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个要感谢的当然非库布里克莫属。很久以前他曾经写信给我,问我要不要搞一部“众所周知最好的科幻电影”。
其次要感谢的是我的朋友兼经纪人(这两种身份很难两全)梅雷迪思(Scott Meredith),他慧眼识英雄,当我把随便构思出来的十页电影大纲交给他时,他马上看出事情大有可为,并且说那是我留给下一代最珍贵的遗产……说得像真的一样。
其他要感谢的人包括: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卡立夫(Senor Jorge Luiz Calife)先生,他的一封信让我认真思考撰写系列小说的可能性。(多年来我一直说,光写一本都不可能。)
加州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前主任莫瑞(Dr. Bruce Murray)和乔丹(Dr. Frank Jordan)博士,他俩为我计算艾奥—木星系统上的第一拉格朗日点的位置。说来也奇怪,我在三十四年前已经算过一样的题目,即地球—月球系统连线上的拉格朗日点[《静态轨道》(Stationary Orbits),《英国天文学会期刊》, 1947年12月],但我已经不相信自己能解五次方程式了,即使有小哈尔——H/P 9100A计算机——帮忙。
感谢新美国图书馆,《2001:太空漫游》版权拥有者,允许我引用第51章中涉及的内容(《2001:太空漫游》第37章),以及第30章和40章的一些文字。
美国陆军工兵团波特(Potter)将军,他曾于1969年在百忙中抽空陪我参观EPCOT——当时刚刚破土动工。
温德尔·所罗门斯(Wendell Solomons)帮我处理有关俄文(及“俄英文”)事宜。
贾尔小姐(Jean-Michel Jarre)、范吉利斯(Vangelis),以及无与伦比的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先生随时提供灵感。
卡瓦菲(C. P. Cavafy)为我提供了“等待蛮族”的故事。
在本书撰写期间,我发现在欧罗巴补充燃料的观念已经在一篇论文里讨论过了,该文题目是《外围行星卫星回程任务之推进燃料的就地取用》(Outer planet satellite return missions using in situ propellant production),作者为阿什(Ash)、斯坦克蒂(Stancati)、尼霍夫(Niehoff)、库达(Cuda), 1981年发表于《宇航学报》(Acta Astronactica)第八期第五至六页。利用“自动幂增系统”(冯·诺伊曼机器)从事外星采矿的观念,早已由冯·蒂森豪森(von Tiesenhausen)和达布罗(Darbro)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认真发展过[见《自我复制系统》(Self-Replicating Systems),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技术备忘录,编号78304]。若有人不相信此类系统有能力对付木星,我建议他们去参考目前的研究报告,看看自我复制工厂如何将收集太阳能所需的时间从六万年缩短为二十年。“巨型气体行星可能有个钻石核心”这个令人跌破眼镜的观念已经被加州大学的罗斯(M. Ross)和雷(F. Ree)严谨地提出,对象是天王星和海王星。我的想法是,既然天王星和海王星有,木星也应该有。戴比尔斯(De Beers)的投资人请注意了。欲更进一步了解木星大气中可能存在之“气生”生命形式,请参阅我写的故事《会见美杜莎》(A Meeting With Medusa),收录于《太阳风》(The Wind From the Sun)一书中。沙勒(Adolf Schaller)曾经在卡尔·萨根的《宇宙》(Cosmos)第二部《宇宙的生命乐音》(One Voice in the Cosmic Fugue)中,将这些生物画得非常漂亮。
由于木星潮汐力作用,欧罗巴表面的冰层底下可保持液态,里面可能有生命;这个令人遐想的观念是霍格兰(Richard C. Hoagland)首先提出来的[1980年发表于《星与空》(Star and Sky)杂志一月号,题目是《欧罗巴之谜》(The Europa Enigma)]。一些天文学家,主要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研究所的贾思特罗(Robert Jastrow)博士,早已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也许这是他们筹划“伽利略任务”最大的动机之一。
最后的感谢:
瓦莱丽(Valerie)和赫克托(Hector)——提供我的“维生系统”;
切莲(Cherene)——提供每写完一章之后的热吻;
史蒂夫(Steve)——随侍在侧。
斯里兰卡,科伦坡
1981年7月至198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