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儿时的许多游戏,其实也是一种体育活动。在游戏中的跑、跳、举、抛、摔、抓、攀爬等动作中,小孩子的体力、平衡能力、反应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等等,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加强。孩子们不用去做什么专门的体育活动,玩着就得到了全面的体育锻炼,在游戏的快乐中,也享受到了运动的快乐。在这类游戏活动中,小孩子受点皮肉之伤,是很常见的事情。我们小时候玩耍中受伤最多的地方,就是双膝和双肘,常常是原来的伤痂还没掉,新的磕碰就把它们碰掉了,又会破皮出血,涂点红药水,贴上一块小纸片,继续接着玩,从来也没有因此感染什么的,尤其是男孩子,应该皮实点,有点野性才行。也没见哪个孩子为此胆怯甚至哭泣,能玩、快乐就行!
01
滚铁环还有的是用废汽油桶的边儿来做的铁环:剪下汽油桶的边,把毛刺打磨掉,就是一个“巨无霸”铁环。这种巨型铁环不仅大,而且避震好,有弹性,什么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泥巴路,滚起来一点不费事,毫无阻挡,要是与其他铁环撞架,绝对不会输,就是样子难看,容易生锈。
说起滚铁环,我们那个年代的男孩子是最熟悉不过的了。那时候,大街上少有汽车,在街上玩要安全不是什么问题。孩子们在大街小巷玩玩铁环,坐一下滑轮车什么的,是很常见的。铁环也不贵,一般人家都买得起,所以滚铁环是孩子们常玩的游戏。一般文具店里文体柜都有卖的,筷子般粗细的圆铁条焊制的,50公分直经大小,环上还套着几个小铁环;外加一个50多公分长的铁手柄,带个木把,前端是个“U”型的头,把铁环正好套住,推着跑起来就可以玩了。玩铁环大多是一帮男孩子一起玩,在大街小巷和大些的院子里,看谁滚得稳、跑得快。滚铁环滚得好的,一般都是把手柄弯进铁环里再钩住铁环来滚,这样滚铁环,可以掌握速度,想快就快,想慢时,手柄稍微往铁环上一别,铁环就可以慢下来,甚至可以完全停下来时铁环不倒;稍稍一提,铁环就可以继续滚起来。下坡时,也可以滚,而正面钩着时,下坡根本就滚不了,我们那时都是这样玩的。要是看见谁是正着钩滚铁环的,那肯定就是个滚铁环的“菜鸟”。这样滚铁环,还可以滚一些坡度小些的阶梯,一跑一冲,就可以冲上去,因为铁环始终是被手柄套成一体的,所以玩铁环不光是看谁跑得快,还要看谁的技术好。玩滚铁环,还要比滚的时侯互相冲撞,看谁把谁的铁环给撞倒,而自己的铁环还能继续滚,玩得好的,可以随时停、急转弯,这些才是滚铁环的乐趣。有的小伙伴,家里当工人的爸爸会给他们焊一个更大更粗的大铁环,上面的小环更多些,滚起来嘡嘡啷啷声音更大,很是威风霸气!还有的是用废汽油桶的边儿来做的铁环:剪下汽油桶的边,把毛刺打磨掉,就是一个“巨无霸”铁环。这种巨型铁环不仅大,而且避震好,有弹性,什么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泥巴路,滚起来一点不费事,毫无阻挡,要是与其他铁环撞架,绝对不会输,就是样子难看,容易生锈。那时,我们上学路上滚,课间休息操场里滚,放学了,又滚着回家;到了放假时,几个小伙伴在一起,一玩就是小半天,直到一身臭汗才回家,真爽!
02
“打鸡”“打鸡”完全是男孩子的游戏,女孩子是从来不玩的。男孩子争强好胜、敢于争斗的特性,在“打鸡”中得到了展现和锻炼,胆小体弱的孩子是不敢参与的。
小时侯玩的一种游戏,是很能锻炼身体的——“打鸡”。“打鸡”,在全国各地都有玩,据说是有上千年历史的儿童游戏。北方一般叫“斗拐”,南方一般叫做“斗鸡”,我们贵阳称之为“打鸡”。一般都是冬天时节玩,这个时侯衣裤都穿得比较厚,玩起来不容易受伤。玩法很简单,右腿抬起来盘在左胯间,右手扶住右大腿的外侧,左手拉住抬起的右脚腕,左脚“金鸡独立”站直身体,然后与对手对面相站,双方以右膝相冲撞,看谁能把对方撞得站不住,双脚落地即为输。相斗中,双方均不能用手推、拉对方,这就是“打鸡”的基本动作。双方互斗时,可以使用许多种方法。比如压:用自己的膝盖压对方右腿的任何部位,直到对手抓不稳脚腕而双脚落地;压的过程中,也可以用自己的右腿力量打击对方。也可以顶:用右膝从下往上用力,抬顶对方大腿,使对手站立不稳而落地;也可以借力:在对手压或顶的动作中,突然转开右腿,使对手失去平衡而双脚落地。除了固定站位相斗,也可以抱腿单脚跳动相斗:也是一种战术,和你的对手比速度,耗体力,抓住时机打反击,但不能跑出划定的范围。跳跃能力强的,单脚跳动速度很快,而且可以一气跳上好几级台阶,这也是“打鸡”的基本功,很能锻炼腿部的力量。当然,要是你的腿长个子高,或者弹跳好,也可抱腿抬膝直接冲撞对手的胸腹部,直接把对手撞倒;个子小的孩子,面对这种斗法也有应对之招:确认对手发力冲撞,一个急转侧身,对手肯定扑空而失去平衡双脚落地,关键就在于相斗中不但要斗勇,还要斗智,随时变换战术。有时双方体力、技巧都相当,就硬踫硬,拼实力。用膝、腿互相冲、撞、砸、压、拐,看谁的膝盖硬,不怕疼。这时侯,除了拼体力和受击打力,还要拼意志力。有时两人一斗起来不分上下,一直打到双方都气喘嘘嘘,全都没有了攻击力,就只得宣布停战,算打个平手。“打鸡”除了两人相斗,最好玩的是打“团体战”:一拔小孩分成两队来打。为分队时公平,大家围起来先划“手心手背”,出手心的一边,出手背的一边,哪边的人数要是多出来了,就随机抽出来补给对方。分好队后,两队人马各站一列,开始对攻。双方相斗对象不固定,混战中随机选择、随时变换。常常是你正在与人搏斗中,忽然被对方一员从背后突袭,毫无防备,只能是一个趔趄双脚落地,你就不能再上场参战了。“团体战”中,双方战者均可抱腿单脚跳跑,冲锋也好,逃跑也罢,只要不出划定的界限就行。“团体战”最重要的就是互相支持帮助,因为队员中如果有一半以上的队员被打败,就算全输了,所以你一个人再厉害也没用。两人单斗也好,分队团体斗也好,一场游戏下来,每个人都是一身的汗,经常是玩不了一会儿,就会把身上的厚衣服全脱掉,斗到最后,全是一脸的汗珠子,十分痛快。当然,这种“打鸡”游戏毕竟是肢体的直接碰撞,相当于腿部的“拳击”,玩下来大腿和膝盖周边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也是常有的事,但绝对不会有什么其他的危险。“打鸡”完全是男孩子的游戏,女孩子是从来不玩的。男孩子争强好胜、敢于争斗的特性,在“打鸡”中得到了展现和锻炼,胆小体弱的孩子是不敢参与的。
03
踢足球、打乒乓踢足球、打乒乓,是我们儿时最常见的游戏。虽然这些活动是体育运动,但我们从来没有把它们当作什么“体育”,对小孩子来说,这就是我们的游戏,所以才喜欢玩。
踢足球、打乒乓,是我们儿时最常见的游戏。虽然这些活动是体育运动,但我们从来没有把它们当作什么“体育”,对小孩子来说,这就是我们的游戏,所以才喜欢玩。有个院子,有块空地,几个孩子,分成两边就可以玩踢球了。找好球门的位置,摆放上两块砖头,就是球门,一般都是踢半场,每个队选出一个守门员,争球后就开打。当然,起码的规则还是有的:不能手球,不能拉人,不能出线,不准故意绊人,犯规了要罚点球。一点,规则没有,游戏也玩不起来。踢起来也没什么时间概念,基本上就是守方被进了球,就换成攻方,换上对方的守门员,最后看哪个队进球多。虽然说踢的不专业不标准,但踢足球的基本动作还是会的,什么带球、传球、停球、过人等等,球场小了,更要“球技”。那时玩踢球,大多是这个院子的孩子和另一个院子的孩子对踢,要么是同一条街上两个班的同学踢,所以对抗竞争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孩子踢球,发生些争执吵闹也是很常有的事,但都能按规则来办,孩子们自己处理,很少有为此打架斗殴的。踢球是比较容易受伤的。那时大多是在泥土地上踢,绊了摔了很平常,尤其是双膝和双肘,经常被摔得破皮出血,但只要没伤着骨头,爬起来就接着跑,根本不当回事,玩的就是这个痛快。打乒乓球,也是我们那时很喜欢玩的。学校里很少有专业标准球台,一般都是砖头水泥砌成的简易球台。一下课,谁先跑到球台,谁就先玩,球网也很简单,一排砖头一放,就是球网。球台少,想玩的孩子多,我们就自己想办法。谁家的院子铺的是青石板,就到哪家玩。粉笔画一个球台,两边各放一块砖头,上面搭一根晾衣竿,就是球网,照样能玩个尽兴。觉得不过瘾的,就抬块门板,大小不论,两个条凳往下一支,觉得比水泥球台还好。实在没场地,就一个人对着墙壁打:拍上墙,弹回到地上,再挥拍打上墙,还可以练习抽球,一个人都可以打出身汗来。可别小瞧了这些土玩法,还真有小孩就是从这种环境和条件下玩出来的。有的孩子天生球感好,协调性强,跑动能力好,体育老师一发现,就选到了校队,最后还可以选送到市体校。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踢球也好,打乒乓球也好,就是为了好玩,小孩子天生好动,精力旺盛,有运动的游戏,就是孩子的最爱。
04
跳拱背、扛马马鸡、踩高跷这些游戏虽然活动剧烈一些,摔倒也是常见之事,但也都不会造成什么大的伤害,胆大爱动的男孩子很喜欢玩,很能锻炼男孩子敢于搏击、机动灵活和互相配合的品质,玩起来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那时侯,我们这些小孩子似乎特别爱玩,什么没有也可以玩。“跳拱背”,就是我们常玩的,其实也就是最简单的跳鞍马。“跳拱背”不需要任何玩具,两个以上的小伙伴就可以玩,人多了更好玩。先来划“剪刀、石头、布”,谁输了谁就来当“拱背”。跳分为几个等级,逐级增加难度。“一拱”:当“拱背”者双手抱腿,完全蹲下身来,其他小孩从其身上跳过,这是最低的高度。“二拱”:头朝下弯起腰,双手按住脚面,小伙伴们以纵跨、横跨姿式跳过。“三拱”:双手扶住双膝,头部尽量低下,以免被跳跃者踢着,“三拱”高度明显增加了,跳跃者需要助跑几步,在跃过时双手可摁压一下“拱背”的背部,以增强自己跃过时的力度。到了“四拱”,难度就很大了:当“拱背”的孩子双手紧紧扶住自己的大腿,身体几乎直立,头部下低,然后由小伙伴们跳跃过去。这时,几乎就只有个子高、弹跳力强的孩子才能跳得过去了。在跳的过程中,谁要是跳不过去,或者虽然跳过去了但没站住倒地了,他就来当“拱背”,如此轮换。这个游戏随时可以玩,小孩也很喜欢玩,对锻炼跳跃能力和胆量很有帮助,学校里上体育课练习跳鞍马时,玩过“跳拱背”的孩子基本上都不用教。不要任何玩具的另一种游戏,叫“扛马马鸡”:两人一组,一个孩子当“马”,另一个小孩当骑士,当马的伙伴先半蹲下,同伴骑在他脖子上,然后起身,要紧紧抱住骑者的双腿;另一组小孩也准备好了,双方就开始“战斗”。基本玩法是:只能由上面的“骑士”进行搏斗,下面的“马”只能保证上面的主人不能掉下来,不能直接参加搏斗。“骑士”搏斗只能用拉、推或者避让等柔性动作,不能使用拳打等动作。通过搏斗,看谁能把对方弄下“马”来。一般是个子强壮些的孩子当“马”,个子轻巧些的做“骑士”,不然玩不了一会“马”就会被压垮了。玩这种“扛马马鸡”游戏,上下两人的配合十分重要。“马”虽然不能直接参与“骑士”的搏斗,但必须紧密配合“骑士”的每一个动作。比如自己上面的“骑士”正拉住对手往右边拉,“马”就要抱紧“骑士”的双腿,迅速往右边挪动步伐,以形成一股合力;若是上面的两人势均力敌,前后左右都在随时变化,“马”也要随之变化,实际上不光是“骑士"在搏斗,下面的“马”也在同时搏斗,这种两人合为一体的感觉和力度要十分默契才行。玩的不好的,很快就会被对手“打下马来”,也有的“骑士”还没被打下来,“马”却因为体力不支或动作配合不好自己先倒下;还有的是双方都连人带马一起摔倒下来。这个游戏虽然活动剧烈一些,摔倒也是常见之事,但也都不会造成什么大的伤害,胆大爱动的男孩子很喜欢玩,很能锻炼男孩子敢于搏击、机动灵活和互相配合的品质,玩起来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踩高跷,是中国古时就有的游戏,也是我们小孩子爱玩的游戏。找两根和自己身高差不多的木棍,再锯两根比鞋子稍长些的短木棍,在两根长棍约四分之一的位置,分别用细绳并列绑上,不要绑太紧,木棍不滑下来就行。玩的时候把短木棍横着一扳,与长木棍形成“十”字,双脚往短棍上一踏,两手各抓一根长棍,就可以踩高跷了。踩高跷最关键的就是双手和双脚的协调配合,手提脚走,左提迈左腿,右提迈右腿,一学就会。刚开始玩时,平衡能力和手脚配合还不太适应,短棍可以绑低一点儿,踩熟练了,短棍可以随时往上升。我们玩踩高跷,主要是比赛,一是看谁踩得高,走得快;二是踩着高跷互相踫击,看谁掉下来。除了身体接触,还可以腾出一边高跷来击打对方的高跷,使对方失去平衡掉下跷来。踩高跷看着有点儿危险,实际上很安全,因为双脚是踩在短棍上的,不是绑在上面的,可以随时跳下来,再者双手都是紧紧抓着长棍的,站不稳了可以随时有支撑。踩高跷,对孩子锻炼胆量、锻炼平衡能力很有益处,爱跑爱跳的小孩子都喜欢玩。
05
游泳、玩水
回到家里,打来一盆水,把头往里现,开始练习水中憋气。刚开始二三十秒,练习时间长了,可以轻松地憋个一分多钟,小朋友说,可以下水了。
夏天,是我们儿时最盼望的季节——可以下河玩水了。八十年代以前,既使是城市里,生态也都是很好的,清澈的河流、湖泊,是夏季里孩子们的乐园。下河游泳戏水,是少儿们最喜欢的活动。小孩子大多喜欢水,但会水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学习的。儿时,街坊上的很多小孩都会游水,虽然不规范,我们称为“狗刨”,但只有这些孩子可以下河玩水。一到夏天,这些孩子就呼朋唤友到河里去玩水,使我们不会水的孩子心里痒痒得很。虽然每次都跟着去河边,但只能坐在河边用脚玩玩水,给下水的小伙伴看护衣裤鞋袜。看着小伙伴们在河里肆意翻滚,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游泳!那时候没有什么专门教孩子游泳的地方,基本上是大孩子带小孩子,会水的带不会水的。小伙伴说,要学下水,先要会在水里憋气,然后先游埋头水,这样才能教你。回到家里,打来一盆水,把头往里现,开始练习水中憋气。刚开始二、三十秒,练习时间长了,可以轻松地憋个一分多钟,小朋友说,可以下水了。刚下水,只能在河边的浅水区,半腰深。站在水里感觉很好,觉得没那么可怕嘛,于是按照小老师的要求,试着游起来:憋气、划手、蹬腿,还真能游动起来!可没扑腾几下,一抬头换气,就乱了手脚,只得赶紧站立了起来,看来游泳并不是简单的事。浅水区里学习了许多天,总觉得不过瘾,就想往深些的地方去,这下才知道深水里感觉完全不一样。在浅水区里游,游不动了两脚一弯,就可以站住,心里一点不慌,而在深水里则是两回事了。水到了齐胸的时候,明显感觉到有很大的压力,呼吸不是那么轻松了;再往前走,整个身体立刻就失去了平衡,双脚马上离开了河床,心就开始慌了起来,一个波浪涌过来,人就完全手足无措了,学会的动作全忘了,连着喝了几口水。好在小伙伴们都在身边,一边哄笑,一边拉住我的手说别慌,继续游!这才定下神来。慢慢感觉到,这深水区的不一样,才知道真的会游,是要到深水里才行的!那年的整个夏天,我几乎是在河里度过的。一放学就背着书包往河边跑,一直到天擦黑。一个夏天下来,整个人都变成了“黑人”,背上可以撕下一层灼伤的表皮。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不是为了学“游泳”,而是为了“玩水”,会游泳了,玩起来才尽兴。所以,那时候下河、下湖游泳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会水,但没几个人能游出什么规范的蛙泳、仰泳、自由泳的,大多是能游得走的“狗刨沙”。刚一入夏,河边、湖边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孩子,滚着汽车内胎,挎着游泳圈,三五成群,人声嘈杂;河里湖里,到处是扎猛子、打水仗的孩子。一眼望去,全是被日光晒得油黑油亮的小孩。自从学会了游泳,一到暑假,就和小伙伴、同学约着找地方下水。打水仗是少不了的,半浮在水中(我们叫“踩假水”),把手掌立着朝前猛推,柱状的水花可以把人打得抬不起头来。玩打水仗累了,就争先恐后地翻爬上汽胎上,任凭它随波逐流四处漂**;没抢到汽胎的孩子,会一个猛子扎下水去,乘人不备一下子把汽胎上的小伙伴掀下水中,然后是一阵的你争我夺,直到累得不行才肯罢休。雨中戏水,是最为惬意的事。夏日的雨,说来就来,大多数的孩子担心岸上的衣裤被淋湿,纷纷游回岸边,我们却常常不为所动,依然在水中畅游。雨点越下越密,很快就在水面上形成一片水雾,四周一片朦胧。水下的小鱼此时纷纷从水底游上来不时地轻轻用嘴啄着你的双脚,一有动静,又四散逃去,那种感觉十分放松。大雨过去之后,河边四周的山峦一片苍翠,一阵阵的雾气顺着山势慢慢升腾而起,萦绕在山腰间,像似一条条白色轻沙;小鸟雨后纷纷从林木中飞出,不时掠过水面。那种景色,那种感觉,只有在雨后的水中才能够体会到。几十年一转眼过去了,城市里能游泳的天然水域几乎看不到了。游泳馆虽然多了,但感觉却完全不一样:没有了在大自然中游水时的风声、雨声,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鸣,没有了阳光,没有了在自然空间里的尽情喧闹,更没有了小伙伴之间的戏水打闹。剩下的,只有华丽的装饰,坚硬的水泥瓷砖,刺鼻的消毒药水味,以及温文尔雅的红男绿女、循规蹈矩的孩子。游泳,真的成了游泳,或者是避暑降温。
06
爬墙上树上了树后,用竹竿叉住高处细软的树枝,用手使劲一拧,一大串白白香嫩的槐花就下来了。看着树下小伙伴们的呼叫哄抢,还真有成就感。
爬墙上树,是男孩子们最普通的行为,只要小孩子们在一起,就少不了这些事,因为许多的游戏活动,都离不开爬墙、上树。比如上树吧,什么掏鸟窝、捉知了、抓七星虫、摘树叶编帽子、打游击躲猫猫、打槐花、摘桑叶……上不了树,还真玩不了。矮一点的树,小孩抱小孩,抓住粗大些的树枝,一托一拉,就上树了。高些的树,就要点儿技巧和力气了,两只手先抱紧树干,两只腿一前一后盘住树干,边拉边蹭,抓到大树叉后抬脚一勾,就翻身上树了,关键要有胆量。小时侯,院子里的树,学校里的树,附近机关里的树,只要能爬上去的,几乎没有没爬过的。槐树花开了,四处飘香,小孩子喜欢吃槐花,低矮些的地方被摘完了,只能上树摘更高处的。上树前,先找一根竹竿,前端用刀劈开一条口子,中间横着夹上一截小木棍,用细绳一绑,就可以用它摘槐花了。上了树后,用竹竿叉住高处细软的树枝,用手使劲一拧,一大串白白香嫩的槐花就下来了。看着树下小伙伴们的呼叫哄抢,还真有成就感。上树下树,裤子衣服被挂破了是常有的事儿,回家少不了挨训;手上腿上被树枝划破点皮更是常事。要是一不小心碰触到和树叶差不多模样、满身毒毛的“洋辣丁”,那可就惨了,一阵剧痛,然后马上就是一大片红肿,半天都好不了。即使如此,爬树时的刺激和居高临下的感觉,还是挡不住我们小孩子上树的欲望。爬墙也是孩子喜欢的活动。现在想起来,就有些像今天时髦的“攀岩”。那时候,城市里的各种院墙多,砖瓦房也多,玩“打游击”、“躲猫猫”都少不了爬墙,有时纯粹就是比谁爬得高、爬得快。矮些的墙,跳起来抓往墙沿儿,双手扣紧,两脚一蹬,右腿一搭,就上去了;再高点儿的墙,小伙伴扶墙一蹲,另一孩子往他肩上一踩,一起,一扒,就上了墙,先上去的趴在墙上回身一拉,下面的伙伴也就上去了。看着是简单,但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需要些胆量的。最好玩的还是爬石缝墙。南方许多地方,都是用石块垒砌墙,这就给喜欢攀爬的孩子们有了玩处。我们小时侯最喜欢玩的一个地方,是市人委(即市政府)的招待所。招待所占地很大,前门一般小孩子是进不去的。招待所的后院是一个大花园,后墙很高,是用大石块砌成的四米多高的一道围坎,有二十多米长。刚开始,爬这墙只是为了进到花园里去玩,后来爬的小孩多了,专门爬这堵墙,就成了孩子们的一个游戏。首先是爬上去。石墙有高高低低的石缝,要想爬上去,先要看好哪些地方能搭手,哪些地方能蹬脚,看好每一步,一环扣一环,才能爬得上去,一个抓处看不准,就会从墙上滑掉下来。玩的时间一长,爬得多的地方都熟悉了,小孩子们就觉得没意思了,就另选一处爬,增加难度,看谁爬得上去并且爬得快。后来,往上爬的地方也没难度了,就开始比横向爬,看谁横着爬得最远。我们院子里有一幢二层的砖楼,大石块砌的墙基有一米多高,临街的一面大概有三十多米长。砖墙和墙基相接的地方,形成了一道只有一指多宽的石坎,我们就把这里也当成了爬墙玩的地方:手抠住砖墙的砖缝,脚蹬在那道很窄的石坎,从这一头爬到另一头。一只脚踩稳窄窄的石坎后,手指要很快找准搭手的砖缝,然后慢慢移动,只要有一个动作没做好,就会从墙上掉下来。好在墙基只有一米多高,不会有任何的危险。个子大或小的孩子,都能在砖墙上找到和自己身高相应的砖缝,都能来试上一试,所以院子里和街坊上的孩子都爱来这儿玩爬墙。每当有小伙伴从墙上滑掉下来时,总会引起大家的一阵哄笑,然后,第二个孩子又自告奋勇上墙,谁都想能爬过去。但基本上没有谁能够完整地爬过全程,所以,这成为了一个挑战,孩子们对此极有兴趣。慢慢地,玩的时间长了,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道最佳的路线,终于有小孩能够爬过全段墙壁了。手指容易抠住的砖缝,慢慢地都磨出了明显的痕迹,再有小孩子爬时,只要你的手指能够抠得住这些个“点”,并且能抓得稳,爬过去是可能的,剩下的就靠你的体力、耐心和平衡能力了,所以,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过得去。或许,爬墙玩只是儿时的特例吧,但是,确实是我们童年的乐趣之一。那时侯,像这类跑跑跳跳、攀高登低的游戏,还有很多。什么跳房子、踢毽子、扔沙包、跳绳、抬轿子等等,就不一一详述了。
07
玩石锁、哑铃小孩子是没有石锁的,不知是谁发明了用蒸汽白沙砖自己做,于是就在小孩中风行起来。蒸汽砖是用沙压制成的,不像红砖是用泥坯烧制的,太硬太脆。蒸汽砖可以用小刀、小凿子慢慢挖成石锁的样子,虽然很轻,但正适合小孩子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里民间玩石锁的还是比较多的,当然主要是大人们在玩。说“玩石锁”,因为确实是在“玩”。石锁不仅是用来练举重的,更多的是玩。你要是拿来石锁只会举(当然举起来是基本功),不如直接去练杠铃。最早是大人玩,一是锻炼身体,二是带有娱乐游戏性。小孩子,尤其是十多岁的孩子,看着好玩,也就慢慢学着玩了起来。石锁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根据自己的体力来玩。比赛举得重,举的次数多,是简单的。让人喜欢的,还是石锁的玩法。比如旋抓石锁:双腿站立略比肩宽,弯腰单手抓住石锁,借着腰力直臂把石锁抬至与肩平,立即用手腕的力量使石锁向右旋转并及时松手,待石锁在空中转到锁柄回到正面时,手掌要迅速准确地抓住石锁,然后放下,整个动作要紧密连贯,一气呵成。旋抓得好的玩家,可以让石锁旋转两圈以上抓往,很好看。还可以担锁。单手抓住石锁轻抛到与头部齐的位置,待石锁下落到肩部高的位置时,大臂和小臂并拢伸出,用外侧接往石锁,使石锁稳稳当当地站立在手臂上,然后以臂力再次顶抛至头部高,然后单手迅速抓住石锁的手柄,如此重复数次。玩得水平高的,可以左、右手抛接石锁,从身后抛出正面接,抬腿抛出接等等,玩法很多。玩石锁的刚开始都是在自家的院子里,后来玩友相聚到公园里玩,观看的人多,小孩子们也就跟着学了起来。小孩子是没有石锁的,不知是谁发明了用蒸汽白沙砖自己做,于是就在小孩中风行起来。蒸汽砖是用沙压制成的,不像红砖是用泥坯烧制的,太硬太脆。蒸汽砖可以用小刀、小凿子慢慢挖成石锁的样子,虽然很轻,但正适合小孩子玩。学着大人的玩法,抛、接、抓、顶,看谁玩得好。但这种蒸汽砖不结实,稍不注意就坏掉了。所以那时我们看见什么地方有这种砖,都会多“顺”几块回来,多做几个“石锁”。玩得真有兴趣了,就可以去找小的石锁来玩,也就七八斤重,很袖珍,也不怕摔坏了,感觉也好多了。我们十一二岁时,玩哑铃的孩子也很多。那时文体用品商店也有卖的,当然远没有现在的哑铃漂亮,就只是生铁铸造的,既没漆,更没胶皮包裏。那时小孩子玩的哑铃,基本上是找人做的,找上几个大小一样的铁球,再找一根铁水管锯好当手柄,在街上找一家五金加工厂一焊,就是一副不错的哑铃,可以做轻些的,也可以做重些的。爱玩哑铃的孩子凑到一起,就比谁举的次数多,比弯举谁厉害,完了就要看看自己手臂上是不是鼓起肌肉了。那时我们小孩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健美的概念,玩哑铃就是希望自己的手臂弯起来时,能够有一块“老鼠肉”,这大概是男孩子的天性。肌肉不一定鼓起来,但是小男孩玩玩石锁、哑铃,对培养男孩子的气质还是很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