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可能会有这样的人—他绝对是众人眼中的老好人,每个人说起他来都是点头称赞,对待家人从来都是任劳任怨无微不至,对待自己的朋友也是真诚相待,哪怕他对待一个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他从不会因为自己所受的辛苦和委屈而有任何的抱怨。

这种人似乎很完美,因为他有这么一颗善良无私的心。但是心理学家却认为,这种对他人过分友善的行为可能是一种病态。工作中,我们肯定有去讨好某个人的时候,特别是在领导面前,行为举止也大多会在意领导的眼光,办公室里常常会上演在老板面前点头哈腰的一幕。

但是那种只想着取悦他人的人,也要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这种人似乎总是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不相信自己,他们不能承受生活带给自己的压力和失败,而且讨好他人的时间一长,就会愈发地感到自己被孤立。就像巴巴内尔在他的《揭开友善的面具》一书中写道:“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

工作中讨好他人的手段肯定是需要的,因为一个人能力超群并不代表这个人就一定能得到老板的青睐,你的能力比他人强只能说明你是一个好员工,一个优秀的工作人员。老板会赏识你的工作能力,如果要器重你,就要综合其他因素,比如你的人格魅力。

小王家里很有钱,因为从小就对出口贸易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寻觅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一家满意的公司。

刚进公司时,小王表现得异常热情,对每个同事都非常有礼貌。小王每次有什么问题要请教的时候,总会热忱地称对方为“老师”,因为她觉得这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但是同事们对这个称呼都觉得非常别扭。

有一天,小王为了答谢多日来同事们对她工作上的帮助,决定请他们吃饭。同事们都以为就是普通的饭馆之类,没想到居然是一家五星级大饭店,这让同事们面面相觑,惊讶得不行。结账的时候,服务员给了小王一张近三千元的账单,小王二话不说直接付钱,在座的同事觉得这顿饭太贵,感觉自己亏欠了小王。

出了饭店时间还早,小王又说请大家去KTV唱歌,但是同事们听了都连连摆手,以各种借口推辞离开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小王每天都会给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小礼物,每次送的东西都不便宜。同事们自然也不好意思一直收她的礼物,也不好拒绝,于是只能又买了东西还礼。渐渐地,小王的这个举动让周围的人越来越反感,后来只要小王说要买什么东西大家都直接拒绝她,而且还和她保持一定的距离。

遭到周围人冷落的小王心里十分不解,她对每个人都这么好,为什么大家会对她这种态度呢?

其实,小王不知道,工作中重要的不是如何讨好他人,而是怎样去提高自己。如果你只知道盲目地讨好周围的人,反而会失去周围人对你的尊重。

如果你想得到周围每个人的认可,让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费尽心思博得他人喜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与快乐取悦别人,这种努力是徒劳的。成为老好人的你,并不会被他人惦记你的好。这种友善无私的好,实际上是对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是对拒绝、敌意等消极情绪的畏惧,反面折射出了你的自卑与自责。不做老好人,你才能活得自我。

在小玲的认知中,说“不”,是一种不好的言行。上学期间,小玲就从来不拒绝同学的要求。帮同学带早餐,一带就是整个学期。教室的扫帚、拖把似乎成了小玲的专属物,只要地板脏了,无论是轮到哪个同学值日,同学一起哄,小玲便面带笑容拿起工具。她有时也会感到累,也会不想动,只是当同学们一个劲地夸奖自己,或者埋怨自己怎么变懒了的时候,小玲便会立刻拿起卫生工具,投入到劳动中。但当小玲自己需要他人帮忙时,却没人愿意相助。

大学毕业后,小玲在一家公司工作,仍旧是同事心目中的“老好人”。只要同事有需要,小玲随叫随到。有时由于自己正在工作中,抽不出身来帮助同事,之后还得笑脸道歉。为同事沏一杯茶,倒一杯咖啡,跑个腿拿些材料……成了小玲的专属工作。当小玲偶尔做得没能完全符合同事的心意时,小玲也会受到他们的抱怨。可是当下次同事再让她帮忙时,小玲还是会答应,亦更加小心翼翼。

小玲有时也会觉得不情愿,但她担心自己的拒绝会伤害同事间的感情,而且自己所做的事真的只是小事。小玲的人缘很好,公司里的人都喜欢她,小玲也很享受这种感觉。小玲帮助别人,并没有想要有所回报。她心甘情愿地帮助他人,他人心安理得地接受小玲的帮助。

因为搬家去了另一个城市,小玲辞去了工作。当小玲惦记着同事打电话给他们时,他们只是不停地抱怨小玲走后没有人再帮自己端茶送水。直到这时,小玲才开始有所醒悟。自己从来无法对别人说“不”,成了众人眼中的老好人,却失去了自我。

当你成了众人眼中的大好人,不要为此感到庆幸,而是该自我警醒,是否自己已成为了老好人的“牺牲品”。

当你讨好这个人的时候,就证明了自己不如这个人。与其这样不情愿地讨好别人,不如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增强自身上。

讨好他人也需要灵活变通,如果你将自己的尊严都丢弃了,还指望谁会来尊重你呢?这些人只会觉得你就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一个只会卑躬屈膝没有自我的人。所以,讨好他人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