稍后。

这两件证明双马镫存在的文物,虽然地域一南一北相隔很远,年代却非常接近。这表明双马镫在公元4世纪初,在中国境内已经广泛使用,而且马镫的形态已经趋于成熟。而欧洲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马镫见于公元6世纪匈牙利阿瓦尔人(蒙古高原的柔然人后代)的墓葬中,这比中国晚了两个多世纪。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马镫是由古代中国人(包括汉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发明的,是柔然人把马镫从中国带到了西方,马镫也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靴子”。

另外,根据史书上关于骑兵作战的一些记载,比如项羽使用骑兵冲突敌阵、汉武帝时期骑兵作为主战兵种大规模投入进攻匈奴的战争等,许多人推测马鞍和马镫就是在中国汉代出现的。即使当时没有出现后世的金属双马镫,起码出现了类似的替代品——比如采用绳带、皮革或木板作为马镫。

这不只是人们的推测,西方一本名为《阿提拉的传奇——匈奴人入侵欧洲》的书籍记载,“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领的匈奴骑兵,装备有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的马镫。不过是在马鞍上系上绷带、皮带或者用一种亚麻织成的腿带,让脚有个可以踩踏的地方。

由此可见,早期的骑兵的确采用过绳带、皮革或者木板一类的材料作为马镫,而这些材料很容易腐烂,不可能有实物保存下来。至于金属,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东西,如果用来大量制作马镫,那实在是太奢侈了。

关于马镫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方,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古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重道德文章而轻实用技术,一向不重视类似的奇技**巧。木牛、流马如果不是诸葛亮发明而是一般人发明,想要在《三国志》中留下一笔,基本上就是白日做梦。

综合以上几点,就能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公元4世纪初中国境内的马镫已经成熟且广泛使用,却没有此前的实物马镫保存下来以及没有书面记载。

成熟的马镫在公元4世纪初出现于中国境内,那么马镫的雏形或替代品出现于什么年代?大致范围可以确定为两汉至魏晋时期,至于准确时间,目前还没有定论。考古实物的出现,只能证其有,不能证其无。公元4世纪初在中国境内出现马镫,只能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马镫,绝对不是说马镫在那个时期才发明。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马镫出现的时间只会提前不会推迟。

我有一个推测,曹操手下威猛无比、百战百胜的虎豹骑,正是装备了马镫(很可能就是木板、皮革和绳带制作的替代品),方才发挥出如此恐怖的战斗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不仅要靠战术和勇气,还要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

此时,距出土的成熟马镫出现的时间——公元4世纪初,还有一百年,出现马镫的雏形是完全有可能的。

追击刘备的五千虎豹骑,很可能正是一支利用新技术装备了马镫的精锐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