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见到赵云救出阿斗与甘夫人时的喜悦,还有对赵云的嘉奖和称赞,不需要多说(史书上没有刘备摔孩子的记载)。

需要讨论的还是一个老问题:跑路跑到何处才是尽头?

恐怖的虎豹骑就在身后穷追不舍,今天逃掉了,不代表明天还能逃得掉。要想彻底摆脱虎豹骑的追击,需要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在有人满世界追着砍自己的时候,虽然天地广阔,但跑是绝对跑不出一个安全的地方的(参见南宋两位末代小皇帝的悲惨遭遇)。光杆司令一个,则无处不危险;手下有一批靠得住的枪杆子,则无处不安全。

所以刘备此时唯一的希望就是关羽。只有会合关羽水军,才能保障他们一拨人的生命安全,也是东山再起的最后资本。

那么,关羽此时究竟在哪里?

答案在刘备心中。

不过在刘备会合关羽之前,有一个人选择了离开。

这个人便是徐庶。

徐庶加盟刘备集团比诸葛亮早一点,而且同样受到了重用。此时他选择离开,并不是因为他只能同享乐不能共患难,而是因为他的母亲与刘备的一双女儿一样——被曹军俘虏,成了阶下囚。

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非常推崇孝道。正是在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徐庶决定离开刘备,前往曹操军中,救出成为俘虏的母亲,日后为她养老送终。

徐庶以手指心,向刘备递交了口头辞职报告:“我本想凭借胸中所学,跟随主公共谋王霸雄图,开创千秋大业。可是如今我的母亲做了俘虏,我的心很乱,不能继续追随你了,希望你让我走吧。”(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刘备心中明白失去徐庶这样优秀的人才是一大损失,也明白自己手下的人才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对自己非常不利,但他将心比心,更明白母亲遇难时作为一个儿子的痛苦心情。因此,即使心中有着万千的不舍和诸多的不情愿,他还是没有强留徐庶。

元直,你去吧。

即使不能一生相随,过往的深情厚谊,逝去的峥嵘岁月,定当长留心间。此一去,今世就如生死相隔,再难相见,唯愿彼此珍重!

员工也是人,不是只能干活创造剩余价值的机器,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刘备的做法,体现出一个仁义老板的广阔胸怀。

对此,东晋人徐众有一段评论,还举例在类似的情况下,刘备让徐庶离去,而曹操的大臣程昱要求下属靳允不要在乎母、弟、妻、子的生命,将两种行为做了一番对比,认为“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靳允也应该先救亲人,不能为了工作不顾亲人的生命。“徐庶母为曹公所得,刘备乃遣(徐)庶归,欲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曹公亦宜遣(靳)允”(《三国志》注引徐众《三国评》)。他明确指出程昱的做法不对,对刘备的行为则表达了赞同和景仰。

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是包子总会露馅儿的。刘备时时处处以仁义为怀,明显不是装出来的,唯有表里如一,一片赤诚,方能如此。

徐庶离开之后,刘备带领幸存的几十人,继续策马狂奔,抄近路前往汉津。

汉津,顾名思义是汉水渡口。但究竟是哪一个渡口,众说纷纭。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从当阳长坂“斜趋汉津”,可以看出这个渡口应该是离当阳长坂最近的一个,大约是今天湖北沙洋或者钟祥一带的汉水渡口。

当刘备死里逃生一路狂奔到达汉津的时候,无比惊喜地发现,汉水中行驶的船队正是关羽水军!

关羽水军在樊城、襄阳一带,与刘备陆军分别后,沿汉水南下。刘备陆军以蜗牛速度走了十多天才到达当阳长坂,关羽水军也走了足足十多天方才走到当阳东边的汉水一带。

这是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为什么关羽水军在汉水中走得如此缓慢?

汉水从襄阳附近到当阳东部,水道基本是南下,大约五六百里。这么一段路程,不要说水军依靠风力还有人力,就是扔一块木板顺流而下,十多天时间大概也漂出汉水进入长江了。

关羽水军的行军速度怎么就比不上一块木板呢?

答案只有一个——关羽水军其实根本就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