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唐僧取经途中最大的障碍来自妖魔鬼怪,但真实的玄奘西行,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反而来自朝廷。

在《西游记》的故事里,唐僧是由唐太宗亲自任命前往西天取经的。他不仅是皇帝的结拜兄弟,还有“通关文牒”这样的正式文书,可以正当出使,在各个国家通行。

可真实的玄奘取经,一开始却不是出于官方指派,而是个人行为。玄奘本名陈祎,出生在隋朝末年,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人生无常的玄奘就到洛阳净土寺学些佛法。

二十一岁的时候,玄奘就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不断寻求高僧指点迷津。可是即便如此,玄奘还是感到这些经典里的许多内容,要么不明不白,要么说法不一,始终没有定论。因此,他下定决心西行取经,立志取回大乘经典《瑜伽师地论》,以便解开自己的种种疑惑。

可当时唐朝初立,边境不安,民众被禁止出国。尽管他多次上表请求西行求法,却都未获批准。一直到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北方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朝廷只好让灾民出城逃难,而二十七岁的玄奘则趁机逃离长安,开始“偷渡”西行。

这一路大致是由长安出发,一路经过秦州、凉州、甘州、肃州、沙洲、玉门关、莫贺延碛(qì)、伊吾、火焰山、高昌、焉耆(qí)、龟兹、凌山、大清池、碎叶城,以及昭武九姓七国、飒末建国、铁门关、梵衍那国、迦毕试国、健驮逻国、迦湿弥罗国、碟迦国、曲女城、摩揭陀国等,直至那烂陀寺,一路经过了许多个国家和地区,终于抵达终点。

其间,玄奘遭遇了被盘查、被困、迷路、饥饿、疾病、天灾、孤独等数不胜数的苦难,就和《西游记》里说的“九九八十一难”一样。但玄奘与《西游记》里相对胆小的唐僧不同,他整体表现得非常坚毅和勇敢。

他的取经队伍也并非像《西游记》里所说的那样,有悟空、八戒、沙僧三个徒弟,还有白龙马,以及暗中保护他的诸天神仙这样的豪华阵容。与此相反,起初的玄奘只是孤身一人,足足步行两万多千米才到达西域。

有一个叫慧威的和尚非常同情玄奘,就派了惠琳、道正两个徒弟护送他西行,等行到瓜州时,这两名僧人也就回返了。

此外,还有一位胡人石磐陀,主动请玄奘为他受戒,愿意当玄奘的向导。有学者猜测这位石磐陀可能就是《西游记》里悟空的形象来源之一。可是这位胡僧也并没有像悟空一样坚持到底,走到半途就自行离去了。

玄奘也没有白龙马,只有一匹枣红老马。这匹枣红马曾在某个沙漠大显身手,带领已经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的玄奘找到水源,救了玄奘一命。可它也在半路不幸死去。

此外,在玄奘离开高昌国时,曾得到高昌国国王的支持,派出一队人马与他随行。可这支三十来人的小队很快就在艰难的取经途中不幸分散。最后,仅有两名幸运的成员跟随玄奘到了终点那烂陀寺。

在那烂陀寺,玄奘拜见了戒贤大师,在寺中跟随戒贤大师学习五年,此后四处游学,游历十数个国家,声名越来越盛。

之后,古印度的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据说参加者有五印十八个国王、三千个大小乘佛教学者,以及两千名外道人士。玄奘登台讲经,大家可以随意提问,自始至终,没一个人能够难倒他。

至此,玄奘声名到达顶点,多国国王都要挽留他,他却决定启程归国。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终于返回长安,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典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他的回归受到了万众欢迎,并受到了皇帝和朝廷的隆重接待。和当年“偷渡”出去的孤单凄凉相比,真的是让人叹息。

回国之后,玄奘大师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佛经的翻译工作上,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翻译的佛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高水平。他还创造性地发明了“新译”,在他之前的翻译方式叫旧译,而他的翻译被叫作新译,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当然,还有一件事是和《西游记》很有关系的。玄奘回国后,口述了一部重要的著作,就是《大唐西域记》。正因为有了它,我们现在才能够比较清楚地知道玄奘当初的取经历程,也才有了之后我们能够读到的《西游记》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