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有一座山的名字,一听就是个“帅哥”,它就是贺兰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中有这样一段话:“遥望山脉,宛如骏马,故贺兰山在蒙古语中为‘骏马’的意思。”显而易见,贺兰山在我国西北靠近内蒙古的那片大地上,它就是一匹俊俏体健的“骏马”。
巍峨贺兰山
从地理上看,贺兰山确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的功劳,是我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同时还是季风气候区和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由于贺兰山的山势独特,它的阻挡,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又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还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在贺兰山的东西两侧,气候差异明显。地处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的贺兰山,平均海拔2000—3000米。因此,贺兰山还是我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它的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是纯牧区。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正因为贺兰山地理位置独特,所以古时乃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岳飞将军的一番“怒发冲冠”,“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余音至今犹在。
当你踏上塞北之地,仰望巍峨的贺兰山,这些历史的回声,便会从心底喷薄而出。其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的庞大身躯,屹立在西北大地上,天然地成为我国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一望无际;其山体西侧地势和缓,嵌入阿拉善高原而行……位于银川西北的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是宁夏境内的最高峰。贺兰山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明显,有高山灌丛草甸、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青海云杉林、油松林、山地草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分布于海拔2400—3100米阴坡的青海云杉纯林带郁闭度大,更新优良,是贺兰山区最重要的林带。山地动物丰富,有马鹿、獐、盘羊、金钱豹、石貂、蓝马鸡等180余种。 1988年,国务院批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保护区,面积6.1万公顷。
贺兰山雄踞于大西北,它将西北内流区与外流区一分为二,泾渭分明,对东部内侧的银川平原生态环境起到了“父亲”般的保护作用,故贺兰山对银川平原而言,有“父亲山”之说。
当然,贺兰山还有一样名扬四海的美丽外衣——贺兰山岩画。由古游牧民族留存于大山岩石上的艺术品,成为一道闪耀千年光芒的天然画廊,这在世界上也算是独一无二的。贺兰山一带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之地。南北长200多公里的大山腹地,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6000余幅神秘而悠远的古代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栩栩如生地记录了远古人类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等生产生活景象,成为研究远古人类文化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而这些丰富多彩的岩画,也可以让我们领略贺兰山作为“父亲山”所赐予这块大地的那般仁爱之情。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下稻金黄,羊壮鱼肥任品尝。硕果盈枝红若火,还多秋菊袭人香。”贺兰山葡萄便是如今最令宁夏人骄傲的“贺兰女”,更有那遍地飘香和醉人心田的“贺兰山葡萄酒”……
现在的“贺兰山葡萄酒”到底有多少,我不知道。当地人也笑着告诉我:“数不清!”
确实,只要你到银川后沿贺兰山东侧的110国道随意驱车走一段,便会发现这里的葡萄酒庄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当然,最壮观和最让人心旷神怡的是延绵数百里的葡萄田带和弥漫在空气中的葡萄芳香,它确实可以醉你,而且醉得你留步,醉得你想深深地吸口气儿。
在探访著名的闽宁镇时,我就是这样被留住了脚步,且即便在离开那儿已经一年多了的今天,依然会时常想起那种现场气息感。因为在2019年7月19日那一天走进宁夏采访时,我就闻到了扑鼻而来的葡萄酒香——
紧挨着闽宁镇广场一侧,有一片商业区就叫“闽宁红酒街”。如此一个小镇上,竟然有“红酒一条街”,出乎我意料。永宁县委书记朱剑笑了,说:“我们宁夏贺兰山红葡萄酒,可以说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和结晶,一是色泽在红酒中可冠世界之最,二是味道醇香度高,抿一口入唇,三小时余香仍在。”
“你说得我都想品尝了!”不喝酒的我,也被朱书记的话迷住了!
“是!是!确实不一般!”红酒街的一名工作人员递给每位访者一小杯“贺兰红”,现场品者纷纷赞叹,惹得从不饮酒的我也跟着品尝起来——乖乖,真的口感奇异,醇香无比。关键是,入口之后,依然感觉口腔有散不尽的酒香总在鼻孔边萦绕,叫你心醉琐语个不停……神了!
“我们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产区总面积20万公顷,共涉及12个县(市、区)的18个乡镇、11个国有农场,是真正意义上的种葡萄和酿红酒的黄金地带!”走进红酒博物馆,年轻的技术员骄傲地向我介绍。他说,贺兰山种植葡萄的历史其实很久远,早在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带回了葡萄种子,一路经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到宁夏贺兰山一带。据史书介绍,当年丝绸之路的客商在路经宁夏时,就已经能够吃到葡萄了。但真正形成贺兰山东麓的葡萄产业,其实是近30年来的事,而形成产业业态的时间,则完全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力度不断提升的近几年,才有了葡萄产业大发展、快发展的气候。贺兰山葡萄产业,如今已成为宁夏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截至2017年,宁夏全区葡萄种植面积达6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4,是我国酿酒葡萄集中连片最大的产区,年产葡萄酒1.2亿瓶,综合产值超过200亿元。“2017年,我们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达271.44亿元,位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14位。”
贺兰山下成片的标准化葡萄基地
“我们贺兰山葡萄产业,是多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赞扬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成果。因为这个产业本身就为全区贫困移民提供了至少12万个就业岗位。2016年,习总书记来宁考察时指出:‘中国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品质优良,宁夏葡萄酒很有市场潜力,综合开发酿酒葡萄产业,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我们现在就是在习总书记的嘱咐下更加奋发有为地沿着葡萄产业这条路子坚定地走下去,而且越走越宽阔……”
小伙子说的是事实。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夏,又再次走进贺兰山葡萄园。站在茂盛的葡萄丛中,习近平对那些已经脱贫的果农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
是的,葡萄在宁夏,在贺兰山,已经是当地百姓脚下的一条通向小康和幸福生活的黄金之路。
“光我们这儿,现在就有十几家有名的大酒庄,而且庄主多数又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过程中过来投资的福建商人,是他们把我们的宁夏红酒抬到了世界红酒的高坛上,也彻底改变了世界同行对中国葡萄酒的认知。”那天中午,我们就在闽宁镇的一家小餐馆就餐,朱剑书记既骄傲又激动地告诉我:“贺兰山葡萄酒业有今天,我还想重复的一句话是:起根本作用的就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
朱书记的话,犹如扬鞭般催赶着我的双脚。
“福建商人陈德启的10万亩葡萄地和他的‘贺兰神’,就离这儿不远……”
“太好了!走,去看看——”我欣然道。
于是,一行人坐上车子,迎着习习清风,向大山脚下的那片原野驶去……
一路上,关于葡萄园的种种画面,浮现于我的脑海之中。虽然多少也见过葡萄园,但也就是几亩、最多几百亩的那种了!然而真正让我陶醉的葡萄园,其实都是在欧洲老电影里所看到的那般碧波万顷的葡萄园,如法国波尔多产区的葡萄园,它总让人心潮澎湃。而葡萄园与葡萄酒,其实也代表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上层社会的某一方面。歌德、巴尔扎克等伟大作家笔下的文字里,总有许多最精彩的情感,融于神秘的葡萄园内和光怪陆离的红葡萄酒中,皇宫贵族的爱情与婚外情,甚至企图通过勾引农场主女儿实现阴谋的穷小子所设下的种种圈套也总在葡萄园内……葡萄园和葡萄酒一直属于西方的贵族与西方文化的世界。当然,关键一点是高贵的葡萄需要特别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中国能有这样的“波尔多”?我在想着。
“到了!这里就是‘中国波尔多’!”在一片四周皆由高高的杨树“圈”起来的田野上,我们所坐的车子悄然停下,有人已经兴奋地高声喊了起来。
“中国波尔多”把我的神思拉回到眼前的现实:天,真的是如诗如画之美的葡萄园啊——你看,绿油油的葡萄地,一眼望去,直连贺兰山脚下,方方正正一块不知道有多大的园地,四周是高高站着的挺拔的白杨树……那些白杨树像警惕的哨兵一样,守护着娇嫩的葡萄园不受任何外袭,看上去着实值得赞美。葡萄园的葡萄已经结果成串,颗粒大多像黄豆大小。在田间接待我们的一位小伙子介绍,再过一两个月,葡萄就到了采摘的季节。那些围在四周的白杨树,就是起保护葡萄园的作用。“一块见方的地,都是500亩,四周至少有几千棵白杨在给葡萄们守家护院呢!我们有10万亩葡萄地,也就是总共由200块这么大的葡萄园连成一片,组成了我们‘贺兰神’葡萄庄园……”
200个矩阵,联结在贺兰山东麓,绝对气势非凡!闭目想象一下,就有种叹为观止之感。再看那高大挺拔的白杨树阵,你无法不被有如此气魄的葡萄园“庄主”所折服。
“原来这里就是一片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滩。我们的陈总一来,彻底把荒滩变成了绿色葡萄园……这在几年前是根本不敢想的事儿,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下这些事全都成了现实,的的确确像梦一样!”
是的,葡萄园是生梦和圆梦之地。不知哪个经典作家在一部爱情小说里说过这样的话。就在我迎着清风,眺望葡萄园的光景时,有人说了一声“陈总来了”。于是我收回眺望的目光,看到一辆吉普式的小车上下来一位个头不高的壮墩墩的中年人。
他就是这10万亩葡萄园的大庄主、福建籍企业家陈德启先生。我发现,几乎所有在宁夏投资办企业的福建商人,都是那种看上去很憨厚的实干家,似乎他们的精明之处从不在脸上表现出来,这与其他地方的商人有明显的差别。开始我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后来随着在宁夏采访的不断深入,才慢慢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到宁夏来是支援扶贫开发的,虽然我们也不是来做赔本生意的,但心里想得更多的绝对是要把企业和生意做好,让当地百姓受益,能为宁夏经济发展尽份力。这是我们闽商的最大心愿。”在固原时,一位正在那里办厂的闽商似乎道出了个中的玄妙。原来,情怀是可以改变生性的啊!生意场上竟然也能发生如此奇妙的事,太令人惊诧。
“我开始来这儿的时候,这里全是乱石荒滩……走路都是会踢着石头的,车子也不好开的嘛!”在葡萄园田头的一端,立着一块庄园的巨幅宣传牌。陈德启先生颇有感触地看过去,而后说道:“当时在我决定要在这贺兰山下开辟这片荒滩种葡萄时,有许多生意场上的朋友就劝我别干这种傻事。但我没有退缩,因为我知道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和关心的事,他在福建任省委副书记时就一直鼓励我们闽商来宁夏投资,支援这里的脱贫攻坚。2007年我就开始下决心到这儿办企业,一晃就是十二三年了,而且我是第一个在戈壁滩上种葡萄的人……”
“你看看,当时这片地就是这么个乱石飞跑的荒滩!”陈德启指着宣传牌上的几张旧照片说。
真是不可思议!昔日贺兰山下的一片戈壁荒滩,现今是望不到边际的绿海碧波的美丽葡萄园……
“你怎么相信在这儿种得了葡萄、酿得了红酒?”新旧对比,我无法不问这样的问题。
“我过去一直在外地做生意,在江苏开食品厂,在山东做房地产,生意都不错。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后,省里组织我们到宁夏来参观和洽谈投资意向。2007年,我第一次到宁夏来,这边的林业厅带我们看了一个林场。因为过去做食品生意,去过法国,了解一些他们种葡萄的知识,所以到了宁夏后,我发现这里的土壤很独特,可能适合种葡萄。后来在宁夏考察参观过程中,永宁县的县长知道我有意向在这里投资,很高兴,就找到我,拿出地图,说:陈先生,我们这儿有的是地,你看中哪块,我就给你哪块!十几万亩的地都有。当时他指的就是现在我的这块葡萄园所在的地方,共13万亩,很大一片。我们福建那边,包括我做过生意的江苏、山东,哪见过这么大的一块地方,说能够给你去开发做生意嘛!当天我就跟这位县长一起到这片荒滩上转了一圈,虽然那个时候,荒滩乱石、野草遍地,但我特别兴奋,对县长说,我就要这块地,我看中了!我们就是这样在回城的车上把事谈成了,第二天就谈妥了土地使用权合同……”
“这么高效!”
“当时我内心太喜欢这块地了。”陈德启说,“我取了这里的土壤样本,直飞巴黎,请那里的种葡萄的土壤专家检测分析。结果人家告诉我:这是全世界最好的种葡萄的土质。他们这么一说,我就决定在这儿种葡萄了!这一种就是13年……”
陈德启在现场给我找了**的土,说了一串关于这块葡萄园土质之优秀的话:碎石与沙土组成的土壤,天然矿物质特别丰富。这里与著名的法国种葡萄地在同一纬度,而土质又优于法国的种葡萄地。“且他们种葡萄的历史很悠久,土壤里的有机矿物质含量无法与我们这儿相比。再者,葡萄酒是讲究年份的,这跟水有关,雨水多的年份,酿出的葡萄酒就不会是好酒,只有雨水少的年份,其酒的品质才会更好。我们这儿常年降水量稀少,不存在年份好坏,年年都是好年份。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这儿的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30℃,夜间能一下降至15℃以下,这种温差下的葡萄品质无可替代!所以贺兰山种出的葡萄,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这个信息是来自葡萄王国的法国专家们给出的,我就下定了在这儿种葡萄、酿红酒的决心。”陈德启说到这儿,憨憨地添了一句,“又赶上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东风,我就这样来到贺兰山下!”
陈德启在贺兰山种葡萄和酿红酒绝不是件易事。且不说福建晋江老家的生活与贺兰山的荒滩野外环境无法相比,只说要把乱石飞舞的戈壁滩地改造成可以种娇贵葡萄的土地,那过程和难度就足够让一般人倒抽冷气:10万亩啊!仅从地图上看,也是广阔无边的一大片。当时陈德启为了开垦第一块“500亩”的乱石滩地,差不多将银川可以调动的机械都调动了过来。
“那光景,真的很壮观,恐怕连贺兰山都在为我们欢呼、加油!”庄园里一位随陈德启一起来的福建员工对我说,“光碎石、翻耕用的粉碎机和挖掘机,在田地上就至少有上百台……它们一起叫唤,那场面和声响,震天动地呀!连贺兰山都在发出回响呢!”
虽然现在我们眼前都是长满硕果的绿色葡萄园,但创业初期这片土地上的情景可以想象得出,它确实振奋人心!
其实我知道,陈德启为改良这块10万亩的戈壁滩所花费的代价和心血也是巨大无比。乱石和沙土组合成的土壤的矿物质含量确实高,优于法国的葡萄园土壤,然而将面积10万亩的戈壁滩上的乱石和沙土变成适宜种葡萄的土壤,犹如将铁棒磨成针,所下的功夫之深,不言而喻。这期间陈德启所付出的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
“碎石需要一种力量和精神,但种葡萄自然还需要优质的黏土地。这里的戈壁滩没有好土,于是就需要我们从别处运输过来。你们知道这10万亩葡萄园,表面需要多少优质好土吗?”
“多少?”
“我计算不出来,但我只记得第一个500亩土地所用的新土就要去几十里外的地方装运1000车次……”陈德启说,“戈壁滩上种葡萄,前期的准备就是一场战役,需要‘千军万马’。”
戈壁滩是不长什么植物的,现今茂盛的每一棵葡萄树,皆离不开水。
“你的水是怎么解决的?”我很关心这葡萄园的“生命之本”。
“你问到根本了!”陈德启看看我,会心一笑,说,“戈壁滩没有水,这是它的本色。但种葡萄必须有水,虽然它并不像其他作物那样需要大量的水,但离开了水同样结不出丰硕果实,酿出的红酒质量也不会高。”
“你看那边的那些小屋……”陈德启指指几百米外那些嵌在树丛中的一个个小屋子,解释道,“它们都是原来取水的井房。以前没有建水库时,我们就是靠它供应水源。一口井往地底下打,需要200—300米深,一打就是几百口井……后来好了,引进了灌渠水,我们在四周建了4个水库,可以满足整个葡萄园10万亩地面上所有植物和酿酒所需用水。”
“你看到这些树了吧!别看它们现在长得这么高,刚栽的时候可并不那么容易。如果纯粹是小树苗,即使栽满一圈,它对500亩一方块的葡萄园也起不了太大的保护作用。所以栽的时候,这些树都有一定的树龄了。但三四年树龄的树苗移栽到这戈壁荒滩上让它成长,也不是个简单事儿,你得精心呵护,百般伺候。因为这里是北方,种树的目的是保护葡萄园里的葡萄不受风沙吹打与摧残,而小树刚种在这里,你就得首先想法让小树们不受风沙摧折。难题就在这些地方,你明白这些道理后才会知道个所以然来。”陈德启说,“现在这些高高挺拔在10万亩葡萄园四周的白杨树,都已经有10年树龄了。”
“几百万棵了,它们跟我一样,已经牢牢地把根扎在贺兰山下了!真正能够成为葡萄的‘保护神’了!”陈德启指着一排排成矩形方阵的树木,骄傲地说道。
那一刻,我内心特别地敬佩眼前这位个子比我矮了半个头的福建企业家。
“种葡萄不是件易事,它要栽在气候适宜的地方,海拔需要在1000—2000米,我们这儿的海度正好是1500—1600米。种下成活后,它要在4年成长期后才能结果,然后又是两年左右的培养期,而采摘下的葡萄酿成酒,又至少得在酒窖内放上两年,这就等于你想种葡萄酿红酒,前后必须有8年时间的创业和不产出的阶段……所以种葡萄和酿红酒的人,特别需要有耐力,同时还需要大投入。”陈德启告诉我,他在贺兰山下的这块土地上,已经投入近13年时间(至2019年我采访时),投入资金20多亿元。“加上3万亩的旅游设施,总投资应在50亿元左右。”他说。
这就是一位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而投身并扎根于贺兰山脚下的福建商人的情怀。
“好酒是酿出来的,但酿好酒的前提是要种出好葡萄。所以我的功夫和感情多数倾注在种葡萄上……”陈德启先生带我走进已经挂满果实的葡萄园,抚摸着滴露的葡萄,深情地道。
10余年的风吹沙打,陈德启的脸上满是沧桑,但他一直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他问我:“你知道我为什么用‘贺兰神’做庄园和系列红酒的品牌名吗?”
这个我真的想不出来。
他转身指指那葡萄园的地形图,说:“你看它像什么?”
像什么呢?我端详起来……嗯,它很像希腊神话里的某个神。
“作家就是作家。”陈德启开心地说,“那个是我的指纹,与希腊神话中的神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我们葡萄酒庄——‘贺兰神’的品牌标识。”
1956年出生的陈德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到泰国经商,赚了“第一桶金”后就回到祖国,用6000多美元在江苏苏北办起了一家食品厂。经十几载艰苦拼搏,他的财富有了一定积累,便在山东等地搞房地产。就在他和女儿、儿子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时,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一声号令响起,陈德启二话没说,把手上的生意交给儿女,自己则独自带着行囊,来到了宁夏,来到了贺兰山脚下这片原本荒芜的戈壁滩,一干就是十几年……
“曾经有人问我到这么荒凉的地方创业,图什么?你陈德启已经是家产数亿元的大亨了,还用得着创业吗?而且在中东部地区赚钱远比在宁夏贫困山区要容易得多,你陈德启到底图什么?家里人开始也不怎么理解,因为他们跟我一起辛辛苦苦赚的钱,被我弄到宁夏的戈壁滩上来了,他们心里没底。我告诉朋友和家人,你们不知道一个人过穷日子的滋味,更不知道一群穷人在一起过穷日子是啥样,但我这个年龄的人过过苦日子,我们福建人也过过苦日子、穷日子,我到泰国创业时还过着贫穷的日子。穷人是没有尊严的,穷地方是不会被人喜欢的,而现在我富了,有能力了,为什么不去帮帮宁夏那里的贫困的兄弟姐妹们呢?所以我就来了……”
义无反顾的陈德启,以义无反顾的精神来到并留在了宁夏。这位敦实的福建汉子,扔下“亿万富翁”的洋装和架势,每天与泥土和沙尘为伍,在庞大的工地上,用了整整5年时间,将长、宽皆十几千米的一大块戈壁滩,硬是开辟成绿荫成片、处处生机勃发的葡萄园,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与精神?
“气魄谈不上,我只觉得自己真真切切地变成了一个种地的庄稼汉……”陈德启有些腼腆地对我说。
而他这话其实更加感动我: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尤其是在宁夏这块土地上,帮助本地群众实现脱贫,最根本的是需要在产业上进行支援与帮助,实现产业上的现代化和规模化,让宁夏这片土地长出优质经济作物,长出高效作物,长出像真正的“江南”一样的富饶之物和现代化工业企业、高科技企业,这是根本。
陈德启可以说非常完美地做到了这样的一个“根本”。
首先他的10万亩葡萄园,足够宏伟,光每年用工就需要2000—3000人。“周边几个村庄的农民都在我这儿打工,每年他们每人可以有三四万元的收入。”陈德启说。我知道他近期和远期还有许多项目,那么他的“贺兰神”产业就不只是一个葡萄园了,而是一片产业地,可以吸纳当地劳动力达万余人。一个福建人,支撑一万人,保障他们的正常就业,这样的扶贫和脱贫才是长久的。因为我相信:真正一流的葡萄园和酿造世界品牌的红酒基地,一般都可以成为“百年老店”。从陈德启的脸上,可以看到他心底就存有此愿。或许他的愿望还会更加宏伟。
走进他的“贺兰神”酿酒车间及酒窖后,我才体味到“其次”——陈德启先生第二个能让扶贫、脱贫有希望的是,他的帮扶并非简简单单给宁夏农民们推销几件衣服、买几袋农副产品,他是在昔日的戈壁滩上为当地建造起一座世界最先进的红酒城堡。他说从一开始,他就瞄准了“世界第一”的法国红葡萄酒。“我选择的是土质最优的地方;我引进的葡萄苗是世界上最好的,320万棵优质葡萄苗引进后我们请法国专家团队进行嫁接、繁殖和培育,现在的‘贺兰神’葡萄就是世界最优质的葡萄种,也是中国最好的葡萄自产种;我的酿酒设备是最先进的,全部进口,顶级水平……你再看看我们藏酒所用的木桶,一个木桶就达1万元,我们用的是最好的橡木桶,因为只有最优质的橡木桶,才能贮藏出最优质的红酒。”陈德启领我进入他的“贺兰神”核心地——酒窖,这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高端红酒的品位:一排排醇香扑鼻的橡木桶,像整齐的士兵横排在固定的位置。橡木有一种特别的香气,酿造出的红酒灌入橡木桶中,贮藏10—12个月之后,其香自然而然地融入红酒之中,成为红酒不散的天然香味。而且橡木本身含有单宁、橡木内酯等物质,一旦进入葡萄酒,糅合葡萄酒本身的香味,便形成了诱人的独特醇香,同时也起到了延长红酒寿命的作用。
“来,品品我们的‘贺兰神’!”陈德启给我和同行的朋友们每人倒上一杯他们在法国巴黎国际红酒大会上拿到“黑金奖”的至尊公主,让我们品尝。
“啊呀,味道太美!太好了!”身边立即响起一片赞叹声。连我这个根本不知酒好坏的人,在品尝一小口“贺兰神”后,也感觉口腔和嗓眼内,满是那种形容不出来的特殊清醇味,而且嘴边的余香格外悠长。
“好红酒就是这样的。”同行的内行人悄声告诉我,而后他又频频点头道,“确实好!”
在“贺兰神”的展厅里,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奖状和证书。“过去我们出高价去买法国红葡萄酒,现在我们每年拿着宁夏红葡萄酒去参加国际比赛,从不会空着手回来,总有几个金奖或黑金奖带回来……”陈德启说,每年他的酒去巴黎参展,一亮相,法国人就会排着长队来品尝。
“一排就是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长龙也常有……”这时陈德启的脸上,是一个中国酿酒人的骄傲。
“我这份骄傲,不仅是自己的,更多的是宁夏人的,因为世界上能在戈壁滩上孕育出优良红酒的只有我们贺兰山这儿。我骄傲的是,如果不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这片荒滩地可能还会沉睡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能把它唤醒,能把它变成种出最好酿酒葡萄的葡萄园和酿出最好红酒的红酒基地,这才是我心底最感到骄傲的事……”陈德启这番话,让我忍不住上前紧紧拥抱了他。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意义?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呈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现实与未来的美好?
“现在我已经进入创利时期,今年可以有500万瓶葡萄酒进入市场了!”陈德启说,“好葡萄是在第10年开始的,二三十年的葡萄园是最好的,然后才慢慢进入老化期……”
他的话让我明白一点:贺兰山的葡萄事业其实才刚刚开始,即使最早进入市场的陈德启的“贺兰神”,也才刚起步于辉煌的“葡萄的金光之路”。
陈德启,你所走过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征程与你的名字里,就是一个完美的“德之启”的人生轨迹。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并开启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其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德启”工程:它为宁夏人民改变和摆脱曾经的贫困而开启阳光与惠民的德行之路,它更为宁夏这片古老而荒凉的土地开启繁荣与昌盛的幸福征程。
这样的宏愿,如果在一二十年前这么说,或许没多少人相信。然而今天你只需要到贺兰山东麓走一走、看一看,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一切皆已成为现实!
是的,在这里,一个陈德启式的“贺兰神”出现之后,戈壁滩上一片郁郁葱葱的美丽葡萄园诞生之后,那醇香飘出百里千里的塞外大地上之后,从此沉睡了亿万年的贺兰山便开始热闹和沸腾起来,于是很快形成了现在规模达百万亩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宁夏葡萄产业,由此它也带动了这片土地上的成千上万的宁夏百姓致富,并将“父亲山”两翼装点得美不胜收,到处流芳溢香……
贺兰山的葡萄真的醉了人心。贺兰山的红酒已经漂洋过海。而我知道,像陈德启这样正在为宁夏人民造福的福建人,据说已近10万,其中相当一些是带着“身家性命”的企业家,他们以自己的热情、智慧和经商才能,在为这片贫瘠的土地输血、造血,让古老的土地焕发着青春与活力、生机与希望。
记得2019年夏第一次到宁夏后的第二天,我就被当地人拉到了西海固地区的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女乡长黄丽萍格外激动地告诉我,在她的乡有16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在2018年全部脱贫,现在人均年收入8876元(脱贫前为3000元)。
“脱贫对我们这儿的老百姓来说,是天翻地覆的事,大家感谢习总书记和党中央,再者就是特别感谢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福建人给予我们的帮助,尤其是产业帮扶。我们乡就有一户来自福建的林家兄弟姐妹,他们在我们乡的一片荒山丘上种植了万亩油牡丹,让方圆十里的农民们有了长久致富的希望和稳定的产业……”漂亮活跃的黄丽萍乡长忍不住问我,“如果不累,现在我们就上山去看看?!”
“走!”我立即起身。
从刚采访完的河川乡寨洼村,到远在深山里的油牡丹基地,有一段不短的盘山路。这应该是六盘山脉的余脉,峰虽不高,但我们坐在车上沿途远眺,只见重峦叠嶂,深无边际。很难设想,若非勇敢者和智慧者,有哪个敢在此扎根开荒?然而偏偏远隔千山万水的一群福建人来到此地,甚至现在连家都搬到这大山深处……这需要何等的情怀与勇气呵!
就在我一路感慨之际,黄乡长指着群山窝里一片花木茂盛、绿林成荫的地方,说:“到‘天堂’啦!”
深山有天堂?!在一行人疑惑之际,黄乡长已经将我们领入一片山凹地……哇,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原来在大山深处的山窝窝里竟如此奇妙、如此深藏不露地“藏”着另一个世界——花的世界、游乐的世界、幸福的世界。
怎讲?
说“花的世界”,自然是最准确的,因为往山窝四处远眺,是梯田式的油牡丹种植基地,层层叠叠,望不见边际,只有很美的梯式原野在阳光下显现着层次分明的轮廓。主人介绍,油牡丹实际上是一种灌木植物,野生的油牡丹,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四川省和云南省北部,主要为紫斑牡丹;陕西省和山东省菏泽、河南省洛阳等地也有,为凤丹牡丹。油牡丹是油用牡丹的简称,它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具备突出的“三高一低”的特点:高产出(5年生亩产可达300公斤,亩综合效益可达万元)、高含油率(籽含油率达22%)、高品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2%)、低成本。而且油用牡丹耐旱耐贫瘠,适合荒山绿化造林、林下种植。一年种下,百年收益。宁夏西海固六盘山一带,适合种植油牡丹。这是福建人选择这一作物作为帮助宁夏人民脱贫致富产业的主要考虑。万亩油牡丹,从观赏的角度,它同样可以在每年牡丹花盛开之际,吸引万千游客。设想一下,群山起伏的大山深处,满是鲜艳的牡丹花,那景致不陶醉死人才怪!
什么叫“花”的海洋?估计这儿才可以称得上。不不,这儿应该叫“花的群山”!“花的群山”一定比“花的海洋”,更有气势,更为壮观。
“是的呀!过几年,等这里全部种上牡丹树后,我想可能会是全世界最大的牡丹世界了,不仅中国人要来看,全世界的游客也都会来我们河川的呀!”年轻的女乡长边欢呼边这样畅想着,领我们进入了“牡丹天地”的腹地。
“喏,这儿是游乐世界。”穿过一座山峦,女乡长指着山上山下说。
山顶上面是赛车跑道哟?!不敢相信的事就在这儿发生了。原先以为也就是到大山深处创业的福建人,可能太寂寞了,自己玩玩而已。哪知女乡长“哎哟”“哎哟”地叫了起来,连声说:“别瞧不起我们啦!”
“你看看,就在你们来的前两个月,我们这儿就举办了四省一区的山顶车赛呢!”女乡长怕我们不信,特意带我们到山顶的赛车场。
不错,绝对的独特而一览无余。在此处赛车,车手们必感觉全新,而观众们更会获得多样的刺激:触摸云天,瞭望群峰,观摩飞车……不醉也一定其乐无穷。这位福建老板是有远见的,总有一天,这漫山遍野的牡丹花成为“洛阳第二”时,观花之后再在大山之巅欣赏一场刺激的山地赛车,难道不是一次难忘的旅游盛事吗?
“你往下看——”一起站到赛车场最高悬崖上的女乡长指着山窝窝底的一弯像镜子一般的水塘,说:“那儿是垂钓和游泳的地方……”
真有些不可思议!如此远山干旱之地,福建老乡竟然建了一个旅游驿站,够大胆,也够浪漫!
从赛车地前往福建林氏家族在此成立的宁夏瑞丹苑油牡丹产业有限公司办公总部的山路上,我们穿过一条长长的各种鲜花编织与簇拥的“花之径”后,女乡长一定要让我看一下原先住在这儿的当地百姓的农居。
“过去我们这儿的农村百姓都住这样的窑洞,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即使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什么变化,祖祖辈辈都是住的这种叫‘房’实际上就是土挖的山洞……”女乡长带我穿越一片已经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提醒我注意地上的荆棘和乱石等,然后我们就见到了一排参差不一的旧窑洞。看得出,这里的主人已经搬走有些年头,从留下的围墙和石磨等农具仍能感受到他们往日的生活状态,四个字——贫穷、简陋。
“我们已经跟福建朋友商定好了,准备把这些农舍完整地保留下来,一是好让以后富裕起来的农民们对故土有个念想,二是也好让他们的子孙后代知道先辈们如何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往事。”女乡长的这个想法,甚为可贵。
就在这片旧窑洞不远处,我们看到有人正在大兴土木,翻建一个个庭院式的新窑洞。随意走进一院,感觉仿佛是一坊别致的“农家乐”!这里的窑洞内,不仅有床,还有单独的卫生间,供暖设施和电脑等也很齐全。庭院也不小,有花地、有菜地,还有果树,是十分纯正而惬意的西北现代农舍。
“非常好!它既有西北农村的风貌,又有现代化设施,加上这里处于大山之巅、牡丹花海之中,别致而浪漫,温暖而实惠,我很喜欢。”我由衷说道,“如果作家们来此,更不想走了,他们可以在此住下,既享受自然,又能触发灵感,进行创作……你的生意一定更加兴旺!”
林先生听后乐得合不拢嘴,说:“借你吉言。”
在公司办公室内,林其进解释说,董事长林锦云回福建办事去了,由他在这儿值班负责。“我们都是福建长乐人,过去也是在全国各地做生意……”林其进说他是2002年到西海固来的,开始是做五金贸易的。林锦云也是在同一时间到宁夏来的,他原先开化工厂,之后到蒙古国开发煤矿。林氏兄弟们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过程中属于比较早的一批到宁夏做生意的企业家。
“林锦云的生意做得大,挖出煤后,一部分留给蒙古人,一部分就拉回来卖掉,做这个生意很辛苦,也很赚钱。但2008年后,国内的煤炭价格跌得很猛,旧生意就做不成了。正好那个时候,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我们老家动员企业家们加入,又听说国家对木本油料很支持,所以2014年我们就到固原这边考察了一圈,发现这里土地资源太丰富,国家又有对油产业的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大量劳动力资源。我们兄弟几个从小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吃过苦,也知道当穷人的滋味,所以一商量,就来到河川乡圈了这么一大片荒山地……很大的一片山地,方圆几十里哩!这在我们老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林先生咧着嘴又笑了,说,“我们现在是‘大地主’了!”
确实,方圆几十里的一大片地,这在南方和东部沿海省份,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前,恐怕也没有一个大地主能够拥有如此广阔的土地。
“新地主”林氏兄弟怀揣着要把这里的荒山变成花园的梦想,从2014年开始,将其他所有生意搁置一边,带着全家搬到了大山深处的一片荒芜的山窝窝里,开始做起了一场艰巨而美妙的“油牡丹梦”……
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食物的精细与健康,被誉为“**黄金”的牡丹籽油也被中国政府所重视。2011年3月,卫生部监督局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经新资源食品评审专家委员会审核,公开批准牡丹籽油等为新资源食用油,牡丹籽油正式成为我国食用油大军中的一员。这一新的食用油的开发意义非同寻常,它将改变目前我国食用油的消费结构。据中国林科院对压榨牡丹籽油的分析,这种以牡丹籽仁为原料,经压榨、精制等工艺而成的金黄色透明油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以上,其中α-亚麻酸占42%,多项指标超过同被称为“**黄金”的橄榄油。中国林科院化验人员曾这样惊叹: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牡丹籽,色黑、皮硬、味苦,呈不规则圆形,比黄豆稍大。凤丹、紫斑两个牡丹品种,结籽多,生长快,适合药用。在高产试验中牡丹籽曾经达到过亩产1980斤,目前普通的凤丹牡丹花籽一般亩产可以达到800—1000斤。而一亩黄豆的产量也就是300来斤,在出油率相同的情况下,牡丹籽的产出率是大豆的3倍,一亩牡丹等于3亩大豆。这还没有算牡丹在结籽的时候,还能同时生产丹皮。如果对牡丹花蕊再加以利用,生产牡丹茶和其他保健食品,一亩凤丹牡丹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大豆和其他经济作物,产值可达1万多元。牡丹是木本植物,多年生,不用像大豆一样年年播种,除了前三年没有产量外,此后30—60年里产量一直会很稳定。
“我们在这儿种植与培育高稳产的油牡丹,除了能够把大片荒山变成可拉动当地经济、大量吸收劳动力的产业外,还可以成为旅游胜地,所以我们下决心搭上全部身家性命干现在这事……”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林先生,其实内心十分强大。我听说,“瑞丹苑”董事长林锦云的儿子是在原州区出生的,现今已17岁了,在宁夏读高中。“我儿子也是在这儿出生的,他甚至连福州话都不会说,一口纯正的宁夏话……”林其进说着乐了,说他的后代就是“宁夏人”了!
“一茬油牡丹,寿命30—60年,比我们林家兄弟这辈子后面的日子还要长,所以我们是把后面所要过的日子都寄希望于这片土地了……”林先生的话令人感动。
就像陈德启一样,贺兰山下种植10万亩葡萄,带动百万亩葡萄带的建立,形成的是硬邦邦的宁夏葡萄产业,惠及的是半个宁夏大地与近百万百姓的生活,这样的扶贫脱贫才是根本,才是“幸福永长久”。林氏兄弟在西海固的大山深处,再造了一个“牡丹苑”,让浑身是宝的油牡丹成为宁夏又一个重要产业,将来的宁夏“北有葡萄园”,“南有牡丹苑”,相互响应,南北交辉,难道不是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吗?
“我们刚到这儿的时候,这四周的大山还都是光秃秃的没多少草木,这些年政府和当地百姓重视生态保护,尤其像我们这块土地上种植油牡丹之后,形成了明显的小生态环境,地貌土质开始发生转变,从我们来时的不长草,到现在草木控制不住地发生巨变了!”林先生说,看到这种情景,比看到自己儿子读书考高分还兴奋。
“前天我才把山东的一位除草老板送走,请他过来主要是帮忙看看如何除掉牡丹苑里疯长的草……”林先生越说越来劲,满脸都是成功的喜悦。
“我们河川乡群众现在在林总他们的带动下,纷纷参与油牡丹产业链的建立,比如为通向大山的道路、供电线路和引水管道等铺设基础设施……这一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带动了沿线村庄及百姓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以上山观花为主打的旅游活动推出后,先是每季一花,再到每月一花,最后实现全年月月有花节的旅游项目,这样下来,全乡近三分之一的劳力和家庭,就能‘因花而富’。”不想,一棵棵油牡丹树,让女乡长的心头真正乐开了花。
那一天,离开大山深处的“牡丹苑”时已近黄昏,夜幕下的大山已然宁静,然而回首向山谷里的油牡丹岭望去,只见繁星般的灯光格外明亮和艳丽,似乎在昭示大山里的另一种生活又要开始了。而这样的光景,以往都是在现代化的大都市才会有,现在边远的宁夏六盘山的山谷中也正在发生……怎不叫人欣喜?!
这一天的夜幕下,虽然我们在回城的路上没有看到什么,然而一路上随着盘山公路的节奏,我的耳畔一直回响着这样的声音——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每每走进宁夏乡亲们的宅院里,坐在炕头,与农户扳着手指,算着收入账、产业账,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根本的致富道路的声音……
那一刻,我脑海里也多次跳出一个总忘不了的情景:2019年7月下旬第一次到宁夏采访时,有一天宁夏朋友突然将我领到火辣辣的田野里,说一定要让我见识一下宁夏枸杞。
天,这是枸杞!这就是宁夏枸杞!
我的眼前是连着天、连着太阳、连着目光所及的“地球”边的所有空间,皆是一片火红火红的熟了的枸杞地……那一棵棵、一行行、一垄垄、一片片枸杞树所组成的景象,壮观之极,是我有生以来见所未见。关键是,每一棵枸杞树上都是火红火红的,挂满了等摘的枸杞果子,而且鲜枸杞其实很大,既像小灯笼似的,又像红珍珠似的……最令人心醉的是,在阳光照射下,饱满的枸杞肚儿透明鲜亮,如羞涩的少女的脸蛋儿,让你有一种强烈的尝鲜之欲。
“吃!可以摘着吃的……鲜枸杞果营养和口味最好!”这片万亩枸杞地的老板刘国民将我引到枸杞地里一棵异常高大的枸杞树旁,示范地为我摘果尝鲜。
嗯,太美了!第一回吃鲜枸杞,真的甘甜而清香,味道醉心。
其实当时让我最吃惊和兴奋的是,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收摘枸杞的盛况:田间簇拥着成百上千位穿戴各异的摘果人,他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提着满满的新鲜枸杞,有序地排队等候着称斤计工、收获工钱;而计量装车的师傅们有的在数钱、发钱,有的则驾着一辆辆满载枸杞果的车驶向远方……总之,这种红红火火的景况,我是第一回见。那鲜红鲜红的枸杞放在一起,连成一片时的视觉冲击力,既像火燃烧你,又似潮在涌动你的情绪;又因为它鲜红透亮、欲滴如水,撩人风情顿起,欲罢还休。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之后,福建企业家给我们带来许多产业和种植理念,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经验和胆识。2012年起,我丢下以前的房地产业,从银川来到同心**台,包下了万亩滩地,种上了枸杞……现在是收摘时节,每天有三四千人在我这儿干活呢!”“枸杞王”果然名不虚传!刘国民介绍,他这片枸杞地一年大约有7茬枸杞收摘期,每一茬摘果时间为7天,加上平时田间管理,万亩枸杞地每年需要40余万人次的用工量。“大约4000人可以在这里务工,平均一年收入2000元左右。能让这么多农民兄弟姐妹通过家门口发展的产业获利,我也很开心……”火红火红的枸杞丛中,晒得黝黑的刘国民风趣地说:“爹妈生下我时就给我起名‘国民’,现在我越想越觉得做个有利于他人幸福的‘国民’是份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