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曾经为自己的妹夫《孙武公集》作序文,对于青少年时期在南京的情况做了深情的回忆:

余往与农公、克咸处泽园,好悲歌,盖数年所,无不得歌至夜半也。农父长余,克咸少余,皆同少年。所志同,言之又同,往往酒酣,夜入深山,或歌市中,旁若无人。人人以我等狂生,我等亦相谓天下狂生也。

也就是说少年方以智和孙临等皆为耿怀报国之志的慷慨悲歌之士,他们都习文蹈武、饱读诗书、多才多艺、志同道合而不拘礼法特立独行。然而壮志未酬,在仕途饱经沧桑后,顿悟人生,以身许国。孙临牺牲在抗清一线。方以智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十九岁考中举人。一年后,又以殿试第二甲第五十四名的成绩中进士,此时老父亲方孔炤因在香油坪战役中失利而被逮下狱,方以智每天膝行宫前为父伸冤不果。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他怀揣血书,呼号在朝门外,终于感动崇祯皇帝,帝以“求忠臣必以孝子之门”之叹,开释方孔炤。

方以智入职工部,为观正,郁郁不得志,卷入党争。崇祯十五年(1642年)授翰林院检讨。两年后即遭遇甲申之变,因哭先皇帝灵柩而被义军逮捕,逃出后一路乞讨到达南都,受到魏阉余孽阮大铖的通缉,到处躲藏。直到弘光朝覆灭,先后追随鲁监国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键从事抗清活动,最终被永历帝朱由榔十次下诏受内阁大学士。他固辞不拜,决心退隐,自谓“烽火尚容人玩世,山川不劝客趋朝”。生性狂放的方以智,表面上告别当年慷慨报国的志趣,纵情悠游于山水之间,骨子里依然关心朝政,不甘寂寞。不去做官,却身在草野,心存魏阙,多次上书小朝廷将帅鼓励他们戮力同心、卧薪尝胆、爱民勤政,选用贤才。在二上辞书不久,呕心沥血向永历皇帝进《刍荛妄言》条陈五策,计言复明。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顺治七年(1650年)闰十一月清军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

被俘后他始终不屈,清军在他的左边放了一件清军的官服,右边放了一把明晃晃的刀,让方以智选择。方以智毫不犹豫,立即奔到右边,表示宁死不降。他的气节竟然感动了清军将领马蛟麟,老马将他送到当地梧州城东云盖寺供养。他披缁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号大智、药地、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1]

顺治十年(1653年)方以智至南京高座寺拜觉浪禅师为师,受大法戒后,参研《易》理,著述不辍。

康熙十年(1671年)十一月,方以智被清廷以所谓粤事案发再次逮捕,也即他所参与拥立桂王永历帝的种种旧案重新翻炒。在庐陵南解江西吉安途中痈疽病发于背,小船行至万安惶恐滩,风浪忽起,小舟颠簸不已,背痈发作不治身亡,享年六十一岁。

著名学者余英时在其著作《方以智晚节考》中,举出种种有力的论据,认为方以智是在康熙辛亥年(1671年)船经惶恐滩时投水自尽,以全晚节。[2]

滔滔赣江,沿途有十八滩,惶恐滩是其中最险的锁口大滩。滩头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名叫万安。惶恐滩有“鬼门关”之称,青山壁立,怪石嶙峋,水流湍急,地势险恶,民间有“惶恐滩,阎王滩,十船过了九船翻”之说。历史上,那些途经此地的失意文人、贬谪政客或穷途英雄,在惶恐滩如此惊险之地,便联想到国难深重、命途渺茫、身世飘零,不禁悲从心来,黯然涕下。北宋绍圣元年,年近六旬的苏轼被贬谪至惠州,诗人在《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诗中云:“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公元1129年,南宋高宗祖母隆祐太后遭金军追击,在万安皂口仓惶登陆逃命。几十年后,爱国词人辛弃疾经过万安时,在惶恐滩上方的皂口壁上,提笔写下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感慨词句。南宋末年,惶恐滩又迎来了一个形容憔悴、目光如炬的诗人,他手戴铁链,脚穿镣铐,长髯飘飘,他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惶恐滩头,他写下那首千古绝唱《过零丁洋》。自此,惶恐滩成为孤臣泣血死节之圣地。

余英时在《方以智晚节考》中断定:方以智在惶恐滩头乃“不得不死”“死得其所”!

方以智的家人和朋友私下都认为他是投江自尽的。当时,方以智年已六十一岁,身体孱弱,在押解途中,朝廷破例允许他的少子方中履、侄儿方中发、孙子方正珠一道随行。特别是方中履,和父亲须臾不离。方以智自尽的所有情况,他、包括随行的方中发、方正珠肯定都是很清楚的。在他们当时的诗文中,也没有一个字提到方以智是因病而死。但是,迫于当时的政治气氛,他们又无法说明真相,只能在诗文中暗示方以智是自尽完节。

例如,方中履在他的《汗青阁文集》中说:“先公慷慨尽节,不少曲挠”“惶恐滩头,先公完名全节以终。”方中履《哀述》一诗专为记述方以智艰辛的一生,其中多处暗示死亡真相:如“波涛忽变作莲化,五夜天归水一涯”。在佛教中,莲花是从俗世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这里显然暗示方以智投水而死,后一句点明死亡时间。再如,“激楚如今当再拟,教人无奈赋招魂”,这显然是将方以智比之于屈原。再如《月夜迎先大人柩,会三弟、侄、儿珠于枞阳江口》一诗中写道:“天高来夜月,霜白照离人。此际悲欢共,招魂到水滨”。若是病死,方中履断然不会说到水滨去招魂。仅从这些诗文就可以断定,方以智是沉江完节无疑。

方以智是朝廷要犯,他的自杀,事关重大,江西地方官为推托责任,集体谎报“病故”。同时,方以智的亲友因恐连累无数当事之人,也自然不会在文字中透露死亡真相。这样,方以智病故说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但事实就是事实,三百多年后,方以智的死亡之谜终于大白于天下。

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冬,方以智灵柩移葬家乡桐城浮山枲花冈,依其母亲坟茔一侧。墓前楹柱一副对联云:

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迹共春秋。

著名学者王夫之有诗二首吊方以智云:

其一

长夜悠悠二十年,流萤死焰浊高天。

村浮梦里迷归鹤,败叶云中哭杜鹃。

一线不留夕照影,孤虹应绕点苍烟。

何人抱器归张楚?余有南华内七篇。

其二

三年怀袖尺书深,文水东流隔楚浔。

半岭斜阳双雪髩,五湖烟水一霜林。

远游留着他生赋,土室聊安后死心。

恰恐相逢难下口,灵旗下沓寄空音。

[1] 参见罗炽著:《方以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 参见《余英时文集·第九卷·方以智晚节考》,广西师大出版社,第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