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公主谋反案是在废后事件之前,即永徽三年(652年)发生的一个大案,这个案子的处理者正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太尉长孙无忌。
先来说说公主其人。她所有的罪行都来自无事生非,用句流传了千年的名言就是:吃饱了撑的。
说起这位“高阳姐姐”,绝对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恶名昭著的离奇女人。她是唐太宗李世民庶出的女儿,人长得漂亮,又聪明活泼,也非常任性。小时候,她深得唐太宗的宠爱。唐太宗为了笼络大臣,把她嫁给了担任首席宰相和太子太傅的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在唐朝,娶公主可不是常人能够“消受”的。果然,自从高阳公主嫁进房家,房家就一天也没有消停过。受宠的高阳公主结婚之后,处处刁钻好胜,调唆丈夫房遗爱和大哥房遗直分家。
房遗直被逼无奈,告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不是护短的人,他主持公道,狠狠地责骂了高阳公主一番,才把这件事摆平。从此就不大喜欢这个惹是生非的女儿了。
这回该安分守己了吧,没过多久,高阳公主又出事了,这回斗争已经上了档次:跟和尚辩机私通。
有一次,高阳公主打猎,巧遇和尚辩机,两人一见钟情,高阳公主从此就包养了这个清秀的和尚。这完全可以理解,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空虚的贵妇,遇上一个精神需求圆满、生理需求饥渴的高僧,正好天雷勾动地火,损有余以补不足。
为了安慰老公房遗爱,她还送给他两个绝色的婢女。房遗爱只能忍气吞声,不敢有什么意见。然而,纸包不住火,这个事情终究还是败露了。不久,因为追踪一起盗窃案件;不巧,发现了宫中之物金宝神枕;不巧,顺藤摸瓜又抓获了小偷一名;不巧,小偷道出了在某某处偷得此物;不巧,搜查某某处发现是和尚辩机所在的寺院;不巧,辩机就被抓了个正着。审判官顺藤摸瓜,找到了公主。唐太宗觉得很没有面子,盛怒之下,腰斩了辩机。
太宗嫌有高阳这样的女儿丢了他的脸,高阳也恼恨太宗杀了她的情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高阳公主一滴眼泪都没有流。
没有了父亲的管束后,高阳公主更加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包养了更多的情人。也许因为她的初恋是个和尚,所以她对这一类人总是情有独钟。和尚、道士这些方外人士在她的情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不过,她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不是给丈夫戴绿帽子,而是掉进了政治的旋涡。
起因是永徽三年十一月,被流放到均州的前魏王李泰死了。
高阳公主的丈夫房遗爱在贞观朝属于魏王李泰一党。前文讲过,贞观十七年,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因为争位双双被废,不久李治被立为太子。所以,到高宗时期,押错了宝的房遗爱在政治上属于失势派,被贬为房州刺史。房遗爱是公子哥儿出身,宰相的儿子,公主的丈夫,本来也是娇生惯养的,到了地方之后,他不大受得了艰苦的生活,就满腹牢骚,和一群跟他一样失意的皇亲搅在一起,整天讲怪话。
这一伙人除高阳公主夫妇外,还有辈分较高、野心勃勃的荆王李元景、当年同属魏王阵营的巴陵公主驸马柴令武,被贬的丹阳公主驸马薛万彻等。
这样口没遮拦按律已是死罪,在小圈子里几个人议论一下倒也罢了,偏高阳公主又去惹是生非,对象还是她一直看不顺眼的大伯房遗直。
房遗直因为是房玄龄的长子,所以由他继承了房玄龄的爵位。而高阳公主的老公房遗爱是小儿子,当然没他的份。什么都要最好的高阳公主于是对他百般刁难攻击,从太宗时代起就开始告恶状,希望把他整倒让自己老公承袭爵位,次次告状,次次落空,反正她是公主,诬告大不了挨顿骂,久而久之,几乎成为这个无聊少妇乐此不疲的游戏。房遗直的一再忍耐不能收到任何效果。
这次,高阳公主又出新招,再一次诬告他“无礼”的时候,房遗直终于忍无可忍——你可以质疑我的道德观,但不能质疑我的审美观。
这年头,惹不起你也躲不起,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也告密。
一来他担心自己总有一天会被这个比猪还蠢的妇人告倒,二来也是担心这对无法无天的小夫妻总有一天会捅出什么篓子连累整个房家,索性把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聚众“图谋不轨”一事揭发了出来。
这可不得了!皇亲国戚参与谋反,事关重大,李治像触了电门一样跳起来,立刻委托宰相长孙无忌调查。
这回高阳公主算撞枪口上了。长孙无忌给这对夫妻定了一个“谋反”罪,还将事态扩大,把所有的政治反对派一网打尽。
头一波打击对象主要针对魏王旧党和不满李治做皇帝的人。
其中当世名将丹阳公主驸马薛万彻、巴陵公主及驸马柴令武(柴绍和平阳公主之子)夫妇为李泰心腹,荆王元景一直觊觎李治皇位,太宗庶子吴王恪也被牵涉进来。此案审理结果,房遗爱、柴令武、薛万彻(当世三大名将之一,根据记载,薛万彻临刑前高声说:“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力死岂不佳,乃坐房遗爱杀之乎!”我薛万彻堂堂男儿,留着我为国家效力而死难道不好吗?没想到竟然是因为房遗爱被斩!)三位驸马均被处斩,元景、李恪二王及高阳、巴陵二公主赐自尽。
其中吴王李恪之死,最是引得后人同情。他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血统非常高贵,李恪本人也英武果敢,有乃父之风。唐太宗曾经一度动念头要立他为太子,后来因为长孙无忌的反对才没有实现。所以在长孙无忌的心中,一直把他视为李治的潜在威胁;也因为当年自己曾经反对过立他为太子,当然对他非常防范。
吴王既因长孙无忌的反对而夺嫡梦破,复遭陷害横死,怨愤之情可想而知,临死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如果说长孙无忌对这些人的处置还有维护政局稳定的考虑,那之后的进一步株连就有报私怨的嫌疑了。
把现任门下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下狱致死;把李治的堂叔、江夏王、当世三大名将之一李道宗流放广西象州致死;把李治的姑祖父、左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执失思力流放岭南;把李治的六哥、李恪的胞弟李愔废为庶人,并软禁于巴州(今四川奉节县);把房遗直贬春州铜陵尉;万彻弟万备流交州;罢房玄龄配飨。
事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受牵连人数呈几何倍数增长,这是李治没有料到的。当他终于反应过来时,马上想到:救人。
当初他父亲选他,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心慈,他老爸认为他能保全他那些兄弟们。他怎么会不知道父亲的愿望呢?于情于理,他当然是要求情的。
宣判前向长孙无忌求情:“荆王(李元景),朕之叔父;吴王(李恪),朕兄,欲丏(免)其死,可乎?”
而长孙无忌串通兵部尚书崔敦礼等人一再上表:“陛下虽欲申恩,究竟不可枉法,如或谋反不诛,如何惩后?”陛下虽然想慈悲为怀,放他们一马,但毕竟法不可徇私,如果连谋反都不判死刑,怎么惩戒后人呢?
当这场莫须有的谋反案落下帷幕,也许就注定了将来的很多故事。
永徽四年二月结束的这次大案,让天下人都见识了长孙的煊赫权势和铁血手段。在鲜血和白骨的映衬下,长孙无忌的声势,赫然已如日中天。然而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也让一直对他言听计从的李治,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来自舅父的震主之威。
踌躇满志的长孙无忌再也想不到,一向温顺听话的小外甥,心头的阴云正在越聚越浓,只待一个女子的纤纤素手挑动,便将化为惊雷密雨,泼天富贵顷刻被雨打风吹尽。盈亏之间,祸福一发,又岂是凡夫俗子能够勘破的呢?风水轮流转,当年的翻云覆雨,如今全成了请君入瓮。高阳公主谋反案,却在日后变成了处理长孙无忌谋反一案的先例。
而此案发生的永徽三年(652年)到永徽四年(653年)之间,后宫中,武昭仪恩宠正浓。通过此案清楚地看出,长孙无忌貌似忠诚厚道,实为残忍徇私;而高宗软弱,眼瞪着长孙无忌等藐视君权,自作主张杀害忠良,杀害他的亲族而不能相救。武则天看出了其中的门道,这更坚定了她劝高宗树立天子威仪的信心。但她知道这事急不得,得慢慢来,先除掉长孙无忌的臂膀,才能瓦解他的权力。