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成功要素之一即在“用人”,一如《反经》所云:“使智、使勇、使贪、使愚。”简而言之即在任用有谋略、有勇气、贪财、愚笨的人时,要让智者争相立功,让勇者遂其大志,让贪者多多发财,让愚者勇于牺牲。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性情来任用他们,这正是兵略中最微妙的权谋。

华为总裁任正非今年在一次公开发言中说:“没有平庸的员工,只有平庸的干部。”是的,不管是一家大的跨国公司,还是一个小的几人团队,没有一个员工是毫无价值的。一位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大考验,也不是如何处理表现不佳的员工,而是如何处理表现平庸的员工。

在定义一个员工是否平庸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叫作“伪平庸”。什么是“伪平庸”呢?

假如在一个团队里,有位数据挖掘师,他性格木讷,不爱和同事说话,于是管理者便觉得他沟通能力有问题,三番五次找他谈话,希望他能改变。那么这位数据挖掘师,便是典型的“伪平庸”—员工并不是真正的不合格,而是管理者盲化重点,把非核心的事情作为评判标准。

事实上,只要这位数据挖掘师能按时高效完成他的工作职责和核心业务,那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员工。然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80%的管理者最普遍的做法是,盯着员工的短处不放,想方设法希望他可以做出改变。这是非常不成熟的管理表现,这样的管理者带的团队一定是一盘散沙,同样业绩也一定很差。

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记住一个道理:善于用人所长,只有发挥每个员工的长处,才能创造优秀业绩。如果你总是希望员工尽可能事事擅长,或者不停要求员工改正短处,那不仅会产生高额的管理成本,而且并不会有什么效果,同时还会打击员工的内心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因为其的核心优点得不到认可,而短板又时时受到负面反馈,长此以往,自然就留不住人心。因此请记住,作为管理者,你要的是一个拥有职位核心技能的专才,而不是一个全才。更何况未必存在全才,就算存在也未必能轮到你手里。

明白并破除掉“伪平庸”的概念后,我们继续讨论真正平庸的员工的表现。作为管理者,在用人之初就应该明白这个人是真平庸还是伪平庸,而一旦决定录用,那么就要坚信他不平庸。管理者应该从每个普通员工身上挖掘出团队需要的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断地引导和启发他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管理者要想当好伯乐,首要原则便是做到“能岗匹配”,这也是管理的核心点之一。

什么是“能岗匹配”?简单说就是把员工放到能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西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和汉高祖刘邦的成功,便是“能岗匹配”的鲜明例证。项羽虽英勇重义,但同时也刚愎自用。他适合做一个英雄将军,但却到了皇帝的位置上,自然是无法成功,最终各路人才弃他而去,他也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凉下场。而反观刘邦,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但他却很懂得招募并任用人才,将下属的才能为自己所用,所以,刘邦最终成就了千古伟业。

然而“能岗匹配”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并不好操作,因为现实中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工作。管理者会发现,某些人在通过面试进入团队后,其实并没有那么擅长手头的工作,或者比起现在给定的岗位,另外的似乎更适合他们。此时,作为管理者,你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你的选择将决定团队未来的走向。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清代顾嗣协曾写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天资、阅历、环境的不同,所造就的性格、品德和知识结构也不同。要想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就必须分析和观察每个下属的性格和能力,分析其强项和弱点,并扬其长、避其短,应该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和人才管理机制,并通过科学的评估手段和方法来对不同员工进行分类和管理。对人才合理利用,意味着人事相宜、对号入座。

古人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阅读前面几个小节的内容,相信作为管理者,你已经对自己的身份和风格有了清晰的理解。但要想真正做到用人所长、知人善任,还应该掌握员工的身份和风格:他是什么性格的人?他是否可信?如何对他进行分类和管理?这些都需要你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一一学习和掌握。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让每个人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职责,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来发现并利用员工的才干,这是一个管理者对待下属的基本前提。

现代社会是多变的也是复杂的,作为管理者,必须学会用人,广泛招募各类人才,挖掘每个员工的闪光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集合众智,无往不利”,个人的才智再高,也是有限的,只有集合众智,将众人才能为自己所用,形成无所不能的强大团体,才能发挥出无限的力量。

第八节不同类型员工的管理指南

每个企业都是由不同类型的员工组成的,对于管理者而言,最大的工作便是如何管理这些员工。管理大师罗伯特曾经说过:“没有不合适的员工,只有不合适的安排。”那么作为管理者,在面对各式各样截然不同的员工时,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管理呢?

类型一:桀骜不驯型员工

IBM的总裁沃森经常强调一点,叫“用人不用奴才”。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年人有一天闯进了沃森的办公室,大喊大叫:“从销售总监换到一个因人设事的闲差,我工作还有什么意思!”这个中年人叫伯肯斯托克,是IBM公司二把手柯克手下的得力干将。而当时柯克刚去世不久,沃森与柯克又是死对头,于是伯肯斯托克认为,沃森趁此机会一定会狠狠“收拾”自己,便大闹一场,做好了辞职的准备。

沃森素来以脾气暴躁闻名,但面对找茬的伯肯斯托克却并没有发火,因为沃森知道他的心理和诉求。伯肯斯托克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才,作为管理者的沃森早已了解这点,所以尽管他是曾经对手的下属,性格又十分桀骜,但沃森从企业的大局出发,仍决定挽留他。沃森说:“如果你有能力,那么,不论是在谁的手下都能成功。你若是觉得自己不行,那就离开,不然就应该留下,因为这里最能施展你的才华。”

结果自然是伯肯斯托克主动选择留下。后来也证明沃森的挽留是十分正确的,尤其在IBM开拓计算机业务时,伯肯斯托克做了很大的贡献。也正是由于他们二人的携手努力,IBM才成为今天这个难以超越的“神话”。晚年的沃森在他的回忆录中说道:“在柯克死后挽留伯肯斯托克,是我有史以来所采取的最出色的行动之一。”

沃森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仅挽留了伯肯斯托克,而且任用了不少桀骜不驯但却有真才实学的人。他说:“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提拔我不喜欢的人,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的桀骜不驯。”每个员工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心理,越优秀的人才,越有性格。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对待员工并不应该凭借领导权力不断打压他们的想法,而要学会巧妙利用他们的性格,将其优点放大,为工作所用,将缺点缩小,做到与他人互补。

当团队中出现桀骜不驯型员工时,管理者不应给予对方太多自主权力,并且在分配工作任务时,应尽量向其说明工作细节、任务要求、工作方法以及截止时间,最好再安排一位同事协助监督。否则这类人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完成任务,而在其对任务的理解发生错误时,整个项目都可能会面目全非。此外,当这类员工出现问题时,管理者应注重倾听和理解,明白他们的问题和诉求,然后为其答疑解惑。

类型二:孤僻型员工

性格孤僻的员工,不论是在什么样的团队里都一定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员工通常习惯单独行动,不屑也不适应与太多人在一起,大多数情况下不属于制造争端的人。但他们冷僻的性格,或是偶尔冷漠犀利的言语,常常会给团队内部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孤僻性格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有生活方面的,也有工作方面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得到情感满足有四个来源:恋爱、家庭、朋友和社会。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如何,一般就取决于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如何。性格孤僻的员工通常处理不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关系,这与其原生家庭或者个人性格有关。他们往往缺乏依恋的温情体验,疑心较重,不管做什么事总是瞻前顾后,担心别人的议论和看法。

此时,作为管理者,不能也不必强迫自己帮助他们改变什么,但完全有理由像关心其他员工一样关心他们,给予他们一定的温暖、尊重甚至重视,获得他们的认可。一旦他们开始从内心深处认可管理者的身份,其工作的局面也必定会有所改善,同时他们也会越发体会到管理者的领袖魅力。

具体说来,如何管理性情孤僻的员工呢?注意在开始实施管理手段前,必须先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首先,不要轻视,要重视。管理这类员工最有效的策略是给他们温暖和重视。作为管理者,在工作、聚餐等场合中的细节上多注意他们的情绪,多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尤其是在他们遇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应主动打破他们因为害羞或不善言辞而不敢沟通的僵局,带领团队里其他员工成为他们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产生深切的认同感。

此外管理者也应注意,除非是意外情况,否则尽量不要对他们的工作表现出漠不关心或者无所谓的态度,尽可能一视同仁,像对待其他员工一样对待他们。虽然非常考验管理者的宽容和耐心,然而这对于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而言,不过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其次,不要被动,要主动。性格孤僻型员工一般比较沉默,很少主动和管理者沟通或反应问题,因此作为管理者可以主动出击,通过私下观察,了解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以这些内容作为谈话基础。先打破距离感,再沟通工作问题会更顺畅。另外管理者在聊天时需要稍微注意一下措辞,多疑的人喜欢胡思乱想,尽量不要说出负面或者容易引发负面联想的词语,多鼓励多夸赞他们会取得更好的激励效果。当然,在这个过程管理者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细心度,在以后和自己的上司或者合作伙伴交流时,会更轻松、更游刃有余。

第三,学会尊重,学会认可。孤僻类员工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他们并不希望过多的交流和沟通,如果管理者为了展现自己对下属的关心或个人魅力,故意和他们称兄道弟,那么反而会使他们感到反感。尤其是一旦他们觉得管理者是有目的地在接近自己,就会认为管理者十分虚伪,同时也会为管理者打上负分。作为管理者,一定要避免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操作。其实,管理者只需要和他们保持一般的工作接触就可以了,在平时的开会和沟通中,也只需稍加留意他们的表现和情绪即可。真正需要管理者出现的时刻,应该是他们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时。

最后,投其所好,直攻其心。除了工作上的接触外,在闲暇时,管理者也可以仔细观察这类员工的业余爱好,在沟通时,以此作为突破口,很容易打开对方的内心。

作为管理者,学会尊重员工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尊重也是彼此良好合作与沟通的前提条件,不管是哪个类型的员工,管理者一旦决定将其招入团队当中,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和照顾他们。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对待自己团队中的员工时,不仅会认真研究每个员工的性格特点和工作作风,同时还会制定不同的策略,对症下药,因人制宜,让每个人最大化地发挥优势,最大化地实现互补。

“日久见人心”,管理者既是在管理员工,反过来也经受着员工的考验。管理者是否能通过自己的领导魅力征服员工,往往在于与员工的相处之道上。

类型三:“老黄牛”型员工

在一个团队里,既需要聪明有创意的人才,同样也需要这些“老黄牛”型的员工,一动一静,互相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所谓“老黄牛”型员工,就是那些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张扬也不惹事的人。他们虽然没有出色的业绩,平常也容易被管理者忽略,但也正是因为有他们,一些琐碎却重要的工作才有人认真完成。他们同样是团队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英雄,也一定会有为英雄鼓掌的人。

因此,作为管理者也需要重视这些人,不能因为他们性格低调、默默无闻,就理所当然地忽视他们所做出的成绩。虽然不用像对待团队里的“英雄”一样对他们公开表扬,但也要表达出自己对他们的重视和认可。尤其是在年终时,会邀功的同事们要么有奖金,要么有口头表扬,而他们什么都没有的话,难免心凉。而如果作为管理者的你,此时拍着他们的肩膀,诚恳地表扬和鼓励他们,那么这些话的重量或许比奖金更重。因为这些话,让他们感受到了尊重和重视:原来自己的领导是知道自己的辛苦的。得到认可的感觉会让他们对团队、对管理者更加死心塌地。

“老黄牛”型的员工虽然在日常工作中沉默寡言,但他们依然会对管理者异议、对团队有建议、对工作有想法。可能他们平时习惯了沉默,所以对这些问题不会积极主动地展开讨论,但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要抽出时间,认真听取他们对于领导、团队和工作的看法。有时只需带着耳朵,耐心听听他们的讲述,甚至不必做什么解答,他们的不平心理就能得到舒展。而此时讲不讲道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懂他们,懂这类员工的心理。

一般来说,“老黄牛”型员工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更容易得到满足。因此,作为管理者只需要把团队的愿景和梦想像火炬手一样交接给他们,这份愿景和梦想就可以拴住他们的心,激励他们继续埋头向前耕耘,为团队任劳任怨。

当然,对待“老黄牛”型员工也需要注意一点。有些管理者在开始不了解他们时,贸贸然将他们分配到不合适的岗位上,比如创意类,这些不适合的工作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挫败感,进而对管理者失去信任。但同时,即使岗位对于他们来说不合适,他们也会抱着“是上级安排的就应该努力干好”的心理,而不太会提出异议,也不会主动向管理者进行反馈。此时就考验管理者的观察能力了。管理者需要及时发现他们工作状态的不对劲或心情的沮丧,主动和他们沟通,有时有必要直接告诉员工他们与岗位不匹配,即使员工会因此离开,但对团队和个人来说也是有利的。

另外,还需注意,对这类员工来说,讲理很重要,但顾及情面更重要。团队毕竟不是辩论台,当他们遭遇不快时,管理者要及时引导和处理好他们的情绪,以免他们一时冲动惹出意外。总之,对于管理者而言,只需要弄懂“老黄牛”型员工的类型特点,就可以轻松驾驭他们,确保团队的“后勤”安全。

类型四:墨守成规型员工

一个团队里也总是不乏“墨守成规”型的员工,他们往往刻板守旧、我行我素。对于管理者而言,有效的沟通虽然是管理的法宝之一,但一旦遇上这类员工,便往往会失效。他们往往坚守自己的一套观点和理论,不求变也不求新,死守规矩。有时布置的任务会有新要求或者新变化,即使管理者客客气气地跟这种人沟通,他们也会一副根本不爱理人的样子,一脸怨气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那么,应该如何管理此类员工呢?先从其性格特点入手。

这类员工一般喜欢模仿他人做人、处事的方法,缺乏创意,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和风格,一旦失去条条框框的规定,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墨守成规型员工少有突出的表现,对新事物、新观点也接受得很慢,当现实需要灵活应变时,他们也只会死守过去的规矩,不会做出一点改变。这类型员工不懂以变应变,因此,在当下瞬息万变的环境里,他们很难应付新事物和新情况。

但正如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让他们去完成方向性比较明确的、不用多加思考和探索的基础性事情时,他们就会完全按照管理者的标准和指示来完成,非常准确和高效,能令人十分满意。不过总而言之,这类型员工缺乏远见,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职业发展潜力不大,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不宜委以重任。

作为管理者,在掌握“墨守成规”型员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他们的确过于强硬冷漠和不近人情,但由于工作的需求,不得不对其进行管理。那么是否需要维护管理者的尊严,也采取一种相应的冷淡态度呢?当然,这是不可取的。而正相反,管理者不仅不能冷淡他们,反而应该多花些功夫与他们沟通交流,在工作上主动打破僵局。总之,要管理好墨守成规型员工,更多的是要有耐心,循序渐进。

总而言之,当团队里出现这类员工时,管理者首先要判定他们的团队作用以及工作表现,是否值得留在团队中。若经过思考,确定他们应该留下,管理者就要多注意沟通方式,给他们分配比较具有方向性的工作,比如一些日常的琐事或不需要多加思考的事情,一般他们会严格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完成,能让人十分满意。

管理是一门关系艺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巧妙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既能避免团队协作中的感情用事和简单生硬,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管理者需要实施更有效的管理,打造一个协同作战的团队,更迅速、更顺利地制定和执行各种决策。作为管理者,请记住,一个有效的员工激励策略,关键在于找准员工的需求,对症下药,那么你的管理方式才能奏效,否则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九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何建立你的规则?

想必大家都听过“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而这实际就是管理学上常说的“团队惰性”。在一个团队里面,当员工之间的工作职能彼此相近,且工作绩效不容易被量化评价时,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摸鱼”和偷懒。尤其是当这个团队的人员素质和个人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缺乏凝聚力和合理的激励机制时,很可能就面临着惨败。

因此,作为管理者,为了抵抗“团队惰性”的危害,打造一支团结起来力量大的优秀团队,就必须尝试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规则,而这种规则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潜规则”。

显性规则

所谓显性规则,很明显就是企业或团队中表面的规章制度,如组织架构、团队分工、员工手册等等。既然是表面的规矩,一旦确定出台,就要求人人必须遵守,且一旦违背会有后果严重的惩罚,否则就难以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记住显性类规则不要轻易出台,一旦出台了就不要随意地更改,而应执行到底。

显性规则可以理解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的承诺。承诺不仅包括团队对企业的承诺,同样包括个人对团队的承诺,企业对团队和个人的承诺,以及个人对个人的承诺。这些显性的承诺是相互的,不能也无法随便进行切割。如果以管理者为代表的企业毁坏对员工个人的诺言,那么员工就会失去工作主动性,团队业绩也就一落千丈;如果管理者领导的团队毁坏对企业的承诺,那么这个团队就会成为一个失败的团队,迟早会被“优化”掉;如果个人毁坏对个人的诺言,那么团队、企业利益都会受到损害。一个优秀的团队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兑现承诺。

我的朋友曾在一个著名的公司工作,他们的管理者非常热衷于修改制度,还美名其曰“随需而变”。但最终,这个公司的制度越来越多,越来越随意,大家都不当一回事了。因为管理者认为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需要多变化,所以习惯性地随口改制度,稍有问题就推倒之前的重建新制度。时间久了,制度混乱,员工开始频繁地迟到、早退、请假,而且个个都有借口:上一版制度不允许,但这一版制度允许。因为制度的频繁改换,人事也没办法进行管理。这不仅导致了管理者的可信度直线下降,同时也给公司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损失。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显性规则必须一成不变,而是凡事要讲究适度。

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即使存在也终会被淘汰;也不存在时刻变化的事物,显性规则若频繁变化,那就会像上面的事例一样,管理者将失去权威。因此,显性规则可以变,但它的变化既需要管理者的深思熟虑,也需要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程序和条件。

作为管理者,在制定团队的显性规则时,应注意不要依靠直觉和感性,而要用数据做决策。《2018年全球数字报告》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突破40亿大关。如果说在过去的企业管理中,直觉与经验依然有用,那么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这样的管理手段和理念已经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数据。

管理者在制定显性规则时,应该先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分析其他企业的管理规则及效果,参考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员工特性,管理者应该对本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调查,确保制定一个让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都得到最大化的标准规则,让企业对团队的承诺、团队对企业的承诺、个人对个人的承诺都能高效完成。

如果由于外部环境变化需要进行规则修改,那么只要有数据的支撑和分析,管理者也就有了非常充足的把握和准备。这样既会降低感性失误,也不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意,还会让员工对管理者更信赖、更尊重、更佩服,对团队的未来更有信心,同时加倍付出努力。

每个企业的显性规则虽然都有不同,但也都大同小异,因为都意在大的层面上管理员工,为员工提供可执行和参考的基本规则。而在我们国家的职场文化中,大家都知道隐性规则比显性规则更重要,因为隐性规则最能体现一个团队和一家企业真正人性化的一面。

隐性规则

隐性规则即是不成文规定,也常被称为不明文规定、行业内规、潜规则、惯例,是指某些人群中约定俗成,被行业各方广泛使用且普遍遵守的隐含规则,是台面上没有正式规范的规则。隐性规则甚至在某些特定时空能具体地代替台面上的正式规则,如社会交往中,往往是隐性规则而非种种明文规定,在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

在一个团队中,显性规则为员工提供了宏观的任务执行规则和基础,而隐性规则则会影响员工是否遵守这些规则以及如何遵守这些规则,如何完成对自己、对团队、对企业的承诺。隐性规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管理者,如果可以打造优秀的隐性规则文化,那么你的团队就会成为一支团结且战无不胜的队伍,成员互相依赖彼此,成为工作文化的共同缔造者。

作为管理者,在制定团队的隐性规则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管理者和员工是合作关系

简单的雇佣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老板花钱请人给自己打工的时代氛围也已经逐渐消失。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一代,他们的理想、目标和工作动力等都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仅仅为他们提供高工资已经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何况对于管理者而言,过高的工资支付也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合作人关系就成为了一种选择。

作为管理者,在隐性规则中强调合作人关系,既可以营造一种与员工一起发展、共同创业、共享成果的平等环境,也可以通过分责、分权、分利来锻炼员工能力,优胜劣汰,留住真正的人才。在团队中,向员工传达“我们是合作关系”这样一种潜在规则文化,让团队年轻化、扁平化,既有利于团队的整体发展,也容易获得员工对管理者的认可、佩服以及信任。当一个团队以认可、佩服和信任凝聚在管理者身边时,那么这个团队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2.多讲规则,少讲人情

在过去的团队管理中,总是喜欢讲人情、讲苦劳,当人情代替规则管理时,即使团队做得再好也会出现问题,有人觉得不公平,有人觉得偏心。因此,作为管理者,在已经建立高效的显性规则后,不管是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以规则为准。尤其是在隐性规则的一些环境下,管理者也应该守住立场,提醒员工按规则办事,培养团队的规则意识,这样团队才能走得远走得齐。

对管理者而言,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是相辅相成的手段,但切记要以显性规则为主,以隐性规则为辅,在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冲突的情况下,也一定要优先显性规则。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真正收服人心,打造高效能的团队。

罗伯特?海因莱因曾说,“无论有何规则,我都自由无碍。在可容忍时容忍,在无法容忍时将规则打破。我享有自由,因为我愿为自己的一切行为承担道德责任。”作为管理者应该始终记住,不应随意打破规则,但也不必惧怕打破规则。毕竟出色的管理者执行规则,而伟大的管理者则能敏锐地察觉到不再适用的旧规则并将其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