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 丹

暴风雨似乎离得很远,而从一切窒息中又使人觉得它是这样迫近。只有青年们底心里,还存留着那份庄严、激越与感愤……在任何阴暗的角落,即使与抗战脱离得更远的大后方农村社会,也仍旧有着他们年轻热情的声音,歌唱着战争。虽然人们已经麻痹,已经失掉对这声音的激动。但他们仿佛是为着自己唱的,从心里唱出来的。虽然那声音是多么微弱,多么悒郁,甚至胀破了喉咙而变成喑哑,但他们也总是这时代底歌手,也只有他们,才对这时代有着想望和憧憬。然而,可诅咒的环境、因袭的传统情感以及自身旧根性,又沉重地枷锁似的拖住了他们!

我们的作者沙汀先生,用着和这些青年们同样悲愤、悒郁、深沉的情感写出了长篇《困兽记》。

仿佛这是一个悲剧。

然而《困兽记》底男女主人公,他们受到过多的折磨,受到太深的创伤,通过这个悲剧底发展,他们应该会更多地理解我们的时代吗?因为作品本身给了主人公们一个重大的启示。我想,是可以这样期望的。

沙汀先生原在这部小说里给我们的可怜而又可爱的主人公们,指示了两条出路:勇敢果决的章桐毕竟抛开了老母亲底哭泣,重新回到前线。勤苦、忍耐的老教师在二十年来固守的岗位上,有了更强的信心。虽然作者把这两方面有意写得薄弱,但在本书题记里,沙汀先生便已说过:“在讽刺暴露的作品里,作者所能引起的愤怒以及嘲笑便相当于别的作品对于所谓出路的暗示。”

用上述的理由来看这个悲剧,则我们可以说悲剧的结束正是准备了一个新的发展。

以往,我们读过很多沙汀先生别的创作,大多是描写封建农村社会的反面人物。《困兽记》却是以近几年知识分子的活动作为主题的。而故事展开底土地,仍是作者所熟悉的川西北农村社会。全篇语言习惯都是和这农村社会分不开的。这不但并不损伤知识分子之为知识分子,而且使得他们更是有血有肉的人物,也更为突出了他们底传统和阶层性。

故事极为简单,从全篇的开始,作者便写着:“在这荒凉、寂寞离开文化又是那么偏远的乡村,当人们已经忘记战争底神圣意义的时候,有着一群在艰苦的物质生活,和贫乏、不安、困扰的精神生活下的小学教师们,他们在筹划着一次宣传剧的演出。”直到全篇结尾,整整经过一个学期,这个戏仍旧没有演成。其间,主人公田畴、孟瑜、吴楣,都因环境的窒闷,以及个人对现实的不满,田畴由狂妄粗暴而变得沉默寡思,孟瑜由高傲果决变为忍耐,吴楣由热情、敏感而变为消极。

他们三人,同为爱情而牺牲,而苦恼。田畴、孟瑜是一对苦难结合的夫妇。吴楣是孟瑜的好友,而又成为她丈夫底情人。她原是公爷李守谦的宠妾,但又是这可卑的丈夫底被遗弃者。

由筹划演戏之始末,贯穿着全篇结构。

而贯穿全篇的“演戏”这么一回事,最终成为泡影。就在几位主人公方面,算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们要演戏,全是为了遣散寂寞,发泄闷气。吴楣更把它当作拯救自身悲苦命运的关键。他们常常缅怀以往底黄金时代。初期抗战底“狂热”已经过去了,但他们不能把握住这可诅咒的现实。这个“现实”是比过去的情形要复杂得多,不但时代环境是改变了,物质生活也更为艰苦了!就是他们自己个人的境况也都有了变化。一方面想借演剧来刺激,这样可给那摆不开的重重苦恼带来一线希望,虽然只是希望的影子而已。然而,就是这一点理想,只要一接触到现实的困难,就都动摇了。失败主义赶走了一切雄心。所以,司爷不禁摆摆头说:“哀莫大于心死!”从这里,作者指给了我们几个人物的性格。

田畴原是一个小官僚的儿子,他底父亲死后,没有给他留下什么财产,只在中学读了两年便辍了学,此后是寄居在父执老绅士家里。

因为和这绅士的侄女儿有了恋爱,而为这体面的家庭所不容,这对情人只得私逃出来。关于这些,作者是用回述简略地写出的,从小说开始,已经没有那些**、热爱的场面了。经过十来年的艰苦困难的同居生活,有着过多的小孩,以及一切生活的折磨,他们的爱情被腐蚀了。孟瑜不安于做一个贤妻良母,但她为爱情受过苦,有着坚实的爱的信心,她又是多么地忍耐着啊!她原比田畴坚强,这从她底出走,便表现得够充分了。假如不是小孩的拖累,不是由于积年累月的生活磨难,而丧失了锐气,和由于旧道德所培养的过分忍耐,她将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女性吧!

像田畴这样的出身,当然还使他带着很多知识分子的旧习性。他要面子,好强,看不起银钱,常常有些自暴自弃,这些自然都是他底缺点。但他坦白,厌弃黑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些又都是他底好处。可悲的是,他的积习太深,既不满于现状,但又没有力量去改善它。更可悲的,是他并没有正确地分析过这个困恼底现实底一切客观根源,而把一切解救都寄托在憧憬和想望上面,以为什么都不顾而高飞远走,去到前线便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他既然有了这种逃避的心理,当然他会陷于不可自拔的深渊。

至于吴楣,被父母所迫嫁给公爷李守谦。开始无力反抗,既成事实以后,那种挣扎,自然是更其微弱的了。她底教育程度原很低,自认识田畴夫妇以后,才被逐渐提高,但这个程度,却仅限于她底教育者田畴所能给予的程度。充满着她底头脑的,更是憧憬,这是脆弱者所特有的非常模糊,而又非常美丽(包含着哀怨)的幻想。自然,这本身便已存在了幻灭的因素。吴楣的遭遇确是够悲惨的。在囚笼里望见了自由,但习性有时又使她不能放弃和那无知的同命运者争食可卑的“赐与”。她企图用爱情来解救自己,虽然她已知道这爱情本身便是一个危,但不顾一切(注定要牺牲自己的精神),她奋身投到火坑里去。这一下什么都完了,对这残忍的世界,再也没有任何希望了,结果乃至濒于自杀。悲剧就在这里结束。

关于另外的两个人物,作者曾以此作为暗示主人公底出路的:一个是老教师牛祚。他受过贫困、失恋以及政治的迫害,饱尝人世艰辛,沉默且稳重,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像这样的老年人是可爱并值得钦佩的。但他也同样受不了环境底窒息,常常胸闷发慌。而我们这个“老青年”,只得用俏皮、尖刻、嘲讽来发泄怨气。他底这种精神,固然对青年们底影响颇为不小,但这毕竟出发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底传统。假如老教师对于现实把握得更紧,其视野更为远大而明确的话,那他的行动当有着更高远的发展。

其次是章桐,他到过前线,而当他重新回返故乡的时候,这故乡再也不是两三年前的故乡了。故乡使他失望,老母亲底哭泣,使他透不过气来,他只得重新回到前线去。章桐底走,显然也是忍耐不住这大后方底沉闷和黑暗底压力。他给朋友们所带来的光明,只像怀中之物似的,很快就又带着走了。他为什么不能给这些在大后方苦闷的朋友们以更多的鼓励和更明确的认识呢?这两个不同的环境所给他底教育,和他本身底坚强果决,是可能负担这个更重底任务的。

《困兽记》底成功,在于作者对主题的发挥,人物描写之深刻细腻,以及语言运用底确切,增加人物身份之明确性等。由此可以看出沙汀先生对于文艺工作,多么切实,多么认真。

当田畴夫妇,正在愁着为了增加收入,孟瑜必须回到教育界去教书,但孩子问题又无法解决的时候,原来他们底用人王妈,自告奋勇地替主人解决了困难。

下面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指王妈)说得情急而又匆忙,一面就转移着跪在蒲团上的膝头,转侧向他们去。

“我领好了!”她重复着,“你们就算得多么?不多,不多,

我们妈养了十一个呢!我早就想说了,自己的究竟还是自己的,不要送人,说是口粮贵呢,我一个人,我们老二那辈人又才回来”

……

她的老眼内迸出两颗眼泪,她叹息了。

以上是一个例子。王妈是穷困的,她底唯一的儿子早就当兵去了。

她把儿子从前方寄回来的购米优待证借给田畴,他们享受着这份优待米。只有受过苦难的人才同情苦难的人。然而她底身世又是那么悲苦啊!从这里看出,我们的作者是怎样泛滥着对被压迫者的爱,而且把这种深厚的情感灌输在作品里面了。

最后,用杨晦先生底话,来结束我底这篇感想吧:

“我们底农民派作家,所走的路,所遭的命运,不能不跟我们的农村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样地迂曲,同样地艰难,也同样底终于要有他们底前途。”

而这部作品里面,所描写着的农村社会里底知识分子们,也该同样地有着他们的前途呢!

在此,我为他们祝福。

5月25日 原载《新华日报》1945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