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的19篇文章,大体可显现我在早期中国这个领域的耕耘收获和思考所得,它们写就于新世纪以来的20年间(2001——2021),而一半以上是5年来的新作,从中也可窥见本人探索的心路历程。

我曾说过自己的研究不可能超出“早期中国”的范畴了。既有作品《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东亚青铜潮》四册,合为“解读早期中国”丛书,很快就会出函装本。我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早”,即关于中国早期城市、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的考古学研究。其中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已结集为《踏墟寻城》。又因另有关于二里头考古的自选集也将面世,故关于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的文章,本书只收录了最新的两篇。如是,对“早期中国”从微观到宏观的一个总体认识,就大致体现于本书中了。所谓“溯源中国”,也就是追溯早期中国及其缘起的脉络。

全书分为“寻踪”“论理”“观潮”三大板块。顾名思义,“寻踪”,是对早期中国踪迹的考古学探寻;“论理”,是从理论和方法论层面对相关现象及其研究范式的思辨;“观潮”,则聚焦于学术史的观察、梳理与思考。

其中若干篇的写作时间较早,但尚无因时间推移而需改动结论的。只是学界对各相关考古学文化年代框架的认识在过去20年间又深化了许多,为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面貌,编辑过程中未做较大的修订加注,特在文前增列《本书涉及的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年代与分布》一表,读者可据此把握目前对相关考古学文化及其年代的最新认识。

鉴于原文对考古资料的出处注释较多且多有重复,而当时所引多为简报甚至简讯,目前则有不少正式的报告或简报出版刊布,故在本书正文后单列《本书所引主要考古资料存目》,按遗址统一标注最新的原始资料出处,尽可能列示集成性著作,以便读者利用。文内则不另一一注明,而只标注研究性论著。部分行文和注释做了简化处理。注释中若干发表文章有后续成果的,在该出处后注明,便于读者朋友掌握该项研究的最新动向。

本书的出版,离不开河南文艺出版社乃至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领导的关切运筹,以及策划编辑陈静老师的辛勤投入和细致工作。编辑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秦小丽教授、山东大学王芬教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雷雨研究员、我的同事赵海涛副研究员、陈国梁副研究员以及队友赵静玉女士等的帮助,在此谨致由衷的谢忱。

许宏

2021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