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仑自四川回到南京,遂又获悉华北的局势日趋危机。党组织希望王昆仑亲自出马北上,利用和西北军高级将领的多年关系,向宋哲元、韩复集等晓之以爱国之理,站在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上,枪口对外,做好抗击日本在华北挑起军事争端的准备。

对此,王昆仑认为自己此行是义不容辞的任务,遂欣然从命。正当他欲要成行的前夕,曹孟君突然来访,告之著名女作家丁玲从狱中假释,请人转告曹孟君:希望能见一面。但地下党组织认为:一是丁玲狱中的情况不详,二是丁玲在假释期间身边一定有狗,故曹孟君不宜和丁玲相见。但是,曹孟君毕竟和丁玲是同乡和同学,如此回绝丁玲的求见未免太绝情。组织经过填密研究,请曹孟君和王昆仑协商,能否请王昆仑在适当的场合见丁玲一面,从旁探问一下丁玲有什么要求?需经党组织帮助她做些什么?曹孟君说到此处,很是不安地说:

“我和丁玲的关系你是知道的,再说她已经坐了三年的牢,像我这样的朋友都不见她,这对性格倔强的丁玲来说,打击实在是太大了你……”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同时,我也会考虑组织的意见。”王昆仑有些沉重地说道。

王昆仑和丁玲第一次相见的地点是南京玄武湖的游船上,时间是一个**的时刻。由于身份和地位的不同,王昆仑不可能向尚未回到党组织的丁玲暴露自己的真实的政治身份;另外,丁玲至多从谭惕吾处知道:时任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立法委员的王昆仑正和自己的同乡好友曹孟君热恋。因此,他们的谈话不可能无拘无束。据王昆仑生前所记忆,了玲和在北平任教的李达教授的夫人王会悟约好,想去北平看好友王会悟女士,希望王昆仑能帮助她成行―并能安全地到达北平。王昆仑当即对她说:

“看在孟君的面上,我会尽力帮忙的。至于采用什么办法,你就顺其自然吧!”

或许丁玲坐了三年国民党的监狱,对国民党的达官贵人恨之入骨,根本就没把王昆仑这种官场中的酬醉之语放在心上;或许时代相距近半个世纪,一些很有意义的往事渐渐淡忘了……总之,丁玲在谢世前夕写的回忆文章中完全记不起这次相见了,把王昆仑同志计划好的出走办法,完全当成了偶然的事件。请看丁玲生前写的这段文字:

大约就在一两天后,我一个人悄然地离开了首稽园……准备乘公共汽车,斜路忽然走出来一个人,顺手把我的提包抢了过去。我大吃一惊,转头一看,原来是韩侍析。韩侍析是1931年我在上海时认识的。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离开了左联……这时,我正要出走的关头,他忽然出现在我的身边,不能不使我吓了一跳。因为我不真正了解他,摸不清他的思想倾。向和政治身份……公共汽车来了,我要上去,他推我土去,跟着他自己也跳上车,还说:“我陪你同去。”我真没有办法了。我只得镇静地对他说:“我是要去北平看望李达的夫人,姚蓬子知道我去,我告诉他两个星期就回来,他答应我不声张出去。你怎么样?我希望你也不要声张,声张出去对我不好。我如果走不成,还会引起麻烦。”他不再说什么,友好地送我上了火车。我才勉强放下心来。但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临上车前一刻,他忽然又带来一个高个儿男人,并把我介绍给那个人。那人非常高兴地伸出手来,自己报名说:“我是王昆仑。你去北平吗?我也去北平,我们一路吧。”我真是目瞪口呆了,想不上车也不行了,我提心吊胆,心不在焉地同韩侍析告别。

其实,这些情节完全不是巧合,而是地下党组织有意安排的。历史的真实是:

诚如前文所说:这时王昆仑恰好受命要去北平、山东,经研究并同意:由王昆仑暗自保护丁玲北上,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加上有玄武湖船上的晤面,上述的一切巧合就在情理之中了!

王昆仑是如何暗自保护丁玲北上的呢?二人在火车上又谈了一些什么呢?丁玲同志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现摘要如下:

我正在辗转思虑,不知所措的时候,车厢外面有人敲了两下门,我赶快坐起来,出现在门口的这位瘦高个儿正是我担心见到的人。这时他显得非常随便,像老朋友似的,邀我上餐车去吃晚饭。我只得随着他走进餐车,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来。王昆仑很健谈,同我谈高尔墓,谈果戈里,谈托尔斯泰,我慢慢竟忘记了我当时的处境,我的不安,好像遇到了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我也忘记了孟君曾对我的冷淡。忘记了他是孟君的新的爱人(不确);又好像我过去不是和孟君熟,而是和他王昆仑熟一样的。谈话中他好像在为我设想似的,说:“你要做高尔墓是困难的,因为你没有生活,但是你可以成为果戈里,你可以写官僚社会,我就是一个官僚,我还可以介绍你许多人物,许多官僚,许多材料,腐朽的官僚阶级的生活……”自然,我不会听从他的,走进他的官僚阶层;但他的表情,他说这些话时,那种坦然、率直的神情,却是很吸引人的。

当我们喝最后一杯咖啡时,王昆仑仍像若无其事的样子,指点我看看稍远一点的餐桌。不知什么时候,那里坐着四个人在喝酒。王昆仑说:“很可能你到北平的消息明天就要见报了。那四个人里面有一个《晨报》的记者。”他说话的语调很平淡,好像在说一件极不相干的小卒。我却几乎跳了起来:“那怎么成呢?”我又傻了。王昆仑又轻松地说:“我可以对他说:要他暂时不发这条新闻。你不是在北平停两个星期吗?我告诉他过两个星期以后再发。报纸会把这当作一条重要新闻,完全禁止是禁不住的。”我只好央求他:“请早点对他说吧。最好不发新闻;一定要发,就晚一点,越晚越好,我有许多说不出来的苦衷呀。”到了北平以后,王昆仑还特意到李达家里来看我。

王昆仑在完成护送丁玲的任务之后,遂又在北平做二十九军的高级将领的工作。在北平逗留期间,由于宋哲元忙于和日本办理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情,只有时任北平市市长的秦德纯出面接待王昆仑。

秦德纯虽系原西北军的高级将领,但因办理丧权辱国的《秦(德纯)土(肥原贤二)协定》而为国人所不耻;之后,又在亲日派头子何应钦、黄郭等人的默许下,和肖振滚等人大搞华北自治,并捞到了北平市市长的位置。另外,王昆仑还通过其它的途径获悉:今年春节,秦德纯还利用职权,支出法币一万元,请陈觉生秘密转交和他有交往的日本驻北平的特务头子渡边,作为节敬。对此,王昆仑视为汉奸行为。但是,王昆仑深知此行的责任重大,对一切可挽救的高级将领不能是简单的哪视,而是应当做工作。为此,他不仅同意和秦德纯晤面,而且一见面还给秦德纯来了个下马威:

“秦市长,焕章先生间候你,并希望你能在肖振该利用公款为父亲祝寿一事上表明态度。”

所谓肖振该为父亲祝寿一事,曾是轰动全国的一件丑闻。秦德纯绝没想到堂堂的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立法委员王昆仑会由此开始和自己晤谈,其狼狈是可想而知的了。无奈,他只好唯诺答说:

“请转告老上司,我不会丢他的人的,这态度嘛,我也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表明的。”

王昆仑此举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借此给秦德纯来一个下马威,进而转入救亡抗日的正题。在此前提下,秦德纯只好听从王昆仑说教,并再三做出坚决抗日的姿态。最后,他告之王昆仑:不久,宋哲元将军将代表二十九军全体将士发表声明,表明守土有责的坚决态度。

王昆仑在北平期间又得到消息:日本正在向青岛大举增兵。于是他在南返的途中在济南下车,顺道造访了原西北军的高级将领韩复集将军。

王昆仑十分了解韩复集的为将之道: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借’和仇人结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他可以叛冯(玉祥)投蒋(介石),成为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失败的一大因素。为此,王昆仑是非常看他不起的。但是,他时任山东省主席,又手握重兵,加之山东在军事上特殊的地理位置,王昆仑还是打探一下他的态度。

王昆仑生前谈过这次往访韩复集的事,在记录本上只记下了这样简单的几句话:

在山东看韩复集,他简直非常狂妄。我问:“你估计日本人能不能动手?”

他说:‘没那事!”

我问:“你知不知道,南京在打你的主意?”

他说:“南京?他还想打我的主意?不等他的军队动,我就出兵占徐州,长驱直下南京。”

王昆仑和韩复集话不投机,很快告别济南乘车南返。但他对韩复集镇守山东这样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打心里是不放心的。不出所料,抗战军兴,韩复集不战失山东,又密谋投敌,在血战台儿庄的前夕被正法。此乃后话,略。

1936年真是多事之秋。王昆仑刚刚回到南京,就又爆发了反蒋的“两广事变”。

王昆仑虽然和蒋家王朝势不两立,但他此时并不赞成陈济棠、李宗仁等的反蒋行为,因两广军阀兴兵的动机,直接违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救国宗旨。他赶往上海,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的负责人紧急磋商,研究对策。恰在这时,李宗仁等派人北来和“全救”联系,探听“全救”的态度,但实际上是想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为此,王昆仑支持“全救”派出与李宗仁熟悉的杨东药去西南,面见李宗仁,阐述“全救”的主张,提出“内争不容再有,御侮不能再缓”,不要“鹉蚌相争”,免使日本侵略者“渔翁得利”的政见。

但是,陕北的党中央对“两广事变”是什么态度呢?王昆仑与上海、南京两地的救国会的负责人都在关注着。正在这时,陪同潘汉年自莫斯科回国滞留香港的胡愈之回到了上海,带回了他和潘汉年、邹韬奋三人起草的重要文件:《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后经沈钧儒过目,并经章乃器、胡愈之共同做了修改,以沈钧儒、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四个人的名义公开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公开信》。王昆仑阅后完全赞同。

与此同时,蒋介石为了对付“两广事变”,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王昆仑在与会期间,获悉蒋介石对上述那封《公开信》极为不满,声言是站在共产党一边向他蒋某人示威的!另外,在会议期间,冯玉祥将军发言不慎,说道:

“这封信我早就知道了,没看出有什么不对的嘛!”

蒋介石当即追问:“焕章兄,你从哪儿知道的?”

“是王昆仑告诉我的。”

蒋介石原本就很不喜欢王昆仑,但始终找不到当众给王点颜色看看的机会,今天,冯玉祥将军一说完他就厉言相问:

“王昆仑,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王昆仑肃然起身,看了看与会者那不安的眼睛,十分镇定地答说:

“这封《公开信》早就送到报馆了,我是听他们说的。”

“那……你一定也读过共产党的《八一宣言》了吧?”

“据我所知,岂止是我王昆仑读过《八一宣言》?蒋委员长您不是也读过吗?”

“你……”蒋介石气得拂袖而去。

对此,王昆仑坦然视之。但当事人在回忆起王昆仑顶撞蒋介石往事的时候,曾说过这样的话:我记得王昆仑在国民党的会上,有两次和蒋介石发生冲突,是关于共产党和毛主席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真是可谓语惊四座。(大意)

但是,王昆仑心里清楚,他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从事救亡抗日是越来越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