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1819—1901),英国女王(1837—1901)及印度女皇(1876—1901)。

维多利亚马上将成为英国女王、印度女皇和简朴、辛勤的祖母,担心着生者的疾患,不忘记死者的周年忌。在她看来,欧洲的王国简直是她的家产。对于关系密切的德国、希腊、罗马尼亚、瑞典、丹麦、挪威和比利时等国的王族,她发现她与各君主的私人关系和大不列颠与外国的关系之间没有多少差别。1899年,八十岁的她首先是个女人。在她脑海里,她的时代的历史与她自己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当法国和英国在暹罗问题上几乎要处于战争边缘时,她正巧在法国的尼斯。她写信给英国首相:“我希望一场危机可以在国家的基础上得以避免。而且,就我个人而言,如果跟一个正逗留的国家发生纠纷,这将是很尴尬的。”

她与她的臣民打成一片。当一个财政大臣要求对“她的人民”的啤酒征收更严厉的税收时,她愤怒地提出抗议。她说的“她的人民”主要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跟她一起成长的。因为正是在她统治期间,工业英国征服了世界市场。工人阶级和农业劳动者都未能进入她的视野。在分发保暖女服给老太婆期间,老太婆们抓住女王的手、在女王的条纹呢衬裙边,为其祈神赐福的这一幕是“非常感人的”;可是对于居住在伦敦茅舍里不幸的可怜人,她脑子里只有模糊的印象。她对第一批工党成员被选为下院议员感到很吃惊,因此邀请他们到温莎堡,她要亲自接见他们。她在日记中写道,这件事“令他们非常满意”。

中产阶级的美德和情趣是她自己的美德和情趣。她带着些许轻蔑地提及贵族为“上层阶级”。她偶尔把英国贵族比作法国革命前夕的法国贵族,并相信那个阶级中对享乐的爱好将会使它没落。1900年,一位年轻的美国小姐向家人描述伦敦时写道:“维多利亚女王并不在上流社会。”完全正确。上流社会不满“温莎遗孀”的退隐生活。王宫不再是上流社会的生活中心。维多利亚对美术的观点,是英国中层阶级的观点。女王曾一度拒绝听瓦格纳[276]的音乐。“太莫名其妙了!”她宣称道。当瓦格纳音乐被评论为“未来的音乐”时,女王反驳道:“我对未来也感到完全厌倦了,我再也不听它了。”

她对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从来不放在心上。做礼拜时,她不喜欢冗长的礼拜式。她有时会举起扇子暗示牧师的布道太长了,令牧师心生反感。一次,有人讲起一位刚引见给她的新大使对女王陛下所持的看法。“哎呀!”她说,“我不把这放在心上。太离题了。真正要紧的是我对他有什么看法。”

这种完全的自信使她显得率真、自然。“个子很小、很强壮,她的外表像一朵小蘑菇”——引用艺术家冯安吉利的话,“但是她保持着不寻常的尊严”。即便在年迈的时候,她那双有点凸出的蓝眼睛依然年轻,她的姿势依然迷人,她的声音悦耳,她的笑声坦诚。她并不装得什么都知道,也不装得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但她的普通常识等于天才。索尔兹伯里[277]勋爵说:“我总是认为,当我知道女王想什么时,我就非常肯定地知道她的臣民会持什么看法,尤其是中产阶级。”

准时成癖,女王喜欢她的日子过得有条理、有秩序和充实。每天上午九点半,她亲自驾驶敞篷的矮种马马车出门。一个宫廷女侍在旁边告诉她王室里发生的事儿;她对小细节的兴趣,不亚于对国家大事的兴趣。假如一个宫廷女侍前一天到朴次茅斯去,女王必须知道女侍是否已经回来,海上是否风平浪静。她将马车停在农舍式的别墅门前,询问病人的消息。假如她碰巧遇到在街头演奏手摇风琴营生的人,便会把马车停下来,跟那小个子意大利人交谈,还对他那只猴子的健康表示担忧。她忙着一切事务:奖励乐队指挥、给埃塞俄比亚王后寄送演讲唱片、给中国政治家和将军李鸿章发电报,等等。

她必须亲手签名的文件数量令人生畏。她要求她的秘书们频繁到场。她的私人秘书亚瑟·比格从温莎到伦敦去,必须得到她特别批准。假如女王的密使没能在女王需要亚瑟爵士时,在精确无误的时刻将他带来,亚瑟爵士就会在自己的书桌上发现一张纸条:“女王想知道亚瑟爵士为什么不在办公室。”

维多利亚生于1819年,还是一个十八岁小姑娘时就登上王位,且在所有欧洲君主中在位最长。在她的统治时期,法国经历了两个王朝和一个共和国,西班牙经历过三个君主,意大利经历了四个国王。1897年,当她庆祝钻石大庆,即在位60周年纪念时,此事被比作英国对世界其他各国发出的挑战。世界其他国家会很羡慕她,因为英国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英国军队和当地军队,都被命令从所有领地和殖民地回国庆祝。庆祝的行列就像古罗马的凯旋式。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曾经像我那样受到如此热烈的欢呼。”

1897年6月的那一天,钻石、欢呼和幸福的热泪交织的一天,成为她统治的顶点,也许也是英国国力的顶峰。这次辉煌庆典之后不到3年,非洲大陆南端两个务农的小共和国牵制住了全球最强大的帝国。布尔战争[278]一开始,伦敦的老百姓就嘲笑不平等的对手。可是整个1900年都是坏消息,没有一个人比八十一岁的女王遭受的痛苦更大。她似乎完全不知疲倦,写信给将军们和士兵们,送别开赴前线的各兵团,探视医院的伤员。她比任何人都更不想要这场战争。而在德国和法国,报纸以最不公平的方式攻击她。

她访问爱尔兰后,于12月18日从“艾伯塔”号游艇上岸时,旁观者被女王一年以来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吓住了。她已不再是喜庆日驾着马车经过伦敦的那个小个、丰满、似乎还很漂亮的夫人了。她唯一的不健康状态,是老迈和那个可悲年份的极端疲劳。她的儿子威尔士王子被紧急召集进宫,另一个儿子爱尔兰公爵在德国,正将一份宣告女王病危的电报,交给他侄子威廉二世皇帝。“我向他指出”,冯布洛王子(驻德国大使馆一等秘书)说道,“最好等一等,看她的病情自然发展再说。”皇帝有点不耐烦地回答说,这关系到他敬爱的祖母的生命问题,他决意要再见她一面。

自从凯泽[279]给布尔总统克留格尔[280]发了那封著名的祝贺他击退英国人的突然袭击的电报以来,英德两国之间的关系已不热情友好了。1901年1月22日,当德国皇帝和威尔士王子一起走在英国的土地上,凯泽一生中第一次在英国受到欢迎。他写信回去给皇后,告诉她,伦敦人民得知他和祖母在一起时的那个晚上高兴得热泪盈眶。祖母是少数真心爱他的人之一。

女王在怀特岛的公馆去世时,全国举哀,瞬间在伦敦要买一小块黑布都不可能。出殡时,军舰和巡洋舰以双纵阵的队形,沿着载有女王遗体的“艾伯塔”号游艇的路线系泊。船上的乐队都演奏着肖邦的《送葬曲》,大炮轰鸣。好一幅壮观的场面:那挤满军舰的八英里长的海面;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将他们的步枪转向相反方向鞠躬;大炮炮口闪出了红光;在齐鸣的礼炮中,迸发出一阵阵忧伤、典雅的音乐。

当女王的儿子——新君主登上皇家游艇时,他发现下了半旗,便问指挥官是什么意思。

“女王去世了,先生。”军官回答道。

“可是国王活着。”爱德华七世回答道,又让人将旗子升上来。是的,这一世纪的历史降下帷幕了。

葬礼之后凯泽又待了几天。离开英国时,毫无疑问的,他真心诚意的忧伤,已经征服一个多愁善感的民族,或者说英国人。但是,德国人是气愤的,因为凯泽认为授予陆军元帅罗伯茨勋爵——布尔人的征服者——黑鹰勋章是合适的。就个人而言,这位皇帝返回德国之后依然被英国的魅力所吸引。

首都伦敦的生活又恢复其秩序。一位名叫温斯顿·丘吉尔的年轻军官,跟一位年长的政治家威廉·哈考特爵士共进午餐时,问他:“现在会发生什么事?”

“我亲爱的温斯顿,”威廉爵士回答道,“长期的生活经验已使我相信,什么事儿也不会发生。”

确实如此,因为60年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发生。女王统治过、签名过、爱过、变老。英国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团结。英国的财富大大增加,人口已倍增。然而,几个月之后,一切却都改变了。1901年1月,女王去世了,新的舵手接掌了舵柄,非洲农民公然反抗英帝国。每个英国家庭都收到来自前线士兵的来信:“没有任何结束战争的迹象,早着呢。”全英国的人都怀着惊奇和忧虑,问着年轻的温斯顿·丘吉尔所问过的问题——“现在会发生什么事?”

安德烈·莫罗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