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别传》记载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至于黄忠老将军为什么迟到、劫军粮有没有得手等事情,压根儿没有提起。

这是非常不厚道的,我们不应该丢下年迈的黄老将军不管。不过我们通过对现有史料的分析,可以知晓黄老将军的下落——原来黄老将军劫军粮又得手了,延误时间是因为曹军粮草实在太多(数千万囊)。理由有以下五点。

一是曹操大军突然出动。为什么突然之间曹操军队会大规模出动呢?很有可能是得到军粮被劫的消息,前去救援的。

二是赵云与曹操偶遇。赵云出营是去寻找黄忠的,他要去的应该就是黄忠劫军粮的地方——而曹操大军早不出动晚不出动,偏偏也在这个时候出动,而且去的还是同一个地方,这不会只是个巧合吧?

三是黄忠后来晋升后将军。当然,阵斩夏侯渊功勋卓著,但只凭这一桩大功就能把竞争对手赵云比下去吗?赵云可是智败曹操同样立有大功的。黄忠应该是断了曹军**又立大功,才功盖赵云。

四是曹操退军太匆忙。曹操三月才到汉中,仅仅过了两个月就退军回长安,路上耽搁半年多,到汉中只待了两个月,这也太着急了吧?曹操退军的原因固然很多,军心动摇,士兵逃亡,担心后方不稳等,但这些因素都不是急事,如果过于担心,当时就不必亲自来汉中,派人率援兵来就可以了(比如后来派兵增援襄阳和樊城)。曹操惯于打别人军粮的主意,一向明白军粮的重要性,在汉中缺粮的原因,应该不是后勤工作没做好(在长安停留了半年,粮草调度应该比较充分),而是出了意外被人狠狠地抢了一把。曹操的匆忙退军,加上大批军粮被劫,才更加合理。

五是最有说服力的——第二天刘备前来赵云大营犒赏,非常高兴,“作乐饮宴至暝”。黄忠劫军粮,还带了赵云的一部分人马前去(数千万袋米不是个小数目),而且还与赵云约好返回的时间,那么黄忠有可能是和赵云一起驻守的,至少离得不远。所以,刘备前来犒赏赵云也就是犒赏黄忠,只不过《赵云别传》记载的主人公是赵云,因而忽略了黄忠而已。再者,刘备犒赏部将一直喝酒喝到天黑才回去,如果黄忠没有得手,他会如此高兴吗?如果黄忠失手,他能高兴得起来吗?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黄忠老将军在汉中又立大功,劫夺或烧毁了曹军大批军粮。

定军山之战的胜利,除了黄忠奋勇血战之外,还因为领导刘备调度得当,参谋长法正神机妙算。但劫军粮和打退曹操,光荣就完全属于黄忠、赵云。

对刘备来说,这两场胜利不是事先的策划,而是意外的惊喜,两个大大的惊喜。

很快,曹操就撑不下去了,率领汉中、阳平关、下辩等地的军队全线撤退至陈仓一线,退守关中、凉州。

汉中争夺战,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从此刘备的势力范围扩张至陈仓一线,后来诸葛亮、姜维北伐,都是在这一带作战。

不过,曹操撤军时,按照一贯的做事风格,把汉中人口甚至武都一带的少数民族能带走的全都带走了。

刘备虽然夺得汉中,但得到的人口不多。人烟稀少的汉中,后来实行军屯,耕种土地,囤积军粮,成为蜀汉北伐的基地。

汉中争夺战,虽然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终,但实际上对刘备和曹操来说,都是一场死心之战——两个争斗了大半辈子的老男人终于死心了,到最后关头又使劲打了一场,结果还是谁也干不掉谁。

曹操留下“鸡肋”的评语无奈地撤退,他的死心不用多说。

对刘备来说,这次也是真的死心了。动用史上最强阵容,连续作战一年多,拼死才拿下汉中,却还是伤不到曹操元气,曹操到来时自己只能凭险固守,无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凭险固守一般是实力弱小或相当的一方采用的策略)。甚至曹操强行迁移人口时,刘备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不能让曹操停止暴行。

陛下蒙尘,黎民遭殃,刘备虽然早就立志匡扶汉室,拯救万民,但此时他在心中隐隐感到,这个理想今生也许不可能实现了。

灭曹贼以兴汉室,此不能也,非不为也!

内心深处的这一看法,对日后刘备做出即位当皇帝、出兵伐东吴两个重大决定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做不到的先放一边,能做到的还是要尽力而为。

刘备在进入汉中的同时,乘曹操全线撤退的机会,派兵占领了凉州的武都郡。

另外,为打通汉中与荆州的道路,刘备命令在荆州的宜都太守孟达率领本部四千人马(孟达与法正一起迎接刘备入蜀时的那批军队),向西北方向进攻房陵(今湖北房县)、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城(今陕西安康)等地。由于孟达人马不多而且不是嫡系,刘备派遣养子刘封从汉中沿汉水东下,与孟达会师上庸,并担任主帅。

很快,房陵、上庸、西城等地纷纷落入刘备之手。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刘备终于走上了一生事业的最高峰。不过物极必反,走过高峰,就该是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