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想过把我写的非小说散文归一归类,没想过哪些算是小品文,哪些不算。我在写作的时候,思想里甚至没有浮现过“小品文”这个名词。什么是“小品文”,也很难界定。
提起“小品文”很容易让人想起“晚明小品”。“晚明小品”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反映了明季的知识分子的心态。其次才是在文体方面的影响。我们现在说“晚明小品”,多着重在其文体,其实它的内涵要更深更广得多。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品”和“晚明小品”有质的不同。可以说“小品文”这个概念不是从“晚明小品”沿袭来的。西班牙的阿左林的一些充满人生智慧的短文,其实是诗,虽然也叫做小品。现在所说的“小品文”的概念是从英国的Essay移植过来的。Essay亦称“小论文”,是和严肃的学术著作相对而言的。小品文对某个现象,某种问题表示一定的见解。《辞海》说小品文往往“夹叙夹议的讲一些道理”是对的。这些见解不一定深刻,但一定要是个人的见解。我现在就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编选这本书。
我没有研究过现代文学史,但觉得小品文在中国的名声似乎不那么好。其罪名是悠闲。中国现代小品文的兴起,大概是在三十年代。其时正是强邻虎视,国事蜩螗的时候,悠闲总是不好。悠闲使人脱离现实,使人产生消极的隐逸思想。有人为之辩护,说这是“寄沉痛于悠闲”,骨子里是积极的,是有所不为的。这自然也有道理。但是总还是悠闲。其实悠闲并没有什么错,即使并不寄寓沉痛。因为怕被人扣上悠闲的帽子,四十年代写小品文的就不多,五十年代简直就没有什么人写了。“小品文”一直带着洗不清的泥渍,若隐若现。小品文的重新“崛起”,是近十年的事。这是因为什么呢?
小品文崛起这个文学现象,是和另一个更大的文学现象,即散文的振兴密不可分的。小品文是散文的组成部分,如果其他散文体裁不兴旺,只是小品文一枝独秀,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读者对散文感兴趣?我在《蒲桥集》再版后记中说:“这大概有很深刻、很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文学原因。生活的不安定是一个原因。喧嚣扰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很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休息,‘民亦劳止,迄汔小休’,需要安慰,需要一点清凉,一点宁静,或者像我以前说过的那样,需要‘滋润’。”小品文可以使读者得到一点带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小品文为人所爱读,也许正因为悠闲。小品文可以使读者增长一点知识,虽然未必有用。至于其中所讲的“道理”,当然是可听可不听的。
在小品文的作者自己,是可以有点事做。独居终日,无所事事,总不是事。写写小品文,对宇宙万汇,胡思乱想一气,可以感觉到自己像个人似的活着,感到自己的存在。写小品文对自己的思想是个磨练,流水不腐,可以避免思想僵化。人不可懒,尤其不可懒于思想,如果能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思想敏锐,亦是延年却老之一法。人是得有点事做,孔子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另外,为了写小品文,有时就得翻翻资料,读一点书。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为了写文章而读书,比平常读书,可以读得更深,是经验之谈。朱自清先生曾把他的书斋命名为“犹贤博弈斋”,魏建功先生曾名他的书斋为“学无不暇簃”,学无不暇,贤于博弈,是我写小品文的态度。
是为序。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