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执
一
《霓虹灯下的哨兵》和《夺印》这两个戏,前者反映在我国无产阶级刚刚取得政权时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后者反映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它们从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题材,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从而发挥了戏剧主题的教育作用,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在无产阶级获得政权以后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阶级斗争的继续,仍然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是阶级斗争的形式不同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在这两个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反动统治阶级虽然失败了,被推翻了,但他们是不甘心死亡的。在《霓虹灯下的哨兵》里,美蒋反动派在强大的人民解放军刚一解放上海这个大城市之后,就隐蔽了起来,潜伏了起来,同革命政权和人民军队作你死我活的斗争,妄想叫我们在上海站不住。《夺印》一剧,使我们看到:在我国经过合作化运动、公社化运动,农村产生巨大变革以后,早在土地改革时期就被推翻,但直到目前还没有被消灭的地主阶级,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并把复辟的希望变为复辟的行动。剧中生动地描绘了阶级敌人的丑恶嘴脸,深刻地揭露了他们的阴谋诡计,叫人们认识到他们的反动本质并没有改变。从这两个戏看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由于过去的反动统治阶级变成了“今天的被统治阶级,于是他们不得不把自己伪装起来,用更加阴险、更加狡猾的手段,玩弄两面手法,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薄弱环节,利用一切可乘之机和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同我们作斗争,直至发动疯狂的进攻。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也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斗争也就更加复杂了。
二
《霓虹灯下的哨兵》是通过上海刚刚解放的典型环境,描写敌我之间一场尖锐激烈的斗争,同时,还着重反映守卫在南京路上一支红色连队内部的矛盾。剧中所表现的南京路上的形形色色,叫人们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环境!当时,有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存在着各种恐惧心理:怕共产党和解放军,怕战争,怕得罪帝国主义。以解放军新战士童阿男和林家的纠葛,童妈妈母女的遭遇所组成的错综复杂的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表明无产阶级专政才开始建立时,反革命活动还有其社会基础。美蒋特务就利用种种矛盾进行造谣、威胁,利用各种条件对劳动群众进行迫害,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是错综复杂的。
在《霓虹灯下的哨兵》里守卫在南京路上的这支红色连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环境,担负着极其艰巨的战斗任务。对于他们中间的每一个成员来说,这都是新的环境和新的任务,是他们所不熟悉的,没有经验的,而且眼前的很多事物使他们看不顺眼。因此八班长赵大大想上前线,连长鲁大成开初也有点思想不通。显然,在红色连队中产生这种矛盾,是因为有的同志思想认识一时还跟不上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但他们在连指导员路华的帮助教育下,一直遵守着党的教导,忠实地坚强地担负着党交给他们的任务。他们认识到工人阶级是党在城市的主要依靠力量,他们紧紧地依靠着这支力量,不仅取得了在南京路上和美国记者斗争的胜利,并且懂得了党交给他们的这个新的战斗任务的意义,取得了对敌斗争的胜利。
在这支红色连队中,连指导员路华、连长鲁大成、炊事班长洪满堂和八班长赵大大与排长陈喜、新战士童阿男之间所形成的冲突,是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冲突,也可以就是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在红色连队内部的反映。陈喜是没有被拿枪的敌人征服但却经不起“糖衣炮弹”考验的一个共产党员。他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改变了形式,看不见南京路上还有敌人。他的错误有认识问题,但重要的还在于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剧中通过许多引人深思的细节表现了陈喜思想感情的变化。拿他和赵大大作对比,赵大大不顺眼的一切事物,他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甚至感到南京路上的风都是香的。陈喜有个人主义的思想根子,在他看来,革命已经胜利了,也不必再作艰苦的奋斗了。没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远大的革命理想,也就必然失去对资产阶级腐蚀侵袭的抵抗力,失去革命的警惕性。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多么发人深省的问题:陈喜是在取得政权之后的条件下,由于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和太平观念,使思想感情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开始变化起来了。但对革命者说来,这却是任何时候特别是在和平环境中十分值得注意的一种变化过程。因此,是具有极为深刻的典型意义的。剧中陈喜由于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在“糖衣炮弹”的袭击下,放走了特务的线索;赵大大出于阶级的同情,从帮助和拯救阿香中,找到了特务的线索,逮捕了特务。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加强了戏剧的效果而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霓虹灯下的哨兵》通过守卫在南京路上这支红色连队在尖锐的敌我斗争和连队内部思想斗争所取得伟大的胜利,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剧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的形象,是阶级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鲜明的形象。路华、鲁大成、洪满堂、赵大大,尽管他们的修养不同,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差异,但他们同样具有强烈的阶级感情和旺盛的革命斗志,爱憎分明,对党忠实,对同志负责。指导员路华和连长鲁大成又各有其特点。路华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保持着敏锐的阶级嗅觉和清醒的政治头脑,并以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了陈喜刚刚露头的错误思想,挽救了同志,体现了党的思想作风。这点和鲁大成的急躁形成了对比。上述这些人物的出现,对于在舞台上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提供了新的经验。
三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指出:“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同时告诉我们:“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夺印》以描写农村革命力量与地主阶级的复辟活动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主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总的说来,无产阶级专政是巩固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也是强大的,但却存在着无产阶级专政的薄弱环节,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有敌人可乘之机,也有敌人可以利用的条件。他们利用家族关系拉拢干部,钻进某些基层组织为非作歹,甚至篡夺了领导权。《夺印》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了这样尖锐的阶级斗争题材,是戏剧舞台上还不曾见到的。对广大观众说来,具有极大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夺印》一剧的尖锐冲突,是在敌我矛盾方面,但其中,大队长陈广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把印把子让给了敌人,新来的支部书记何文进则从敌人的手中把印把子夺了回来。这构成全部剧情的重要环节。贫农陈友才和阶级敌人陈景宜之间的矛盾纠葛则加强了敌我之间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反映了在现实中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作为小陈庄的领导者陈广清是经过党的培养成长起来的农村基层干部,但却在敌人的伪装欺骗下,为敌人所利用变成了掩护敌人的“大红伞”。由于没有认识到地主阶级虽被推翻,但却未被消灭,由于阶级斗争改变了形式而看不到敌人。陈广清的错误,有认识问题,但重要的还在于他没有贯彻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以致脱离群众,离开贫农、下中农的利益。这样他的阶级嗅觉就不灵了,以封建家族的感情代替阶级的感情,他的脖子就被封建家族的观念套住了。陈广清的形象是发人深省的。陈友才曾经受到敌人的威胁利诱,替敌人做过坏事。在尖锐的敌我斗争中,他存在着种种内心矛盾:既迫于敌人的压力,不敢向党坦白,又不忍心集体利益再次受到损害。这表明他并没有倒向敌人那边去。陈友才的错误,表现出农民阶级的动摇性。正是这种动摇性使他成为敌人可以利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党必须争取团结的对象。在这场尖锐激烈的斗争中,大队党支部对他进行了教育,提高了陈友才的觉悟,这就进一步揭露了敌人。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总是企图复辟;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认识和掌握阶级斗争的这一客观规律,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团结广大群众,开展斗争,并取得斗争的胜利。在何文进来到之前,显然,小陈庄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薄弱环节。于是敌人就钻了进来,用各种阴险和狡猾的手段为非作歹,破坏革命事业,伤害群众的积极性。何文进和陈广清的分歧触到了阶级斗争的根本问题,使人们从陈广清身上找到可以吸取的教训。
《夺印》成功地塑造了支部书记何文进的形象。他在刚一跨进陈家大门的时候,就识破了敌人的伎俩:为什么陈景宜要那样为他大办宴席?酒从哪里来的?肉从哪里来的?群众在窗外嘀咕些什么?经过这一番考虑,何文进的头脑就分外清醒了。贫农、下中农是党在农村实行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依靠力量,在这场尖锐复杂的斗争中,何文进一开始就找到了这支依靠的力量,对陈友才进行团结教育,正确地掌握和执行了党的政策。敏锐的阶级嗅觉,明确的阶级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作风使何文进这个人物的形象,成为鲜明的党干部形象。
《夺印》生动地描绘了阶级敌人陈景宜、陈广西(会计)等人阴险狡猾的嘴脸,他们对陈友才实行软硬兼施的办法;而在支部书记何文进来到小陈庄以后,他们玩弄恶毒的阴谋,采用更加恶毒的手段向党发动了更加猖狂的进攻。阶级敌人陈景宜、陈广西等人在何文进来到小陈庄之后所玩弄的许多花招,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也起到了提高观众认识的作用。这是生动的描写,也是实际生活中就存在着的戏剧性的情节。
我国无产阶级专政已经历了十年以上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我国的社会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阶级斗争却并没有停止。它时高时低,时起时伏;有时甚至很激烈,很复杂的。
如果说《霓虹灯下的哨兵》描写的南京路上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所取得的胜利是打击了敌人,教育了干部,提高了连队的战斗力,那么,在《夺印》所描写的小陈庄的一场尖锐的斗争所取得的胜利则同样是打击了敌人,教育了干部,团结了广大的群众,提高了群众的觉悟。这是我们开展阶级斗争的正确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开展阶级斗争所要达到的目的。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阶级斗争始终存在,只是改变了形式,而玩弄两面手法则是敌人和我们作斗争的特点。在敌我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内部来。从《夺印》一剧中陈广清所起的“大红伞”的作用,陈友才所犯的错误,说明不仅要看到外部问题,也要同时看到内部问题,只有清楚地看到内部正确地处理问题,才能团结多数,才能揭穿敌人的阴谋,准确地打击敌人。《夺印》这个戏,对广大的观众说来之所以能够起到极大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也就正在于此。
原载《重庆日报》1963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