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农耕社会,对百姓而言,负担最大的不是赋税,而是徭役。
尤其是那种需要修河挖渠、建墙运粮的大规模徭役任务,会让很多壮劳力累死病死在他乡不说,也会导致家庭倾家**产。
别说普通人家,就是很多富户也多畏徭役如畏虎。
所以,很多百姓是宁愿投献到官宦大族家为奴,也不愿意做有服役任务的自由民。
现在,水泥的出现,既然能让大规模基建工程省去许多人力,进而也就的确能让更多的百姓安心在家乡务农务工。
只是,天下的土地有限,工作机会也有限。
所以,刘伯温也同章诚一样,知道这样无疑会让天下出现许多无事可做的闲民,而要这些闲民能安安稳稳的工作和生活,是应该让他们去外面开垦更多的田地,创造更多的工作。
但这样一来,也就需要执政者进一步开启民智,让百姓认识到遵守秩序的重要性,进而愿意去做增加蛋糕的事,不是去抢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也不是在底层惹是生非。
“章先生啊章先生,是真的厉害,让执政者不得不开民智的事,的确变成了现实。”
“也让士大夫不得不坐视自己的地位将要下降的现实。”
“而他所做的事,虽然不过是发扬奇技**巧而已,但偏偏就是这种奇技**巧,一旦在短时间内快速进步到可以大规模惠民利国的地步时,再道德高尚、智谋超群的人,也无法阻挡这种情况的出现。”
刘伯温当晚因此彻夜难眠,且不禁感慨不已。
次日。
他就按照章诚的吩咐,开始筹谋起如何编写一些普及类的史学级和检索文字、文章、诗词的工具书来,且拟了份名单给章诚,希望内阁可以征辟他荐举的一些儒士,到文政司任职,协助参与相应书籍的编纂。
章诚自然同意,元朝管理宽松,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不够,使得图书建设的成就比不上两宋。
现在,章诚要恢复中华,兴盛中华文化,自然加大力度建设图书事业。
毕竟对于底层百姓而言,书籍几乎是他们获取高阶知识的唯一渠道。
所以,开民智,图书建设很重要。
而让那些旧礼时期的儒士去负责图书建设,总是要比他们负责政务要好些。
毕竟,如果让他们直接去地方为官,谁也不知道这些儒士会不会对大同社的理念阳奉阴违。
当然,这些儒士负责图书建设,倒也可能会有塞私货的情况出现。
对此,章诚决定到时候在新编图书正式刊印之前,要着专人严审一遍,如此倒也不用担心出太大的问题。
而为了加强图书建设,让更多科普类读物、字典类工具书出现,章诚还特地给刘伯温编了一些工具书的编纂草案,比如他就按照新华字典的模式,给刘伯温提出了一份编写字典的草案,让他照此也编一份可满足天下百姓基本查阅字词需求的字典。
刘伯温对章诚在图书建设上的重视,尤其是对字典、字音的重视,感到颇为惊讶。
他是真没想到章诚不仅仅是在挖掘民间各类创造性技艺和理论上上心,居然也真的在开启民智的具体文教工程上心,甚至不惜要统一天下字音。
也因此,刘伯温更加不敢怠慢。
毕竟他现在已经决定了投附大同社,自然不敢让章诚对他忠诚产生怀疑。
不过,刘伯温也因此感叹说:“或许将来的中华,真的变成人人皆知国家大义,虽如此会使劳心者不能皆治人,但因此倒是可使得中华不必真的再亡于胡人也!”
章诚这里在水泥出现后,就正式让人开始投产。
他要在将来大规模建造铁路的同时,也大规模建造公路。
但章诚倒也没敢直接开始大规模建造,至少没敢直接用徭役的方式,征调百姓来大规模建造交通体系,依旧只是用高工钱雇佣闲散劳动力的方式。
因为民力有限,尽管目前农业上粮食产量很高,但非农人口得主要放在军事和为军事服务的工业上。
大规模基础建设,还得等到将来完成基本统一任务后再说。
即便是水泥,按照章诚的打算,接下来也主要是用在军事上。
譬如,眼下章诚就打算在水泥投产后于接下来在沿海重要港口建造更高的灯塔与更坚固的避风港,提高接下来水师出海作战的安全保障,使得中华军在海上的作战能力增强,为接下来派舰队出海去日本开发石见银山做准备。
目前,中华军已攻下明州,即后世的宁波,这里素来是倭人来华、华人去倭国的重要线路。按照历史上明朝官员的记载,从明州出发,七日可达九州萨摩一带。
而现在,中华军的战船已改进到更适合海上航行的船舱船楼融为一体的新型大帆船,所以,只要派舰船从明州出发,只会更快,也会更安全。
只是海上气象复杂,难免会遇到因为大风让战船无功而返的情况,这就需要岸上的灯塔足够高,使得战船可以迅速找到避风港,而避免更大的损失。
章诚已让舒安国去浙江任巡抚,专门负责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建造灯塔和避风港以及避风海塘。
现在的浙江杭宁绍一带才归入到大同社治下,有许多无地贫民需要安置,如今也正好组织起来建造灯塔和避风港以及避风海塘。
而舒安国去浙江,也只需带着大量粮食去,用以工代赈的名义组织无地贫民干活就行。
不过,素来执政保密很重要。
所以,章诚没有对外跟太多人说,他建造灯塔与海港的目的是为出海夺取石见银山等优质矿产,而只对朱元璋等少数可以决定大同社走向的人说过,自己加强海上水师力量的真实目的。
章诚对外只是说,是为将来能够更好的灭元,而能够通过水陆并进的方式,加快统一九州的进程,才加强水师建设。
正因为此,许多大同社的一些并不是真的忠诚于大同理念的官员还在疯狂敛财,主要是疯狂收取黄金白银,以图将来能够占据更多的财富。
如胡惟庸现在就已经贪墨收取了不少黄金白银,也拉得许多文武官员和他一起敛取黄金白银,疯狂破坏着大同社内部的清廉程度。
李善长也因为胡惟庸这种行为而越发无语。
李善长不得不劝阻胡惟庸说:“现在加入大同社的越来越多,连刘伯温这样的天下有名之士都主动加入了大同社,你要记得收敛一些,别因此让别人有机会踩在你我的人头上去!”
胡惟庸心里对李善长的劝告并不以为然,他不觉得刘伯温这些来自浙东的儒士能把他怎么样,毕竟他更相信利益的捆绑会让他的势力遍布朝野,到时候别说是刘伯温,就是朱元璋和章诚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但在明面上,胡惟庸还是恭敬地对李善长拱手称是,而表示说:“阁老放心,门生一定会注意些,不会让他们抓到把柄。”
李善长颔首:“这样就好!”
对于李善长而言,他现在感到非常矛盾和烦闷。
一方面他很迷恋这种被胡惟庸这样的人当主子一样恭顺对待的感觉,一方面他又希望石见银山等海外矿产真的能被发现,这样他作为大同社的创始人也能分得大量红利。
李善长没有想到事情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章诚还没有按照他的预想因为权力太大而开始腐败堕落,为自己这些人控制,他自己却先忍不住腐败堕落,为胡惟庸等所挟持。
同时,他也还没把章诚影响到为权力斗争不惜展开血腥内斗却先被章诚影响到也想赶紧开发外部资源来。
总之,李善长现在是两头难。
不过,他倒是没有告诉胡惟庸,章诚在廷议局说的关于石见银山的事。
他可不会让这些资源多被一个人刮分走。
郭天叙也一样,他也没有将章诚在廷议局上说的关于石见银山的事告知给郭天爵。
这就导致胡惟庸和郭天爵现在对大同社顶层权力圈的布局毫不知情,而依旧沉醉在行贿受贿、大肆结交的活动中,而自以为上面是因为他们这样的人态度,而已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等到第二年年初,相应灯塔和避风港建造的差不多时,汤和的舰队就在南下到达明州后,正式开始了第一次东渡。
与此同时。
廖永安也奉命率水师从明州南下,阻止石抹宜孙和陈友定等的元军水师北上。
俞通海则奉命率水师北上,袭扰山东。
枢密院通过《中华报》对外提供的信息也只是说水师大规模出动只是为阻断胡元粮道。
因为眼下福建的陈友定等还在通过海路给元廷输送粮食。
而大同社不能坐视这种汉人助虏的行为,不仅仅是要在《中华报》上对陈友定这种出卖民族的行为进行批判,还有出动军事力量予以坚决的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