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先生早在《美学散步》里就已提出了考察中国古代文艺应与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联系起来的观点;另一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也曾指出中国古代文艺观与审美直觉的联系。这对于后人把握中国古代文艺的特征和研究比较诗学都是有启发意义的。尽管历史出现过曲折,两位大师也都有过坎坷的经历,然而,他们都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随波逐流的水上,而是镌刻在以宏大宇宙、广阔心灵为背景的美学殿堂里。如果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是康德哲学得出的结论,那么,“位我上者灿烂星空,美的律令在我心中”,则是两位熔铸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美学大师用生命写出的诗句。哲人已逝,爝火会永远不熄!

本书力图按照两位美学大师提示的思路在佛、庄、玄、禅、诗这个大系统内考察诗与禅的关系,力图在将佛、庄、玄、禅、诗还原为具有普遍性的心理体验的基础上,理出一条自觉的审美意识发生和发展的线索。这里有印度佛学的知性思辨、宗教意志与庄学“天人合一”观、玄学适意会心人生观的冲撞和融汇,有禅学对超然心态的高扬,也有诗人审美自觉的发生发展以及审美理解的建构。尽管文化史绝不那么井然有序,但也绝不是那么杂乱无章。由于它总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下以追求人的自由为轴心向四处辐射、展开,我们就有可能把握它发展的基本脉络。当然,进行这项工作既带给人“寒树依微远天外,乱流明灭夕阳中”的困惑和惆怅,也带给人“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的喜悦和快慰。看来,文化史只能也总是这么调皮地伴随着每一个苦苦地思索它的人。西塞罗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翱翔太空看到了宇宙的美丽,他并不感到幸福;只有当他回到地面向人们讲述美丽的宇宙时才会感到幸福。然而,宇宙的美丽是可说的吗?那瞬间的愉悦是可以传达的吗?何况,自以为看到了它的人也许并没有看到它,即使看到了,也没有一支可以绕不可言说的美丽而盘旋的笔……

我表达了想表达的吗?说出了不可说的吗?不知道。

也许,最终要回到禅的态度:

如剑掷空,莫论及与不及;

抱瓮灌园,哪怕“雨淋头”!

[1]〔美〕卡尔·桑德堡《窗》。参见郭沫若《英译诗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2]〔宋〕普济著,苏渊雷校点,《五灯会元》,中华书局 1984年版。世尊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3]一般称印度禅学为“印度禅”或“如来禅”,达摩至五祖弘忍的禅学仍属这一系统。六祖慧能以后的禅学为“中华禅”或“祖师禅”。

[4]转引自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三联书店1984年版。

[5]〔印〕德·恰托巴底亚耶《印度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相应部经典》第五卷,参见《增一阿含经·四谛品》第二十五。转引自任继愈主编 《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7]转引自中村元《比较思想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转引自中村元《比较思想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同上。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丁福保编《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谟”句意谓为天下定大计、筹远谋而及时昭告人民。

[12]丁福保编《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3]方玉润《诗经原始》。

[14]《诗经·桑中》作者译。

[15]《文心雕龙·物色》,引自〔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

[16]《诗经·蒹葭》作者译。朱熹《诗集传》云:“伊,不知其何所指。”我们不能把“伊人”狭隘地释为“恋人”。

[17]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18]《诗经·静女》作者译。

[19]《诗经·月出》作者译。

[20]转引自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三联书店1984 年版。

[21]转引自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三联书店1984 年版。

[22]参见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3]参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5]参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6]《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27]《朱子语类》卷一三七。

[2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2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0]金冠等编《气功精选》,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年版。

[31]参见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台湾老古出版社1990年版。

[32]“涅槃”一词早在佛学出现以前就已存在。

[33]参见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4]约指战国至东汉,三起大难指战国之乱、楚汉之乱、王莽之乱。

[35]《古诗源》卷一。

[36]《古诗源》卷一。

[37]不真空,即“不真”故“空”,万有都是“假名”“假号”,故“性空”。

[38]此文是否僧肇所作,有争论。此用任继愈先生说。

[39]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

[40]〔唐〕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本节以下凡引是书,不再标明。

[41]《坛经》惠昕本并《五灯会元》。下文论述禅宗,本应涉及比《五灯会元》早出的资料。为方便查检,这些资料如被《五灯会元》采用且无原则性区别,径引《五灯会元》所载文字。

[42]佛经中的唱词,汉译为诗。

[43]用来判断是非迷悟的前辈祖师范例。

[44]次,略同于“时”。

[45]西西弗斯,希腊神话人物。被罚推不断滚落之巨石上山。为西方存在主义者所推崇。

[46]录自《全唐诗》,以下引唐诗均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不另加注。

[47]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48]蔡居厚《诗史》、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四。

[49]《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送归江陵并引》,《全唐诗话》卷六。

[50]转引自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51]同上。

[52]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5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54]参见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5]《涅槃经》《大品般若经》。“健阀婆城”是幻化的城市。

[56]参见〔清〕王文浩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57]参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58]相传为秦汉间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所传的《诗经》为《毛诗》,《毛诗》前有序,序有大、小序之分。列在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为小序;在首篇《关雎》前的小序之后,有大段文字概论全经的,是大序。一以为大序为子夏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一以为诗序为卫宏作。为叙述方便,依通行本,本文将《关雎》之前的序均称为大序。东汉郑玄作《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9]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60]“兴”的其他意义不在论列范围之内。所谓“象征”,也只指概念的象征。

[61]郑玄《周礼·大师》注引郑众语,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

[62]郑玄《周礼·大师》注。

[63]《岁寒堂诗话》卷上。

[64]王国维《人间词话》,台湾“中华书局”1970年版。

[65]吴可《学诗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66]参见叶梦德《石林诗话》、王夫之《姜斋诗话》、胡应麟《诗薮》、王国维《人间词话》等。

[67]一般认为,审美观照即审美直觉。但审美直觉是否就是表现,却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审美直觉要取得艺术表现形式,还需要审美者具有艺术表现能力。我们把审美直觉的表现称为艺术直觉。审美直觉和艺术直觉可能同步发生,也可能一先一后发生。审美直觉和艺术直觉可以面对现实对象发生,也可以在创作构思时发生,观照对象是存储在记忆里的事物的表象。

[68]辛夷花只有紫、白二色,诗人不取紫亦不取白。而说它“发红萼”,这无疑是一种更富有诗意的色彩,应从之。

[69]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

[70]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71]《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72]《文赋》《宋书·谢灵运传论》。

[73]《文心雕龙·隐秀》《诗品》。

[74]《文心雕龙》中《物色》和《隐秀》篇佚文见张戒《岁寒堂诗话》。

[75]《诗式》。

[76]《董氏武陵集记》。

[77]《与极浦书》。

[78]《与李生论诗书》。

[79]《诗赋赞》。

[80]《与李生论诗书》。

[81]《与李生论诗书》许印芳识语。

[82]《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书黄子恩诗集后》。

[83]《石林诗话》卷中。

[84]《岁寒堂诗话》卷中。

[85]《白石道人诗说》。

[86]《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

[87]参见《文心雕龙》中《神思》《比兴》等篇。

[88]据考证,《诗格》是真伪相参的著作,见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89]《诗格》《诗式》《与王驾评诗书》。

[90]《诗式》。

[91]《寄石州商辇推官》。

[92]《寄郑谷郎中》。

[93]《山中寄凝密大师兄弟》。

[94]本文所引严羽诗论均据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但“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一句从《诗人玉屑》本。

[95]参见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96]参见《宋书·谢灵运传论》《文心雕龙·隐秀》《诗品》等。

[97]《与李生论诗书》《诗赋赞》。

[98]《沧浪诗话》。

[99]《严氏纠缪》。

[100]《围炉诗话》自序·卷五。

[101]《贞一斋诗说》并跋。

[102]《沧浪诗话跋》。

[103]《随园诗话》卷八、《补遗》卷一,并参见钱钟书《谈艺录》。

[104]见许印芳《沧浪诗话跋》、夏承焘《胡才甫沧浪诗话笺注序》、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

[105]参见黄道周《书双荷庵诗后》、钱谦益《唐诗英华序》、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

[106]参见拙作《比兴妙悟之辨》,《学术月刊》198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